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重要的是表达得是否到位

时间:2022-08-24 02:24:16

从迈阿密回来,马丹曾试图找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当冷静的思考慢慢取代突袭的热情之后,她渐渐觉得,重要的不是画什么,用什么画,画得好不好,而是表达得到不到位。

马丹

1985年生于云南昆明

2008年及2011年先后毕业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学位

现工作和生活于云南

去年12月刚刚从迈阿密艺术博览会回来的马丹决定在今年取消个展,用一年的时间“慢慢沉淀”。

画廊带出两件马丹的作品,在迈阿密很快被售出。相比在国际市场上受到的肯定,有两件事让马丹触动更大。第一,她走了很多博物馆,看了很多大师的作品,原作的冲击力让她感触很深,尤其是部分展馆的作品布展方式,又启发了她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美术史或解读艺术家;第二,他在美国看到了目前国际上的“年轻艺术家”是怎样在“大胆地”做艺术,这让她思考自己的绘画在一个多元大环境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刚回来时,马丹曾试图找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做表达,她甚至尝试了在砂岩石上作画。当冷静的思考慢慢取代突袭的热情之后,她渐渐觉得――重要的不是画什么,用什么画,画得好不好,而是表达得到不到位;还有,即使要改变,也需要一点一滴地重新梳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这些天,马丹恢复到原来的平静,她又开始画身边的一些景物和植物,还有那个身着红衣,背着脸,胖墩墩的小女孩。

马丹采用小女孩的形象始于偶然。一次,她在翻看小时候的照片时,发现一张自己四五岁时候的黑白照,照片里,她对着窗外,背着镜头,“特别孤独”。这张照片跟她当时的心境非常贴近,就这样,她开始以这张照片中的自己为原型进行创作。

或许马丹恰好表达出了人们内心被掩盖的孤独,但画面中明亮的颜色和盎然的春意又像是绝处逢生的希望,在一份有希望的孤独里,马丹与自己相遇。

明亮色彩的表达并不是马丹最早的追求,在上研究生的一段时期,她非常喜欢灰色。每次写生回来,她总是发现,自己同学画中的高级灰画得特别精彩,而自己的作品总是很响亮的颜色,高饱和度。后来她觉得,可能每个人对色彩的表达是存在某种定性的,好比有些人一生钟爱某个颜色。接受和发挥自己擅长的,而不必勉强不属于自己的颜色。

马丹出生在离云南昆明300多里之外的一个小县城,直到高三,她才坚定了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时候她背着父母学画画,幸运的是,即使只有一年的时间,她也考上了云南大学的艺术与设计学院。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她才告诉父亲自己偷学画画和考上大学的事。显然,从她拿起画笔的那天,马丹就已经在她的人生中,进行了一次高力度的表达。

上一篇:红楼一梦话情痴 下一篇: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