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个性的美学认识

时间:2022-10-17 02:53:42

人物个性的美学认识

摘 要:演员创作舞台人物形象,首先需要具备对剧情的文学认识、美学认识,把这些认识转化为对所要扮演人物角色的美学概念。人物美学概念和剧情场景以及其它人物是一种相互依托支撑的关系,人物形象的彰显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通过剧中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汇总后建立起来。程式与美学的有机对接,直至融为一体,才能凸显人物的外在内在特质。演员在舞台赋予的先决条件下,演员树立对整部剧美学的大局意识,才会激发出自身创造过程中的人物性格美学。

关键词:演员;人物个性;内在特质;美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31-01

作为一名正处在艺术发展成长阶段的青年演员,大型3D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是我舞台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次创作实践和体会。众所周知,《牛郎织女》作为黄梅戏剧种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剧目,它的经典在于前辈艺术大师们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已经深深走进了广大观众心里,经久不衰流传至今。既然是传统经典,就需要一代代的年轻演员去继承发扬,同样,继承发扬更要建立在一种对传统经典的敬畏基础上。

我所理解的继承与发扬,并不完全是一味模仿的惟妙惟肖,而是在继承的前提下,在人物塑造的基础上如何努力再拔高。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典也并不是完全固态和一成不变的,经典在每个人面前的感受又是不一样的。经典之所以伟大,恰恰在于它包含所有时代对它的解读,这里所说的解读,是一种“观念”上的解读,即为现代背景下对这部传统经典剧目的再确认和再回归。它是对传统创造精神的呼唤,找回原始精神,回归戏曲文学的文化精神。也正是带着这种意识,让我走进了以多媒体高科技手段所打造呈现的3D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艺术观念允许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只要不偏离最起码的舞台创作规律。在我看来,3D黄梅戏舞台剧《牛郎织女》中的织女,并不仅仅是纯粹黄梅戏表演程式的单一呈现,毕竟,它是黄梅戏舞台艺术多元化的实践产物,它带给观众的,是全新风格样式和创作手段所诠释的传统经典。因为是黄梅戏的高科技,就必须要固守剧种本体,所以又需要黄梅戏表演和演唱的特质来作为人物创造的依托。作为剧中主要人物织女的扮演者,我将要以怎样的人物形象和气质,在原有的经典基础上,以新的表演美学去丰富完善这个家喻户晓的舞台人物形象。牛郎织女的神话传奇性,基于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悲剧,剧情本身就赋予了人物的神话和浪漫主义色彩。在高科技多媒体手段营造出来的立体质感画面的新版《牛郎织女》中,把织女向往人间美好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着重表达并传递给观众,才是这个新版“织女”立于舞台的真正意义。借助于各种舞台特效技术的衬托,让人物表演与高科技相结合。用新的手段再现这个故事和人物,它所要达到的是让观众以当代审美取向来感受剧情和人物的时尚美学。我想,这也是把传统经典剧目整合翻新的初衷目的吧!不管以怎样的创作新元素介入,它依旧还是黄梅戏。同样,这部剧也考验着演员把传统戏曲表现手段和新概念戏曲如何贯通对接。在这部剧中,“织女”不能作为单一的主题人物存在,她需要与剧中不同人物的遥相呼应,需要与剧中不同桥段情境的融汇,才能凸显出全剧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人文精神。新版3D《牛郎织女》较之于传统舞台演出,创造性的增添了织女与王母娘娘的对手戏以及诸多群众场面的交流戏,这也是新版《牛郎织女》的一大看点。织女与王母娘娘之间的矛盾对立,织女与凡间农人的和谐相处,才会使得人物真实可信,合理流畅。既然想塑造好一个新的“织女”形象,扮演者在人物创造上除了依循艺术规律,也要考虑到观众的欣赏心理。

剧情主题指导形象,形象体现主题,二者是舞台表演的辩证关系。戏曲演员,尤其是扮演剧中主要人物的演员必须认真研究吃透人物,深刻理解剧情主题思想。如果忽略了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主题深刻的内涵,也照样去演戏,这是很肤浅的认识,只会影响对角色的创造,使角色的艺术形象逊色或树立不起来,甚至会歪曲了形象本身。织女和牛郎的爱情,本身就是既定的贯穿全剧主题,如果把表演重心仍倾向于男女主人公之间情感交流上,似乎又显得人物剧情单薄了。我所扮演的新版“织女”,应该不再是那种无力抗争的令人同情的弱势形象,她向往爱情,因为天规森严的阻碍,所以她必须要以抗争精神来彰显出自己追求美好的顽强生命力。生命力,才是新版“织女”这个舞台人物形象的个性美学所在。新版“织女”的人物个性是多重性的,她与主宰自己命运的王母之间的矛盾,是既对立也成立的相互关系。对立,是王母强加给织女的人性束缚和禁锢。成立,源于神仙自有神仙的法则,这是织女和王母都明白的道理。织女抑或王母娘娘,并非是那种善恶分明的脸谱化出现在舞台上。作为神仙的织女,一旦有了爱情,在仙界看来就是大逆不道,因为她毁了自己的修行。而作为这场爱情悲剧的始作俑者,王母只能也必须以强制手段来约束制止牛郎织女的爱情,因为王母是制约教化大小神仙“道德准则”的监督者!织女和王母之间没有深仇大恨,而是人性立场上无法达成共识的尖锐对峙。3D《牛郎织女》的剧情矛盾很简单明了,但传递的却是两股势力(禁锢与自由)的较量。作为剧中主要人物的织女和王母,彼此间的人物个性是相互给予并为之相辅的。在织女与王母的矛盾对手戏创作过程中,我总是喜欢天马行空的遐想,王母为什么要这样横加干涉织女向往爱情的自由权利呢?兴许,王母在她做仙子的时候,可能也有过爱上别人但是爱情却最终夭折的类似经历吧!因此,扮演织女的我,不觉得王母面目可憎可恶,虽然她用法力穷尽所能来控制自己,却阻挡不住织女的勇气和胆量!虽然她是个强势者,但她的内心却是很虚弱的!注重与王母娘娘的表演交流对接,应该才是新版织女的人物性格创作要素。

演戏的目的,是“为了在观众面前创造一个有思想的,能揭示客观真理的艺术形象”(引自著名话剧导演焦菊隐所说)。就是说,演员把剧情的主题思想形象表现在观众面前,是形象的力量。优秀的演员,是因为他们不是向观众“说”出来或“唱”出来了事,而是通过自己表演的人物个性来撑起所扮演的角色,把剧中潜在的,不见于文字的主题开掘出来,外化到人物的神情意态,构成一种想象,让观者从人物的个性气质上,感受到场面,清节以外更深更远的社会内容。以人物个性来深化3D《牛郎织女》的人物主题,是新版“织女”的创作方向。全剧中出现的不同场景,青山绿水,乡村农舍,浩瀚天庭,云海汹涌,电闪雷鸣等等,无论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一切,都在与织女进行舞台上的气场交接,更是与“织女”的人物表演格调紧密相关。织女的不同性格,也正是依循着这些规定情境而不断变化,使之产生人物性格的灵动感。戏曲程式或者专业手段,在新版“织女”的人物塑造上是一种潜在运用,它是程式化与生活化的结合体。舞台人物个性当然离不戏曲程式化的依托,一招一式的唱念做当然要有,但绝不是单纯为了这个人物的表象美而刻意使用,需要随境而行,随情而行,才能流畅自如的传达出来。3D《牛郎织女》的高科技音画综合效果呈现,就是为了突出“织女”这个人物形象的铺垫基石。演员在这些舞台赋予的先决条件下,要树立对整部剧美学的大局意识,才会激发出自身创造过程中的人物性格美学。织女的美,不是单独存在,而是通过剧中不同角色的人物形象汇总后建立起来。

戏曲演员,尤其是青年演员,在总结自己的创作体会时候,往往可能会注重强调在某一句唱腔或者某一个身段上如何下功夫,这是演员必须要花的功夫。但我们不能忽视了一样,要把专业手段创作的体验进行过滤,然后努力把它提升为理论来丰富完善自己,形成良性的,正确的,有益的创作观念。如果谈创作心得,我只能说,3D《牛郎织女》的人物创作过程,让我学着对剧情和人物进行感性和理性的双重体会,从而形成自己在创作实践中“人物个性的美学认识”。

上一篇:论《无双传》故事的嬗变 下一篇:接受美学的理论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