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设境引情的几个常见策略

时间:2022-10-17 03:05:07

语文教学中设境引情的几个常见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康尼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教师要实现良好的课堂运作,必须具备六方面的能力。其中之一即是: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之所以为新课标所推崇,原因是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有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语文知识学习中投入自身的情感,有利于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恰当、合乎规律的教学情境设定,发挥着别的任何其他教学工具不可能起到的作用。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挖掘、捕捉美的实体、美的意象,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在“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激发学习的内动力。通过创设美境来引发激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艺术,我希望自己是那个在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在不断寻找着美与快乐,在找寻中也带给学生快乐。

一、以生活近情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关于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育。苏联的列符・赞可夫则突出了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活水”。语文教师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创设情境将二者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知识储量,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以此来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鲁迅的《风筝》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但《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年代,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所以课堂上,可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答案。如:你有过被别人误解的经历吗?你有过误解别人的经历吗?你误解了别人,求得过原谅吗?……在课堂上,学生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那被忽略的一幕幕,又被学生们重新拾掇。很快地,学生们的话题不仅和文本相契合,更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明白了永怀一颗民主、善良的心,晴朗的天空才会永远飘扬着快乐的风筝。

在语文教学中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就是为了进一步凸现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的生活,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驰骋于生活与思维王国中。

二、以图像生情

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如果借助图像,可以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首先是充分利用插图,中学语文课本有部分配有插图,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时,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借助这些绘画,再现情境。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没有按以前的那种做法让学生从书中找出那些相应的动作、语文、神态描写,而是一改往常做法,利用一张插图,放手让学生自学这篇文章,让学生指出书上插图中的这几位人物分别是谁?说说你的判断依据。先让小组内互相讨论,然后再全班交流。结果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的异常激烈,都从书上找出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全班交流的时候,就连那些平常很少举手的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想要发言,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虽然没有让学生专门找那些描写的语句,但他们在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时本身就利用了人物描写,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最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方法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此外,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媒体的便捷,为文本配置图像或绘制图像。在教学《记叙文阅读》时,为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作用时,我特意选取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羊村与狼堡的图画,让学生通过画面对比去感受不同的氛围与不同的心境,学生在羊村看到的是青山、绿草、白云等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象;而在狼堡感受到的是幽深、神秘、恐惧。很快学生就领悟了景物描写的作用,且于学生来说这种直观性让他们的印象也最为深刻。教学《智取生辰纲》时,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电视片段,学生们兴趣高涨,对鲁达的不畏、嫉恶如仇和吴用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便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为该曲画一幅图案,以工笔画,亦可为漫画,借助绘画不仅可再现情境,还可显示作者的为文之法。总之,借画为文,依文绘画,使形象与抽象互现,让学生在文学与绘画中感受到两种艺术之无穷魅力。

三、以音乐抒情

贝多芬曾说:“音乐能使人的灵魂爆发出火花。”在语文教学中,以教学媒体出现的音乐扩大了思维的时空范围,创造了许多感性经验不可能得到的效果。音乐能通过旋律,表现人类最为细致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波动,如果使学生能感受到这种情感变化,也就能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使他们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

音乐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可用音乐作为背景感染学生,例如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则配用古色古香、婉转悠长,令人遐想的《关山月》,或是配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让学生体验孤独而悲凉的情景,可配《二泉印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既有情感上的变化,以有气势,又有忧国忧民之情,就配以《长安八景》。

音乐与文学相同,既能反映社会生活,又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利用音乐与文学的和谐性,就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文言文《愚公移山》,可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些歌曲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播放它们,可以将学生已有的文化积淀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加深课文印象。余光中的《乡愁》,学生也许很难理解作者对母亲的依恋,对爱人的热恋,对祖国的苦恋,因而在反复诵读课文后,可播放《思乡曲》,让学生在乐曲中静默,在乐曲中思索,在乐曲中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一同呼吸、一同思念、一同悲伤、一同无奈,作者感染了读者,读者理解了作者。

用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目的古曲中走近作者,与他一起呼吸、一起思考,这样,被音乐所激荡起的情感在语文课中就会摇曳美丽的风情。

四、以表演入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可借助表演把课文内容“复活”到学生眼前。表演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而且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提高,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有效方法,因此学生表演有独特的教学意义。

语文课本中的小说和戏剧等都是很好的表演素材,如《范进中举》,可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进入剧中角色。我在教学该文时,请学生就“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屠户拒钱,身后扯衣”两个片断,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范进发疯时的“拍、笑”等动作,表演胡屠户“攥、舒、缩”等行为,同时结合个性化而具创造性的语言,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的表演,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在畅然大笑中领悟到了人物可怜、可恨之处,学生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既活跃了气氛,又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当然,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其核心都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拓展学生思维,给人以美的享受,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私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只要我们善于拨动“情”弦,就能打造出富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有声有色。

上一篇:运用家乡文化资源 优化语文教学 下一篇:高考语文语言运用类试题特征与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