“非遗”保护也要预防“破坏性修复”

时间:2022-10-17 03:15:50

“非遗”保护也要预防“破坏性修复”

近来,辽宁省朝阳市凤凰山云接寺壁画遭到“破坏性修复”,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据20]3年10月21日网易题为“辽宁古寺清代壁画惨遭破坏性修复”的新闻报道,该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辽宁省朝阳市旅游局聘请不具备勘察、设计资质的锦州市大岩古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对其进行修缮工作,在修缮清代壁画时,不是对原画修复,而是在原画上重新画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画,从而对原壁画造成了彻底的破坏。

文物修复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这是文物修复的基本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朝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办公室曾在给朝阳旅游局2012年的批示和今年8月的复函中都强调要由具有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来维修云接寺,但旅游局仍然我行我素,聘用无资质的公司来修缮古寺,个中原因就很难用“无知”或“用人不察”来搪塞了。

近年来,文物被“破坏性修复”的事件屡见不鲜。2006年5月9日中国经济网曾以“保护不力破坏性修复:河南省古建筑处境堪忧”为题,报道河南济源市济渎庙中的北海祠和博爱县王贺村汤帝庙大殿,都在修缮过程中被破坏,使这些古建筑的历史风貌荡然无存。因修缮保护而破坏,这确实文物保护中值得注意的现象,除了暴露出我国文物保护教育的薄弱外,还跟某些地方片面强调文物的经济开发有很大关系。

所以,“修旧如旧”是文物修复工作中的一道红线。由此,笔者想到,国内目前方兴未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否也要“修旧如旧”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6号)在阐述“工作指导方针”时指出:“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同样,《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年2月25日通过)第四条、第五条分别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表述。这些内容说明保持“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_生”是保护“非遗”之“旧”的基本内容。

对于“非遗”的“旧”,许多学者用民俗学的“本真性”来阐述。德国瑞迪娜・本迪克丝在《本真性(Authenficity)》(李扬译,《民间文化论坛》)一文中指出,本真性一词源于希腊语“authences”,本意是“权威者”或“某人亲手制作”。民俗学对“本真性”的使用,和18世纪以来的传统与现代性之争有很大关系。本真性作为与传统相关联的概念,成为与伴随工业社会发展而来的现代性论争的主要角色,并且后来发展成为民俗学中与虚假性材料、伪民俗相对立的概念。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民俗学的真、假二分法观点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并在后来“逐步放弃了描述何为本真性这样难以把握的目标,学者们转而问询:是谁、在什么时候、为什么需要本真性?”尽管西方学界已经不再纠缠于对本真性的探讨,但在中国随着“非遗”保护研究的发展,“本真性”仍是一个不断热议的话题。刘魁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指出,“本真性是一事物仍然是它自身的那种专有属性,是衡量一种事物不是他种事物或者没有蜕变、转化为他事物的一种规定性尺度。”同时他还认为“非遗”本真性并不排除变化和创新,但以不超出本真_生边界为前提。

我们知道,“非遗”是一种代际传承的活的文化财富,是在特定环境下正在传承与再创造的文化实践,就像一条不停流淌的河流。正在进行的非遗实践及与环境共生共存的状态是“非遗”的本然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非遗之“旧”是融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一体的状态。“非遗”之“旧”包括本生态与衍生态两个方面。本生态是非遗实践内在形态及与其环境共依存的平衡的状态,是非遗中稳定的状态。衍生态是非遗实践外在形态及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紧张的状态,是非遗最活泼的、最革命的状态。“非遗”保护的“修旧如旧”,就是保持“非遗”的本生态和衍生态,即保护特定环境中的非遗实践的生命力,与文物的“修旧如旧”不完全相同。

目前在“非遗”保护中,由于对“非遗”之“旧”的认识不足,有的人否认非遗的实践性和生态性,否认非遗有本生态与衍生态,认为非遗之“旧”是一种与生态无关的不变的本质,保护非遗就是保护这种质的不变;有的则认为非遗之“旧”是非遗永不停息的变化性,保护非遗就是求变。在实践中,这两种观点就是非遗保护中的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两种极端路线,都会造成非遗的“破坏性修复”,如有的地方把“非遗”放进博物馆变成一种死的遗产,有的地方则打着创新的旗号肆意改变非遗,使其成为地方的摇钱树。

所以,非遗需要“修旧如旧”,但非遗的“修旧如旧”不是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追求保持遗产的绝对不变,而是在保持非遗本生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给衍生态以自我发展的空间,让非遗的实践状态与其环境的关系既平衡又紧张。非遗保护就是要找到不破坏非遗实践与环境关系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规律,避免人为干预非遗实践及与其环境的内在关系。

上一篇:崇阳县用财政改革成果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下一篇:林奕华的《三国》及我们的孤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