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0-23 05:40:15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物传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7-0054-02

作者简介:陈友廷(1986―),广东汕头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广东省惠州市南坛小学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作文教学。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不仅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涉及面也广泛。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为一个专题,有些单元还安排了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得学习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在这些专题当中,“人物传记”没有被独立为一个单元,而是散见于诸多专题当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詹天佑》《在花山》《将相和》《晏子使楚》等几篇课文,此外,根据人物传记的特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西门豹》也可以归入其中。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曾旗帜鲜明地提倡读传记,他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中指出:“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正因为人物传记对学生成长有莫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人物传记是非常常见的。其实,同样的道理,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通过阅读名人传记,他们可以把自己与传主对比联想,名人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不论是成功的或失败的,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思考,给他们以启示。那么,哪些策略有助于优化人物传记类课文的教学呢?

一、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并抓住人物的精神本质

人物传记中的“人物”都是历史、文化领域的名人,很多都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是绚丽多彩的万花筒,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大量的历史人物有的功大于过,有的过大于功。因此,在教学当中,立足文本,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并抓住人物的精神本质就显得特别重要。

以《詹天佑》一文为例,“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所选择的材料都是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及“爱国”的。三则材料在表现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时各有侧重,但值得注意的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偏正结构。“杰出”就在于詹天佑不但有强烈的爱国心,而且有出众的才能,杰出中也包含着强烈的爱国心。在修路的过程中,詹天佑创造性地开凿隧道、学以致用地设计“人”字形线路,都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更说明了詹天佑杰出的成就,他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所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在文章中始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学生只有紧紧抓住詹天佑“杰出”与“爱国”的本质,才能通畅地理解全文。

二、合理补充必要的历史背景知识

小学课文的选用受制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常常选用一些篇幅较短的文章,有时为了需要,还会对文章进行删改。而人物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当中,有时候由于时代久远,如果不补充说明具体的历史条件,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很可能会产生偏差。如在教授《詹天佑》一文时,首先必须点明当时的历史背景。由于课文的第二段就有详细的说明,学生理解詹天佑处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历史时期没有困难。然而,在“勘测铁路”一段中,詹天佑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对学生来讲,“困难”一词很抽象,如果不根据历史事实在这里补充必要的材料,学生对詹天佑那种修筑铁路的决心就不会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因此笔者查找资料作了补充,把詹天佑当时所遇到的困难罗列了出来:

1.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

正当工程进入第二段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2.帝国主义趁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3.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4.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

通过以上材料的补充,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詹天佑面临的挑战是多么艰巨,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其“爱国”“杰出”的本质。

三、善用题材资源进行写作拓展训练

人物传记里的人物往往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因其经历和贡献而有很大的影响。传记的编写者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往往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如果教师在教授人物传记类课文后善于抓住机会,就是进行写作拓展训练的好机会。

(一)改编体裁,锤炼语言

《晏子使楚》一文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感受语言艺术”专题中,这个专题比较特别,除了相声还安排了剧本这种对小学生来说很陌生的文学体裁。为了加强学生对剧本的把握,笔者引导学生把《晏子使楚》改编为剧本。学生通过改编,不仅对剧本这种体裁有了更深刻的把握,还在改编的过程当中通过设计人物的对话锤炼了语言,对通过语言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写读后感,沉淀思想

典型的人物事例,鲜明的人物性格,往往能触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写人物传记的读后感,一方面可以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舞动思想的双翼,生发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感叹和议论,从而沉淀自己的思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教师可抓住时机,通过写读后感来激发学生对自己读书目的的思考,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此外,《在花山》一文也非常适合学生写读后感,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这样的道理:关心人民,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他人的拥护。

(三)活学活用,编写人物小传

传记编写难度较大,小学生不需要掌握。但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如为名人或亲戚朋友写小传。要写好小传,首先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获取材料。其次要严格选择材料,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如写牛顿这样的科学家,应重点选择他们从事科学研究、为科学作贡献的材料。如写自己的同班同学,应选择他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思想认识方面的材料。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2

名家名师进校园,四两拨千斤

学校邀请文学名家、语文名师走进校园,通过事迹报告、社团指导、专题讲座、技艺传授、技能培训、座谈、沙龙、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和名家近距离接触,感受名家名师的人文素养和学者风范,既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向学生传播艺术精神,培育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学校希望通过名家名师的言行感悟学生、激励学生、滋养学生,让优秀的文化传统、精湛的民间工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助推学生成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2015 年9 月29 日,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莅临学校,围绕当前的教育形势对好教师的四个标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报告。2016 年3 月12 日,朝阳区教研中心初中教研室庄国先主任做《中考变化深度解读》的报告。2016 年3 月15日,故宫博物院研究所所长章宏伟教授做《紫禁城从皇宫到博物馆》的报告。2016 年4 月26 日,北京二中全国优秀语文老师常作印做《一辈子学做好老师》的报告。2016 年5 月26 日,全国著名改革家魏书生做《民主教育与科学管理》讲座,魏老师指出,教育就是要敬畏、认识、遵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规律,不断经历从无心无意到三心二意,到半心半意到诚心诚意,到忘记规律,到与规律融为一体的过程??

名家名师走进校园活动,拉近了名人名家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名人名师渊博的知识阅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生当中起到了良好的反响。

听说读写齐上阵,才艺大比拼

学校本着对学生长远发展负责的原则,利用丰富的活动提升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遨游语文书海,进行学科深度拓展

阅读 针对《语文学科改进意见二十一条》的建议,学校备课组开展了群文阅读主题阅读对比阅读名著阅读等各种拓展阅读活动,并结合拓展阅读,开展了朗诵比赛、读后感写作、拓展阅读课、读书交流会、手抄报等相关拓展阅读活动,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既增强了学习能力,也培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更陶冶了情操,开阔了的视野,使其情感在活动中得到美化与提升。

第一,文言文拓展阅读。如《桃花源记》,撰写桃花源导游词《核舟记》,按空间顺序完成说明文,介绍核舟;《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把栏杆拍遍》,品读辛弃疾,完成苏东坡人生行旅途,为记承天寺夜游撰写对联;《答谢中书书》,仿照课文,改写《三峡》;《湖心亭看雪》,赏析楷书、行书、草书版课文,完成对联;《观潮》,学写宋词,观潮;《送东阳马生序》,读古人勤学故事,学习古人勤学精神;《马说》,读古人故事,论环境与成才的辩论活动,完成辩论稿;《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作品的系列阅读,理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性格特征;《与朱元思书》,看写景名篇,赏祖国美景拓展阅读活动;《小石潭记》,看写景名篇,赏祖国美景拓展阅读活动;《醉翁亭记》,主题阅读,体会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对比阅读,体会苏轼与欧阳修作记侧重点的异同;《满井游记》,对比阅读,品味公安三袁的写作风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路难》,对比李白、杜甫诗歌风格,完成我为李白、杜甫点赞的推荐文??

第二,现代文篇目主题阅读和对比阅读。如《藤野先生》,鲁迅的老师拓展阅读,赞美我的老师活动;《我的母亲》,对比阅读名人写母亲,体悟母爱活动;《喂出来》,展开想象的翅膀,科幻小说续写活动;《俗世奇人》,品市井人物,绘俗世奇人系列阅读及写作活动,进行精彩片段批读,书写身边的俗世奇人;《云南的歌会》,品味沈从文的写景手法和描绘人物的手法,改写刘三姐对歌片段,解读班歌,推荐最喜欢的三句歌词并点评;《春酒》,阅读系列作品,体味琦君对故乡、对母亲的情感,进行重点批读,查找家乡的名人、家乡的美食,向同学介绍家乡的名人,推荐家乡的美食;《吆喝》,整理老北京春节习俗、诗歌,推荐介绍北京小吃,书写心中关于北京的记忆;《端午的鸭蛋》,对比阅读汪曾祺美食文稿和梁实秋《雅舍谈吃》比较异同,体会其中的情味,介绍自己喜欢的北京小吃??

第三,立足课本,延伸阅读,读写结合,开拓眼界。如《背影》,补写看父买橘时的心情;《阿长与 山海经》,补写阿长买《山海经》片段;《信客》,为老信客撰写墓志铭;《芦花荡》,续写二菱看老头子打鬼子的心理活动;《蜡烛》,补写老妇人放蜡烛时的心理活动;《亲爱的爸爸、妈妈》,反驳日本作家的看法;《老王》,为老王画像;《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故宫博物院》,完成故宫导游进阶手册;《我的母亲》,妈妈的小习惯;《岳阳楼记》,描绘我心中的洞庭美景??

第四,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读书交流活动。如2015 年12 月15 日,姜海才老师的研究课感动你我,刘雪来的研究课千秋君臣我评说,都是通过阅读、评价、整合的形式引领学生阅读名著,分享体会。语文特级教师顾德希、和平街一中特级教师王健龙、原东城109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杨素珍老师、朝阳区教委基教一科电子书包、写作课题组负责人刘唯老师听评课。2016 年3月,学校结合假期阅读任务,开展了《草房子》阅读汇报展示活动,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整理阅读感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和能力。2016年3 月,全校组织弘扬传统文化古诗词朗诵大赛活动,激发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朗诵和欣赏水平。2016 年4 月,组织传统文化讲故事比赛,推选20 多名学生参加朝阳区比赛,包括演讲和相声等,分别获得了奖项。2016 年6 月,学校组织初一全体学生参加弘扬传统文化知识笔试竞赛,多人获奖,并给学生赠送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各年级备课组带领学生阅读《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并完成手抄报展示。

我手畅抒我心,开展个性化创新写作学校结合文学校园课题,进行了影评、书评续写等系列的活动。如《红岩》,制作手抄报、主要人物心理活动扩写;《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制作人物卡片;《信客》,观看《那山那人那狗》为老信客撰写墓志铭;《品读苏东坡》,完成苏东坡人生行旅图;《三国演义》,对比阅读《易中天品三国》完成主要人物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的对比报告,绘制三国人物关系图、人生大事记,完成三国人物简历;《海底两万里》,设计绘制鹦鹉螺号航海地图,设计绘制鹦鹉螺号的外观及内部结构图;《四世同堂》,观看四世同堂话剧,完成观后感《战争中的小人物》;雾霾天停课,撰写北京市教委雾霾停课通知迎新年联欢会,撰写工大实验全体学生召开新年联欢会新闻稿,撰写一则说明文,介绍联欢会会场,帮助学生顺利按时达到联欢会场地??

细品传统文化,感受趣味无穷日

常生活 学校结合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开展了中国文化知识的深度学习。如莲文化,整理有关莲的诗歌,了解莲的谜题,整理我国赏荷圣地,收集对联;桥文化,收集关于桥的诗歌,互讲说桥的传说故事,设计未来的桥,并进行文字说明;书法文化,了解行书,了解王羲之,欣赏行书作品,并试写书法点评,了解草书,了解怀素、张旭,欣赏草书作品;京味文化,阅读老舍、梁实秋、汪曾祺等名家关于老北京节日、小吃、胡同、吆喝等文化的篇目,整理老北京春节习俗、诗歌,推荐介绍北京小吃,书写心中关于北京的记忆;家乡文化,阅读琦君、汪曾祺关于家乡的文章,搜集家乡的名人、美食,推荐介绍自己的家乡? .

学生经过三年的锻炼,在活动中锻炼胆量,树立信心,做到善于倾听识重点,谈吐大方有逻辑,读书万卷明真理,下笔如神有见地。

综合活动多开展,乐趣在其中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培养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学校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2015 年9 月, 初一200 多名学生全员参与朝阳区推广普通话活动。学校在前期进行了推广普通话的海报宣传、书籍发放、学生阅读等。专家对老师进行指导,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包括朗诵指导、发音指导等。活动汇报表演包括成语接龙、绕口令、诗词朗诵演唱、书法音乐展示、专家现场朗诵示范等,师生参与热情高,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效果明显。2015 年10 月,初二师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撰写新闻稿《工大实验全体师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绘制庆祝抗战胜利手抄报,介绍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结构(说明文),观看《在烈火中永生》电影,并撰写影评。2015 年11 月,初二社会实践活动寻找秋天的足迹,学生参观动物园,在秋天雨中雨后情境下口头作文,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对生活有所感悟的能力,提高写作能力。2015 年12 月,初三组织学生参加区里传统文化大赛。2015 年12 月,初二组织学生参观首都博物馆,撰写参观须知,介绍一种老北京民俗;初三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介绍一个最喜爱的展厅,并画出平面图。2016年3 月4 日,组织学生完成学雷锋手抄报。2016 年3 月8 日,组织学生为老师写感谢信的感恩活动。2016 年4 月19日,初二、初三参观华夏名亭园,不但进行了名联书法赏析,还设计合理的参观线路图,完成八座名亭的介绍。2016年4 月25 日,在劲松电影院组织观看《奇幻森林》,收获了团队协作的力量;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2016 年4 月28日,组织圆梦少年新闻学院社团11 名小记者采访ID 社团、生命、艺术、生活社团以及副校长周刚。2016 年5月,初一、初二年级参观石刻博物馆,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书法、雕刻、碑帖等知识。2016 年5 月,语文组与美术组联合指导初一、初二年级书写大赛,制定《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首届学生书法比赛活动方案》,学校坚信书法不只是提高写字的水平,还能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人的良好心理素质。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学习培训过程中,学校着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注重引领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书法大赛提高了学生准确书写汉字的水平,提升了对汉字的理解,弘扬了中国书法艺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6 年9 月18 日,初一学生参观北京孔庙和国子监,领略孔庙独特的建筑风貌,体会国子监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感受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学生们在孔子雕像前齐声背诵《论语》,朗朗的书声传递着对圣人的敬仰和对儒家经典的思考。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3

关键词:文体知识 ;阅读教学 ;提高能力

新课改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强调“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指挥棒带来语文教学“唯人文性、忽略语文知识的倾向”,致使不少省市近年来语文中考很少考课内阅读。其严重后果是学生的语文知识特别是文体知识缺失,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极大被动。如何夯实语文知识基础,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笔者以记叙文文体知识为例谈几点思考与实践。

一、了解文体阅读要求,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知识性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记叙文一直占主导地位且所占分值较多,但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难度大,大多数学生此项丢分较多。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传授记叙文文体知识、了解文体阅读要求对备考的重要性。

小学的语文教学近乎快乐教学,除了背诵外,一般很少详细讲解文体知识;而初中生因考试需要必须重视文体知识的考点。如何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知识性呢?笔者认为在设计教学时,有必要分年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文体知识以及与文体相关的写作知识的传授。如:初一年级侧重对记叙文要素、顺序、详略的分析理解,对文中表达方式的辨别与理解,对词语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学会感悟人物形象;初二年级注意对文章、层意、段意的概括,对句子的意思、含义、表达作用的品析,对文章、段落的结构分析,学会分析事件;初三年级着力对文段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欣赏,引领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并进行与文章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述。当然划分不应机械,要因文、因班、因人而异。

知识点的传授是必需的,如何让学生意识到文体知识在阅读能力培养上的价值呢?不妨从记叙文阅读试题设计中探究命题规律,让学生自己感悟知识点对阅读解题的重要。记叙文阅读试题一般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阅读材料来自课外,内容文质兼美、体现时代特色和精神,且大多反映亲情、友情,能给人以启迪。二是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要求能分清记叙文要素,能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和文章选材、布局谋篇的艺术特点,还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能谈出自己的感受,能区别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表达作用,能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和文章主旨。三是考查角度灵活,题型多样。一般紧扣“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重点,强化联系生活整体感知,注重理解,关注语言品味,强调情感体验,注重自主探究等理念渗透。对照《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要求,学生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地关注甚至寻找命题点,文体知识的价值自然能领悟到。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并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会学生变为教会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将字词句篇的积累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升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呢?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语文知识观,过去把知识传授本身作为价值取向。因此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更具有人文性,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导向。

初中生处于探奇年龄阶段,任何知识点一旦和考点联系起来,就会感觉索然无味。如果开篇详细介绍文体知识或告知答题方法、答题要求,就会失去阅读欣赏的趣味。笔者的尝试是不求每篇文章面面俱到地讲授语文知识点,而是让学生拿到课文后自己阅读,然后圈点自己认为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知识点,说出来大家分享,这样经过筛选出来的既是一课里最重要的知识点,也避免了教师灌输的无趣。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会有人对词语赏析、人物描写感兴趣,有人对作者研究较多,对叙事方式、主题表达有独到感悟,还有人会发现线索、过渡句、层次顺序等篇章结构安排的精巧。同样是知识点的传授,学生讲和老师讲大不一样,不仅仅是形式上不再是“满堂灌”,不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而且是学生像寻宝一样,自己去发现、自主去探究。其人文性体现在学生是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主角,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点的容器。

当然,高层次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激发阅读兴趣,还应该是传之以阅读欣赏的方法,以达到阅读能力提升的目的。笔者常以教材为例,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欣赏记叙文的用词美、情节美、表达方式美,引领学生探究记叙的顺序、记叙的线索及表达方式等安排的独具匠心,然后让学生自己体悟、归类、总结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并学以致用到课外阅读中去。这样才能持久保持阅读兴趣并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应试能力。

三、妙点学生自主生成,使语文阅读教学更有实效性

授人以“鱼”,是传授知识;授人以“渔”,是传授方法。而学生要提高语文素养就需要将“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变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想”。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能力生成的最高阶段。如果说以前教师的工作是给学生水,那么现在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带领学生去找水、找源头的活水。如何让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活水呢?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形成寻找水源的意识,就要靠教师的妙点方法和思路,引领学生去“悟”、去“生成”、去学会“学习”。

比如说记叙文阅读的六步法:①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通过揣摩题意,辨出文章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以哪个为主;②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不管哪类记叙文,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③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④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辨析文章主要采用顺叙还是倒叙,有无插叙、被叙或追叙等;⑤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⑥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如果教师在引领学生学新课文、写作或做课外阅读时,能有意识妙点记叙文阅读六步法,引领学生寻找答题的思路、方法和源头,学生就会发现“鱼”(文体知识点)、思考“渔”(解题思路),从而领悟“渔识”(提高阅读能力)。

“教会学生”和“教会学生学习”是阅读教学的两个不同境界,如仅仅“教会学生”,形成的是文体知识点的框架,没有阅读乐趣;如“教会学生学习”,则以鲜活的例子,跳出框架探究,再看框架内的文体知识就别有风味,其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自然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田速.记叙文阅读巧答题浅谈[J].读写算,2011(14).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4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视觉袁征;观看;意义解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3-0044-05

一、引言

知识可视化是承载知识的图解手段,也是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材料。从知识可视化的定义看,视觉表征是其研究对象。“知识可视化是研究如何应用视觉表征改进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复杂知识创造与传递的学科。”视觉表征是概念图、思维导图等不同知识可视化类型的总称,体现了所有知识可视化类型的共性。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视觉表征促进知识的创新与传播,既需要阐释不同知识可视化类型的相关性和不同点,也应该在形而上层面把握其共同特征。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与学习者的互动作用不可分割。“知识可视化促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创造与传递,因此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更多地体现在交流、讨论和协商上。”因此,不能将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理解为孤立的客体,而应将它和学习者的互相作用联系起来。“从学习者与视觉表征的认知关系看,目前已经关注学习者‘观看’行为与视觉表征意义生成的关系,然而尚未从视觉观看角度探讨视觉表征如何被认知的。”

二、观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方式

每天我们都在观看,并在看的过程中形成世界观。“在景象社会中,视觉成为人的特权性感官,从而压倒其他感官,具有了优先性,现代人完全成为了观看者。”然而,许多人认为视觉活动是一种生物科学或自然科学的对象,把观看行为看作是纯粹客观的活动。

实际上,“人的观看行为不仅应是自然科学认识的对象,它还应该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解的对象。”因为人类的“观看”更为复杂。“观看(看、凝视、瞥一眼、查看、监视和视觉快乐)或许与各种形式的阅读(破译、解码、翻译等)一样,是个很深刻的问题。”

(一)观看:积极的选择行为

对于看的特征,文艺评论家赫尔曼・巴尔认为,“看”这个行为的实现有赖于看的主体和看的对象两方面同时存在:看的主体,即发出看这个动作的人,构成了看的内在因素;看的对象,即刺激视觉的客观事物,构成了看的外在因素。

观看就总是处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即眼睛从来不只是纯粹地看一个事物,而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出发,在以事物为中心的范围里去捕捉事物,将呈现于主体面前的事物建构成与主体相关的事物”。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

于是,视觉并非仅仅停留在感官感受活动上,而是积极的选择行为。正如约翰・伯格所说:“我们从不单单注视一件东西;我们总是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视线总是在忙碌,总是在移动,总是将事物置于围绕它的事物链中,构造出呈现于我们面前者,亦即我们之所见。”因此,观看行为和主体的判断活动不可分割。“每一次观看就是一次‘视觉判断’。‘判断’有时候被人们误以为是只有理智才有的活动,然而‘视觉判断’却完全不是如此。这种判断并不是在眼睛观看完毕之后由理智能力作出来的,它是与‘观看’同时发生的,而且是观看活动本身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因此,无论在生理学还是在认识论上,观看都不是被动的全盘接受,而始终是积极主动的选择。正如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所说:“视觉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它是有高度选择性的,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他的事物进行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

(二)观看:人的认知行为

观看是眼睛的基本行为。“观看和眼睛的关系是行为和主体的关系,眼睛的性质决定了观看的性质。”波普尔就把眼睛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比喻为“探照灯”的照明过程,即“照到哪里哪里亮”。

观看时,人眼与对象的交流是能动的。观看“从更高的认知程度上对一个形象进行精神加工,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感觉和选择。这意味着必须全神贯注于视野中的既定目标,发现它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完成一种观察行为”。

亚里士多德曾将眼睛的观看能力确定为求知能力。“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知识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其它感官在求知中的作用,只是更强调视觉的重要性。

黑格尔则指出在人的所有感官中,视觉是认识性的感官。“视觉(还包括听觉)不同于其他感官,属于认识性的感官。所谓认识性的感官,意指透过视觉人们可以自由地把握世界及其规律,所以,较之于片面局限的味觉或嗅觉,视觉是自由的和认知性的。”

可以说,观看活动与人的思维认知相伴相生。“主体在对眼前事物的观看中就已然包含了对事物的本质的体认,包含了思维的性质,而无须再经过抽象的阶段。”研究发现,观看行为同样包含了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心理操作,且这种操作的复杂程度一点也不逊于阅读,只是在观看行为中每种心理操作的对象都是表象。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观看的认识逐渐脱离了纯粹感官感受的生理范畴,演变为思想、真理和本质的探询行为。于是,观看活动逐渐被理解为一种重要的认知行为。

(三)观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方式

知识可视化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表征形式,主要在于其视觉表征意义解读方式的差异。“知识可视化不仅是为了表征知识,更是为了将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转化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的一种外在形式。”只有深入探究观看在人们解读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过程中的作用,明晰知识可视化意义解读的特点,才能更好指导其设计应用。

与文字表征不同,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传递信息的前提是采用设计者与观看者都能够理解的视觉语言,形成设计者与观看者的相互认同。这样才可能引起观看者对视觉表征符号形式和内容信息的感知和联想,即接受者要在观看中才能解读视觉表征的意义。因此,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必须借助“观看”来最终完成设计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传递。

在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应用中,“通过可视化组织,它可以形成促进思维发展的引导框架和网络,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种思维结构以各种直观、形象和清晰的结构图示表现出来”。因此,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方式为观看。

学习者通过观看解读其意义,把握其内容,进而发挥其效用。

在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中,“目前已经关注学习者‘观看’行为与视觉表征意义生成的关系,然而尚未从视觉观看角度探讨视觉表征如何被认知的。”那么,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过程中,学习者看什么?怎么看?看到了什么?没有看见什么?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了什么?作为一种观看形式,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观看必然遵循着观看的一般规律。因此,可以根据观看的过程,分析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

三、观看过程的分析:基于人类分层传播模式

观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单靠一种视觉理论无法给予全面地解释。为了“降低了各派视觉理论固有的复杂性,有利于我们比较和区分不同派系的视觉理论,以便更好地利用合适的视觉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在已有传播模式及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进行拓展,首次提出了‘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图1)

根据“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人类视觉传播的一般流程为:视感觉―视知觉―记忆―视觉表象及表象编码一形成思维。基于“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中形象思维的信息流,即可得出观看的过程为:视觉―感觉登记(视觉记忆)―视知觉―短时记忆(视觉代码)或者长时记忆(表象代码)―视觉表象―表象编码,可以简要概括为视(感觉)―觉(视知觉)―记忆(信息存储)―表象编码(内容加工)―思维形成(意义建构)五个阶段。

(一)视:感觉

观看过程第一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所得主要是滞留在感觉器官上的未经整合的各种具体的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视觉器官把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感觉信息的转录),并编码为动作电位,把外部事物或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进行感觉登记。”感觉到的视觉信息在脑内滞留的时间十分短暂,但是为下一步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奠定了基础。

(二)觉:视知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则能反映事物的多种属性。视觉活动总是会有知觉和意识的参与。“眼睛要把一件事物体现出来,必须涉及到知觉,没有知觉参与的观看活动不会产生对事物的感觉。”“视知觉主要论述我们从客观世界接受视觉刺激后如何反应及反应所采用的方式。它研究如何通过视觉形式形成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空间的表象,因而兼有心理因素。”

在此过程中,“人脑对视觉器官感觉来的信息,包括视觉刺激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把从环境中得到的各种视觉信息转化为对物体或事物等的经验,从而产生视知觉模式和客观事物意义,发生浅层次的意义建构。”

(三)记忆:信息存储

人的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编码、存储和提取信息的过程。当面对一个对象时,认知主体并不是从头开始感受它,而是在以往的经验的基础上判断和评价。观看时的记忆“由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构成,其中存储着个体的视觉代码和表象代码,是个体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结合部分,是从感觉到思维的桥梁”。

个体的视觉器官受到刺激后,在知觉阶段往往要调用记忆层中的代码,帮助在大脑中建立“图式”;然后把图式交给其上一层编码处理,形成更为深刻的经验。此过程中,进一步充实“经验库”,修改和完善记忆中的内容和结构方式。

(四)表象编码:内容加工

表象指人脑中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是过去感知事物的再现,是感知到思维过渡的重要环节。视觉表象为大脑通过视觉通道获得并留下的有关事物的外部形象。人脑对个体所看到的外部形象进行编码,其中包括转喻、类推、替代、浓缩等形式,以形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因此,视觉是极其复杂的信息加工任务和过程。“观者看到刺激物后,会调动全部认知心理,运用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记忆、表征等多种认知心理,才能把握所见之刺激物的特征和内涵。”

(五)思维形成:意义建构

思维指大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及概括过程。在此过程中,人脑对个体所见形象形成视觉表象,对视觉信息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以及系统化和具体化。

视觉思维通过意象看到刺激物的形象,确定该刺激物的某种意义,达到“概念的形成与掌握、判断与推理、决策和问题解决”的思维层次。此时大脑可能会调用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比较和决策。除此之外,行为个体的社会属性――包括他的民族、所处文化圈、环境等决定了个体吸收、加工信息的取向和成效。

尽管观看的一般过程为:视觉一视知觉一记忆一表象编码一形成思维,但是人脑的信息加工往往是并行处理,而且思维具有非线性的特征。因此,人类分层视觉传播加工过程并不是确定了观看的固定流程,而旨在揭示观看过程的总体状况,为分析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过程提供依据。

四、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基于观看的过程

在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过程中,“观看这种看似自然常见的行为,从来就不是眼睛与视觉对象的简单直接的撞击,观看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眼睛的选择、组织和重新建构。”根据观看的过程分为:视觉―视知觉―记忆―视觉表象―表象编码―形成思维,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过程为看见、看懂和看好。

首先,“看见”指观看者感觉并知道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形式,而却没有理解它的内容和价值。若无法看见,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没有办法解读,则为无法解读。

其次,“看懂”指观看者感觉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形式,并知道它的内容,却没有发挥其价值和效用。若无法看懂,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没有被学习者理解意义,则为无效解读。此过程中,观看者在已有视觉经验基础上,选择、辨别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

最后,“看好”指观看者感觉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形式,知道它的内容,并发挥它的价值。若无法看好,视觉表征没有实现促进知识传播的效果,则为无益解读。

(一)“看见”:视觉感知,分析视觉表征的形式

在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的过程中,“受众多对于视觉符号的把握也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所有的符号都可以进入视觉思维领域。如果不对外界的视觉刺激做出选择,过度的接受刺激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视觉疲劳,其结果便是什么也捕捉不到。”

在看见的过程中,学习者透过视觉表征的外表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和位置等,将视觉符号及其空间关系具体地在脑中呈现出来。因为“知觉之所以能够把物体从它们的背景中抽取出来,就在于把形状理解为有组织的结构体。”

在看见的过程中,要注意视觉表征主体与背景的区分。“当一个物体的意象改变时,观看者必须知道,这种变化是由物体自身的原因引起的,还是由它所处的背景引起的,抑或是由这两者共同引起的,否则他就不可能理解这个物体,也不能理解它的周围环境。”如果视觉表征的背景和主体不清晰,

学习者就难以从混杂的背境中感知视觉表征的内容。

(二)“看懂”:视觉理解。把握视觉表征的内容

“‘看’,虽然是视力正常的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功能,但‘看懂’的能力却是随着生命成长而逐步发展的后天能力。”视觉理解指认观看者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后,准确把握感知材料内容的过程。在视觉理解的过程中,观看者更大程度上对视觉表征进行选择性注意,对视觉信息进行感觉登记和意义建构。首先,视觉记忆。记忆是过去的视觉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在看懂的过程中,有了记忆,才能使认知主体将当前视觉刺激与以往的知识经验相结合,进而对视觉表征解构理解。其次,视觉联想与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视觉联想是人们由一个视觉形象想到另一个视觉形象的心理过程。而视觉想象则是人们在原有视觉形象的基础上再现或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们都可以引发由此及彼、从已知到未知的思想活动。最后,视觉推理。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视觉推理对于一个人新知识和新经验的获得与扩展具有重要作用。感觉向知觉活动是视觉推导活动的重要形式,具体地说就是由感觉到的意象又知觉到某个概念。

(三)“看好”:视觉交流,产生知识传播的效果

“视觉交流能力则是运用图形、图像或其他视觉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等。”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看好”则是观看者在“看见”和“看懂”的基础上进行视觉交流,把自己的思想或情感用图形或图像等形象表达出来,实现情感、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只有进行视觉交流,才能促成视觉表征的知识传递从“个体”到“社会”的过渡,引起“共鸣”或“互动”的群体效应,进而达到实现知识传播的目的。

“知识可视化促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创造与传递,因此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不在于促进个人学习,而在于促进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的知识创造和传递,因此更多地体现在交流、讨论和协商上。”相对于“看见”(视觉感知,分析视觉表征的形式)和“看懂”(视觉理解,把握视觉表征的内容),“看好”则是在传播交流层面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价值的充分体现。

四、观看视角下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设计策略

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意义解读是观看者与视觉表征相互作用的结果。视觉表征的客观特征是观看者进行意义解读的前提;而观看者的主观条件,如生活经验、文化修养、思想感情等,则起着制约和引导的作用。那么设计开发视觉表征选择的时候,选择具有哪些特征的符号以及怎样方式组合起来,才能引导观看者解读意义呢?

(一)利用空间特征:引发视觉注意

认知起源于对于学习内容的注意。影响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刺激物的物理特征,包括强度、大小、颜色等;二是与学生已有经验的差异性,如新颖、惊奇和独特等;三是学习者的兴趣、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对于视觉表征而言,视觉注意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空间与底图特征两个方面。基于空间的视觉注意理论认为,

“注意是单一的、以空间为基础的、在视觉空间中移动的,即注意可以集中于视野中的特定位置,注意‘光束’内的刺激会得到更好的加工。”旧视觉表征的底图特征也影响视觉注意的选择,如颜色、形状等,且在选择上优先于空间特征。这与图与底的关系颇为相似,作为背景的“底”不应对作为内容的“图”产生干扰作用。

另外,关注学习者的视觉注意,还必须考虑视觉疲劳现象。“人们对于过量的视觉信息往往感到疲累,在心理上容易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艺术品之所以能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是因为艺术家在创造劳动中经过艺术加工,删除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与繁琐,选取、再现生活中最感动人心灵、最完美的视觉元素。”

为此,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设计时,“从视觉注意力的吸引开始,通过编排元素合理的视觉安排,营造视觉生理的舒适与愉悦,从而引起心理的美感体验和认知理解。把需要传达的信息,通过极具逻辑性的视觉流程,引导受众的视线按照设计者的意图去感觉,以最合理的顺序,最轻松有效的感知方式,获取最佳印象,产生良好地心理反应,实现传达和沟通的目标。”

(二)突出区别性特征:促进知觉学习

知觉是将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组织转化为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人的知觉具有选择性(区分高度结构的图形与模糊化的背景)、持久性(知觉对象发生一定范围改变而知觉不变)、完整性(保留主要的特征)、主动性(知觉的形成是人主动加工的过程)等特征。”

“同样一种视觉刺激物,由于它的组织方式和组织成分重点不同,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知觉效果。”知觉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知觉变化。心理学家吉布森将知觉学习定义为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能力的增加,这种能力的增加是因为与环境所提供的刺激接触、练习的结果。

因此,要突出视觉表征的区别性特征,促进学习者的知觉学习。突出视觉表征区别性特征的方法有:使用夸张的方式,扩大区别性特征;比较两种区别性特征,加深对各自特征的理解;在强化某区别性特征的同时,弱化其他的特征;使用文字,重点标记与解释区别性特征。

(三)体现观看习惯:符合文化心理

“为了实现信息的有效解读,图形语言的造型形态和组织结构必须合乎人类的生存经验和简单的知识储备。这是一种历史性的约定俗成,具有普遍的意义。”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意义解读是客观的直观形象与观看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活动。观看者根据自己的文化心理,进行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后,才能主动完成意义建构。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5

关键词:辛夷坞 女性 独立

辛夷坞,内地新晋女作家,青春文学领军人物,至今已出版了《晨昏》、《原来你还在这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山月不知心底事》、《许我向你看》、《我在回忆里等你》、《浮世浮城》、《蚀心者》共八部作品,独创“暖伤青春”女性情感小说系列。其代表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更是在2013年被拍成了电影,上映后票房破亿,创下票房奇迹。

与匪我思存、桐华等当下知名网络言情小说作家相比,辛夷坞的小说有其鲜明的特性。她的小说都是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通过对各种类型都市女性的描写,凸显女性意识的同时,关注都市女性的生活状态,以期寻找能够更加适合都市女性的生存方式,为其提供生存参考。纵观辛夷坞小说中的女主角,主要表现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拥有独立的人格

现代都市女摘 要:《史记》作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其恢弘的气势,诗性的表达,艺术性的节奏,不仅堪称历史巨著,更是文学和艺术的伟大作品。其在人物传记中体现的历史人物命运的悲剧性、精神人格的向上性以及时代特征值得后人不断研究,通过具体人物的传记展现历史,透过这些我们可以发现《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包括审美的视角以及审美的境界。

关键词:《史记》 人物传记 历史 审美情趣

一、审美情趣简述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接受事物的过程中判断事物美丑的兴趣和爱好,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和时代性。其是一个随着历史而不断变动的历史范畴,因而有学者指出“每一个大的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乃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等种种社会条件交汇的产物”。①

《史记》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以人为本,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历史,因而范文澜先生说:“史迁为纪传之祖,发愤著书,辞多寄托。景武之世,尤著微旨。彼自成一家言,体史而义诗,贵能言志云尔。”②在人物传记中,“《史记》不是以客观的历史剧记录者的身份去记叙与自己的生命无关的死去的历史事实,而是司马迁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感受传主的生命遭遇,使传主的生命遭遇向司马迁‘敞开’,从而产生历史的叙写者与被叙写者的情感共鸣”。③因而透过人物传记,不仅能找寻司马迁个人的审美情趣,还能探寻他所生活历史时代的审美情趣。

二、 审美情趣在《史记》人物传记中的几点体现

审美情趣因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存在差异,探索特定历史的审美情趣应站在特定的历史角度,不能“以今望古”,要通过具体人物传记来阐述其体现的审美情趣。概括起来就是审美感知的引领性、审美视角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以及审美境界的超越性。

(一)审美感知的引领性

所谓审美感知的引领性,是作者通过外在的条件的铺垫,带审美者“渐入佳境”。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情绪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这一情境学说的例证。《史记》人物传记注重了审美感知的引领,以荆轲刺秦王和项羽英雄末路的《史记》记载为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瞠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是壮士荆轲易水送别的场面,众人相送,白衣素冠,风萧萧,壮士歌,俨然一副壮士舍身就义的慷慨激昂气势。一方面该场面的宏大叙述能让读者渐入情景,融入悲壮的场面,油然生出对英雄人物悲剧性命运的担忧;另一方面众人相送,慷慨和歌,彰显了壮士荆轲的慷慨就义,并为其后来在秦庭上搏击万臣的潇洒以及最终的悲剧性结局奠定了基础,做好了铺陈。

“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虞姬,常幸从;骏马名雏扩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世,时不利兮雏不逝。雏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阔,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的场面,曾经叱咤风云,如今穷途末路,美人依旧,歌声依旧,但世事无常,无可奈何,泣数行下,左右皆泣,何等悲凉,情景的烘托令读史者不得不哀叹英雄悲剧性的命运,于场面和气氛的烘托下带出悲剧美,于无声中令读者感染悲剧之美。

类似的情景还有屈原最终竟举身付清流,自沉汨罗而亡,夷齐之死、李广自刭等片断,结局发生前总是在字里行间透露“杀”等令人毛骨悚然字眼与场面,令读者早早就为人物的结局揪心。

通过例证我们发现,《史记》人物传记体现的悲剧美,其在审美情趣上注重通过情景的烘托对读者审美感知进行引领,可见其已经对审美感知有着深刻的认识。

(二)审美视角的全面性

审美视角的全面性,意指《史记》人物传记在表现其恢弘的气势时,其人物阶层的广泛性以及具体历史人物性格、功过的全面性。

读《史记》,我们将读到不同人物的历史命运,他们或王侯,或武将,或文人,或刺客。他们中有代表进步的新生力量,在与旧事物及保守势力的斗争中由于种种原因而遭遇不测,结局悲惨。如陈涉与人佣耕却怀鸿鹊之志,他首事发难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有“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屈原。有的建立了奇功伟业,声名远播,威震四方,但都结局很悲惨,如淮阴侯韩信。更有刺客,士人和商人的叙述。可以说,其人物阶层多样,太史公通过这些人物的记叙,他们或为自身命运奔走,或为国为民奔走呼叫,或建功立业,但最终却以悲剧结尾,作者倾注了大量笔墨和心血,热情歌颂他们的历史作用、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同时猛烈批判和抨击那些落后、反动、邪恶的悲剧制造者。可以发现其悲剧美视角的全面性,没有刻意侧重于哪个阶层,因而其审美视角是全面的。这一审美情趣与其跌宕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太史公出生龙门,家世显赫,其博读诗书,游历、出使四方,视野开阔,阅历丰富,因而不拘泥王公贵族人物的记叙,对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深有体会,然而世事无常,遭遇严酷的“宫刑”,阶下囚的世态炎凉的境遇让其对江湖侠士的“义气”充满无限敬佩,对与自己命运同样悲惨的人物也充满了同情,因而其“变幻”的人生经历让其有机会接触和感受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百态,不仅由此反思命运和社会,其审美视角的全面性也就有了逻辑的必然性。

除上述审视范围上的全面性,《史记》人物传记在对具体人物的叙述上具有全面性,不是全好,也不是全坏,不因自己的好恶而否定特定的历史人物,这样带来的审美就具有客观性,还原真实的历史。如对于李斯、商鞅,在二传的论赞中作者认为:“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嫡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商君之少恩矣……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但在本传中,作者真实客观详细地记录了他们的功绩,如李斯“能明其画,因时推秦”,“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而商君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也写到李斯焚书坑儒、商鞅严罚酷刑等,但当读者目睹了他们的悲剧结局后,更多更深的感受仍是同情、遗憾,因而更追忆其正面的不朽业绩并产生悲壮之慨。④

如今我们常常会遇到片面看待事物、“武断”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而《史记》人物传记在其审美视角上的全面性,不得不让后人赞叹其审美情趣的客观性。

(三)审美境界的超越性

《史记》人物传记在引领读者审美感知,促使读者审美领悟,产生审美愉悦的同时,能够以启迪性的手法激发读者的审美境界的超越,这也体现了作者及其西汉历史时代的审美情趣的超越性,表现在作者不仅仅单一地叙述历史,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英雄人物,而是在这之上进行情感的深华和精神的振奋,给后人留下省醒的回味。因而有人说《史记》人物传记显示出了一种于悲壮中思振奋、于低沉中思崛起的悲剧美,这种美超越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悲伤、疼痛情感,是一种超越和高于这种情感反应的美。

《史记》人物传记中与人佣耕的陈涉,虽身处底层却怀有鸿鹄之志,其发动秦末农民大起义,其代表了一种进步的社会新生力量,在历史上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读到“力拔山兮气壮河”的西楚霸王项羽,其“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世,时不利兮雏不逝。雏不逝兮可奈何,虞也”;同样也读到齐国义士王虫蜀,面对燕国的利诱与威胁时“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的气节忠于大义,死不易志。

然而最终他们的命运均以悲剧落幕,心怀鸿鹄之志的陈涉因政治眼光的局限性,在起义后不久被叛徒庄贾杀害;西楚霸王项羽在天下大一统的趋势下仍一意孤行霸据一方,不听忠言,在缺乏周密计划及性格缺陷的情况下陷入四面楚歌的局面中,英雄末路,哀叹不已;忠义仁士“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短而死”。

他们或心怀大志心系江山伟业,或忠心护国兢兢业业,其英雄事迹以及不屈的昂扬斗志让读者心潮澎湃,对英雄人物钦佩不已,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追求,在与世俗的抗争中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其精神鼓舞人心,在兴叹英雄人物悲剧性的结局时不得不对照其曾经辉煌的抗争史,不禁高扬作者传达出的不朽功业的思振奋、思崛起的恢宏气势。司马迁创作《史记》人物传记表现了大量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带来的悲剧结局自然令人产生同情、怜悯、伤感乃至畏惧,但司马迁并未否定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性、现实性,而是通过悲剧冲突强调建功立业、弘道重义的英雄主义精神与理想,因此能显示出一种于悲壮中思振奋、于低沉中思崛起的感受,这就超越了悲哀等一般情感反应而成为有意味有价值的悲剧美了,就具有反思自我社会以及生命价值的意味,具有强烈的审美超越性。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太史公时代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较之法家那种蔑视人思想而言,其注重对人思想的尊重、思想精神的崇高性,《史记》人物传记审美情趣的审美超越性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

三、结语

上述从《史记》人物传记的具体人物传记中探析了其审美情趣的体现,其通过情景、场面的烘托引领读者审美感知,其全面记叙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全方面地收录各个社会阶层的英雄人物带给了读者全面的审美视角,其对比衬托式的表达方式令读者在叹息英雄人物悲剧性的命运时,不得不钦佩英雄人物的历史壮举,最终引发对社会、自身生命价值以及人生追求的深思,具有强烈的审美超越性,其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值得我们后人历久回味。

注释

① 王钟陵.汉代审美情趣简议[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l990(1).

②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83.

③ 黎洁.《史记》人物传记的诗性美学本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④ 海滨.《史记》人物传记悲剧美剖析[J].昌吉师专学报,1999(9).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83.

[3] 黎洁.《史记》人物传记的诗性美学本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4] 海滨.《史记》人物传记悲剧美剖析[J].昌吉师专学报,1999(9).

[5] 张富春.清・吴见思《史记论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6] 王钟陵.汉代审美情趣简议[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l990(1).

性有工作,有能力,脱离了柔弱温婉性格的同时,又拥有了独立、自主的气质。从《晨昏》中的顾止安到《蚀心者》中的方灯,辛夷坞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无一不是坚强独立的。她们都受过一定的教育,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家庭条件好的不虚荣,家庭条件差的努力拼搏。她们有的被家人赶出了家门,有的被诬陷坐了牢,有的被当做利用的工具,在她们的生命中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但是她们依然微笑着对待每个人,积极地过每一天。其中以《许我向你看》中的谢桔年最为典型。

谢桔年从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注,长大后遇到“小和尚”巫雨,从巫雨那里得到了关心和温情,原本以为可以携手一生,却没想到巫雨喜欢的是陈洁洁,桔年还要亲眼面对巫雨的意外离世。一直喜欢桔年的韩述,却因为一时冲动犯下了不可原谅的错误,甚至将桔年送进了监狱。三年的牢狱生活使桔年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出狱后她靠着在布艺店打工艰难地带着巫雨和陈洁洁的女儿非明一起生活了十多年,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她没有想过去找韩述要求赔偿这么多年的经济和精神损失,甚至再次遇见韩述后也当做不认识。她并不是不恨韩述,她只是认为“因为恨无济于事,因为人生是由无数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构成的,深不可测,有些事,有些结局,她也不知道是谁造成的,是她恨过的人,还是她自己,她想不明白,所以放过别人,也放过了自己”。非明突然病重,不想和前尘往事牵扯的桔年却又不得不面对出现在身边的一系列给过她伤害的人。最终,“如果别人给不了她快乐,那她就自己成全自己”的谢桔年放下了十多年的恩怨,带着满身的沧桑和疲倦开始了新生。谢桔年一直以“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作为自己的处世信条,也正因此她才能在遭受了那么多的磨难之后依然乐观地面对生活。

如果说谢桔年的独立是属于隐忍平和的独立,那么《晨昏》中的顾止安和《我在回忆里等你》中的司徒就属于张扬的独立。她们俩的家境都尚可,只不过顾止安因为是私生子的身份,所以一直以来都不受家里人待见,造成了她我行我素、桀骜不驯的性格。而司徒从小就是家里的千金小姐,骄纵任性,却又善恶分明,如果没有姚起云的出现,她会一直快乐地生活下去。所有的世事都是难料的,被所有人否定的顾止安得到了纪庭的认可,被所有人认可的司徒却得到了姚起云的否定。于是,为了逃避纪庭的追求,成全他和自己的姐姐,顾止安不得不背井离乡;而得到姚起云的司徒,却因为自己高傲的心性不得不承受姚起云的猜疑,最终亲手毁掉曾经美好的爱情,漂洋过海远走他乡。顾止安和司徒的离开,是对感情的失望和逃避,却也是她们独立个性的体现。视自尊高过生命的两个人,不管是面对爱人的追求还是面对亲人的声讨,都没有放弃原则,一直遵循内心的声音,刚烈、坚强地活着。

现代都市女性不仅要在家里处理各种生活琐事,还要面对升职、加薪的压力,甚至是处于“被小三”和被“潜规则”的尴尬境地,因此,势必要学会乐观和坚忍。而都市女性也只有从精神上真正做到了独立,才能摆脱孤独和寂寞,调整心态,洁身自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在职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获得主动权。

二、面对爱情冷静现实

爱情是人类社会永远的主题,无爱的人生是乏味的。以琼瑶为代表的传统言情小说作家,大多以浪漫主义手法,编织了一个梦幻的世界,但是辛夷坞小说中的爱情不再单纯通过华丽的城堡、大片的花海来表现,而是更多地体现为逆境中的守望和相守,使其作品更加具有了现实的人情味。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虽然独立,但是她们也追求爱情,不同的是她们开始思考两性的和谐共生,渴望爱又不相信永恒的爱,追求爱又不纠缠爱,清醒地对待爱情和婚姻,保全自我的同时又能收获最真实的爱情。

“小飞龙”郑微是辛夷坞小说中塑造得最饱满的角色。面对青梅竹马林静的离开,哭了一场,喝了一晚,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毅然告别了曾经的岁月,“前方还有太多有趣的事情等着她去经历,还有太多的时间可以没心没肺地纵情挥霍,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小飞龙快乐前进的脚步”。陈孝正是郑微生命中的意外,却也让郑微体会了一场真正的爱情。为了得到陈孝正的注意,郑微费尽心思写了一本追求攻略,一次次制造“偶遇”的机会,“出现在他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努力着,并且从中感受到快乐”。本以为两人可以天长地久,但是面对全校唯一两个公费出国留学的名额,陈孝正却选择了放弃郑微。这一次,郑微依然没有纠缠,单身一人去婺源埋葬了曾经的爱情。峰回路转,林静回国后找到了郑微,两人在经历了种种悲欢之后,终于发现对方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郑微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真实自我的追求,是当代都市女性独立人格形成的体现。她们不认为世界上有永恒的爱情,当爱情来了,牢牢地抓住,爱情走了,不纠缠撒泼。不管是爱还是不爱,都市女性都应该把选择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如此才能不被情所困,不被爱所伤,实现自我的解放。

不管是在哪一时期、哪种类型的言情小说中,男主角大多都被塑造为又英俊又有才华又多金的“完美先生”,这反映了女性的内心需求,以及对男性的美好幻想,但是辛夷坞小说中的男主角却不然。陈孝正、姚起云、池澄、傅镜殊都是公司或企业的负责人,但是他们并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有后来的成就。程铮是设计师,纪廷是医生,林静和韩述是律师,这些都是都市中常见的职业。男主角的职业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都市女性审美观念的转变,爱情不再单纯地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真诚、勇于担责、平等相待才是当今都市女性认可爱情存在的前提。

三、追求家庭的归属

都市生活的压力,使得都市女性对家庭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家庭的归属感也就成了辛夷坞小说中女主角的共同追求。《原来你还在这里》中的苏韵锦,没有出色的外表,也没有傲人的成绩,但是她有父母的疼爱,就算生活贫困,依然满足。陈铮是一个和苏韵锦完全相反的人,尽管苏韵锦一再地逃避,但是陈铮却始终锲而不舍地追求她。父亲病逝,母亲再嫁,苏韵锦发现自己再也没有家了,孤独的感觉油然而生。在程铮不顾非典危险千里迢迢赶到韵锦所在城市,站在她前面的时候,苏韵锦终于被感动,接受了这个倔强但又体贴的男人。苏韵锦一直强调“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有一个自己的家”。所以,在毕业后和程铮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她小心翼翼地维护这个“家”; 在离开程铮以后,最怀念的还是在“家”里小阳台上看的那场烟火;再一次遇到褪去了青涩和任性的程铮,发现自己还是希望和程铮重新组建一个“家”,“家”是苏韵锦一直不变的追求。

就算《山月不知心底事》中的向远,虽然一直都是以“女强人”的姿态出现,但是在她内心也依然有着对家的渴望,因为从小失去家人、没有家庭温暖而对家的渴望。所有人都认为她是因为财富才嫁给叶骞泽,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是因为叶骞泽的那句“永远不会分开”的承诺,才会心甘情愿嫁给他,为他赴汤蹈火。和辛夷坞其他几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相比,向远是可怜的,她渴望家庭却又得不到家庭,她爱的人不爱她,爱她的人她又不能爱。她明知对叶骞泽是一份没有结果的爱,却一如既往地付出,为了叶骞泽付出了自己的所有,但是叶骞泽却只是把向远看做是利用的工具,从来没有把她当做心爱的人对待。向远一次又一次地满足叶骞泽近乎无理的要求,却一次又一次面对背叛,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最终实在忍无可忍,却又只能满足叶骞泽的愿望放他自由。

家庭是都市女性的坚定保障,家作为都市女性情感的归宿,具有了更多现实的意义。传统女性由于经济不独立被禁锢于家庭,一直处于被动、顺从的地位,注定了悲惨的命运。而现代都市女性,经济独立,有思想,有能力,不再需要依附男性生存。都市女性如果能在家庭生活中懂得适度的退让和忍耐,这样就不仅能够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能更加促进家庭的和谐。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情却逐渐冷淡,信任出现危机,爱情难以为继,人们越来越惶恐和茫然。辛夷坞的作品正因其真实地反映了当代都市女性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得到了当代都市女性的认可,并进而引发了当代都市女性对自我生存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潇.从辛夷坞的小说看现代女性的生存环境[J].长城,2011(4).

[2] 艾尤.都市文明与女性文学关系论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7).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6

(一)了解昆虫的本能、习性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敬畏。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生动形象描写事物的方法。

(三)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初步学习读整本书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阅读《昆虫记》《蝉的卵》《红蚂蚁》三本书,完成读书报告单。

三、教学过程

(一)单元回顾,激趣导入

第四单元,我们一直徜徉在动物的世界里,认识了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勇敢的母鸡、不劳而获的麻雀、敢于斗争的燕子和追求自由的小狗(包括《自能作文》中的配套文章)。

本单元的学习要点:第一,走进动物的情感世界;第二,体会表达动物特点的奥妙。

(二)走近不朽作家法布尔,走进传世名著《昆虫记》

1.播放介绍法布尔的视频资料,出示《昆虫记》一书各种版本的封面图片以及名人对《昆虫记》的评价。

2.动物世界知多少――重温《昆虫记》的主要内容,交流《昆虫记》中的故事。

(三)昆虫世界知多少,抢答赛中显身手

学生小主持:阅读了《昆虫记》,关于昆虫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昆虫知识抢答赛吧!(出示判断题、选择题,学生分组抢答)

(四)发现书中的秘妙,学习法布尔神奇的描写

1.下面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你能准确地辨认出来吗?(出示连线题:赤条蜂、矿蜂、无翅黄蜂以及介绍它们特点的文字片断)

2.几乎长得一模一样的各种蜜蜂,法布尔怎么会区分得这么清楚,描写得这么明白呢?这就是法布尔的秘决:细致观察,有所发现;细腻描写,情感真挚。当我们打开这本书,一个个小昆虫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舞蹈、歌唱。

设计意图:读整本书,不仅是要学生了解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拓展知识面,更是要学生学习作者细腻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种类的蜂加以辨认,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在他们眼里看似差不多的蜂,在作者的眼里、笔下却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追本溯源,这离不开法布尔的细致观察和细腻描写。

3.出示红蚂蚁等动物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法布尔笔下的昆虫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有勤劳有懒惰……

出示描写母蟹蛛母爱伟大、矿蜂品格谦逊、西西斯甲虫家庭幸福、无翅黄蜂好吃懒做的片段,让学生自由朗读、欣赏,引导学生去发现法布尔笔下的昆虫们都拥有“人”的喜怒哀乐、“人”的善恶美丑,所以他的文章才那么引人入胜、感人至深。

(五)用心灵去感悟,用情感去体验

1.《昆虫记》中哪些情节让你读后笑出了声?哪些情节又让你心头一震、惊讶无比?(小组交流)

2.读完《昆虫记》后,你对昆虫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由发言,交流。

设计意图:如此不起眼的生命,却有和我们人类世界一样的人情冷暖、善恶美丑。对这些片段的回顾,可以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之美的赞叹,而这也正是法布尔想要传递给读者的。

(六)跨越时空,与法布尔对话

法布尔具备如此高明的表达才能,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面对这位令人敬仰的老人,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呢?写下来吧!

(七)深化阅读,走向文化

师:(播放昆虫鸣叫音乐)伴随着自然界最美妙的交响乐,我们的交流会就要结束了,但是阅读之旅还在继续……

(八)作业

继续完善《昆虫记》读书报告单。

板书:

[总评]

在进行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昆虫记》这一整本书,体现了阅读内容上的课内外一脉相承,阅读方法上的前钩后联,阅读兴趣上的正向延伸,以及知识获得、阅读感悟上的纵向发展。本设计是一节阅读整本书后的总结分享课,教学过程由内容的把握到写法秘妙的发现,由引发兴趣到启发思考,直至对生命之美的感悟和敬畏,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7

关键词:经典

兴趣

阅读

积累

经典名著是人类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华,是每位中学生必须接受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大幅度的改进。语文教师应该首当其中,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有效的阅读,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享受经典,享受语文学习。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推动学生多阅读,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近年在全国推行"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读书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连云港市中考走在前面,对名著的考查力度和深度加大了,不再满足于只是粗略了解梗概上,而是要求能熟练地说出人物事迹,把握人物形象,有时甚至是考到细节。

怎样真正做到让经典走进学生的心灵?怎样才能把名著阅读进行到底?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要把名著阅读落实到实处,需要经过下面几个方面的努力,需要天长日久的坚持,需要拿出水滴石穿的精神。

一、教师要引导得法,帮扶到位,兴趣先导,打开大门

长期以来,古典名著阅读对学生来说都是头疼的事。为应付考试,一度流行"老师归纳简缩本"名著。就是老师把必读的名著故事梗概、主要人物事迹、主要人物形象等归纳概括而成,学生看看读读悟悟就行。说穿了,还是为分数而读书。

1.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

要真正做到好读书、读好书,教师就面临着引导、鼓励、帮扶、指点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们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其实名著经典应该是常读常新的,从经典故事入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活泼热情,对于外界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险欲,吸收知识的能力也很强,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帮扶到位,用名著激动人心的故事打开学生阅读的大门,学生就会感觉到"别有洞天"。笔者根据多年来自己教学的不断摸索和实践,认为用《水浒传》里丰富多彩的故事吸引学生好奇、追求新鲜的心理较为恰当。小说中随处可见引人入胜的情节:倒拔垂杨柳,智取生辰纲,风雪山神庙,景阳岗打虎,醉打蒋门神,三打祝家庄等。在课堂上,教师饶有兴趣地讲述其中一个故事,到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去阅读、去体悟,适时让学生自己讲述,恰当表扬,这样自然而然就掀起一股读书热潮。

2.适时引导学生做评价

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人物性格的大胆泼辣符合学生们叛逆、求新的心理。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渴望独立、自由,既活泼开朗又多愁善感,既聪明又懵懂,往往好心办错事。总想自由自在地冲破一切束缚自由翱翔,《水浒传》中人物的嫉恶如仇、侠肝义胆、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大侠风范令学生们羡慕不已。故事读多了,课间课后闲谈的话题也多了,词语积累也多了,感悟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一本《水浒传》,简直就是一百多个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大观园"。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性格丰富多样,绝不雷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做评价,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性增强。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每天达到阅读小要求,并持之以恒

学生每天学习的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不可能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如果教师每天指定的阅读内容太多,规定的条条框框太繁,学生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教师要给学生制定切实有效的阅读计划,要让学生做到每天看一点,每天讲一下所看到的故事(向老师、同学或父母等),最好做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汇总,并持之以恒。当然也不要把它当做负担,要快乐阅读。每天坚持看一小章节,或自己调节适量就行。一般不应少于20分钟。当然周末两天自己可以适当加量。

长期快乐的阅读必会带来丰富的知识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指导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课、汇报课等,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自己学会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能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书中人物形象、谈自己的感受等。教师也可以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让名著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闲谈时的话题。教师要适时激励学生读书,促进学生读书。教师的指导要跟上,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检查、指导、鼓励、帮扶一定要有序进行。

三、教师要让学生做到读、思、说、写相结合

光会读书还不行,还要会思、会说、会写。要做到读、思、说、写紧密结合。教师要有计划地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名著,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让学生讲讲故事情节,说说阅读心得,评价人物形象……学思是联系在一起的。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作摘录、做卡片、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应要求学生有专一的名著笔记本,随时记下阅读的点点滴滴,包括切身的感受等,还可以摘抄优美的语句或经典片段丰富自己的积累。在写作指导中,还可以联系名著内容来拓展。比如读《水浒传》后,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写一写"我心目中的真英雄",有人从宋江、晁盖、卢俊义、吴用、武松等众人物身上看到了优点,也找到了缺点,从而赞颂今天身边的真英雄……真是百花齐放、见仁见智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又丰富了写作素材,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辩论能力。

四、教师要指导学生博采众长,厚积薄发

名著,历经了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珍珠。名著,是发人深思的。手捧名著,读进去,会忘记了现实的酸甜苦辣,会任由时间的风驰电掣,会和书中的人物一同哭、一同笑,会感觉时光流转,会想到要叱咤风云……一书在手,好像世界在胸中。读得多了,感悟深了,潜移默化中思维开阔了,感情丰富了,知识提升了,人格更具魅力了。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展现作品的动人魅力。让学生学会创造性阅读,不人云亦云,不迷信经典,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大胆创新。可以进行专题研究,加大阅读深度,要有能看到文字背后"一把辛酸泪"的本领。要能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加以辩证地分析,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像《水浒传》里的水浒英雄,他们都是侠肝义胆,义盖云天的英雄,令人敬佩;但一味愚忠的结果是英雄魂聚蓼儿洼……这一点在辅导阅读中要让学生感悟到。另外像人物评价也要实事求是,用辩证的观点看。要善于从经典名著中汲取文化营养,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推动自己的进步。

享受经典,享受语文学习,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是需要拿出吃苦耐劳的精神的。没有辛勤的耕耘,哪来丰硕的成果?相信日积月累的努力,必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倪文锦主编

哈尔滨出版社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8

从文体来看,主要以人物传记为主;从选材来看,传记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四类:潜心钻研的学问家,见识卓越的教育大家,追求卓越的科学家,还有为国为民的政治家,他们大都是传承爱国情怀、体现时代精神的人物。文章蕴涵积极昂扬的情感基调,对激发人的志气,培养健康的人格,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增长应事接物的智慧,都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从题型上看,兼具稳定和灵活的特点。题型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形式多样,相对灵活。总起来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三个重要方面。

在实际的阅读考试中,大多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畏惧和懒惰心理。由于传记中的人物大多与我们不是处于同一时代,这种距离感无疑会给学生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有些学生一面对这些文章,就会有一种“哇!好难哦”的畏惧心理。有些学生本可通过自己的仔细阅读解决一些问题,但也懒得去做。

2.读不懂文本、审不清题意。这是阅读能力不足的表现,多

数学生由于平时读得少,思考得少,所以阅读起来自然就不那么

容易。

3.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让人遗憾的是虽然有些同学能够体会或者感受到一些什么,但一下笔写出来的内容所表达的意思却并非自己所想的那个意思。

因此,我们有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步骤:

1.树立信心,不怕困难,有方法一定要用,在成功中享受快乐,在挫折中重拾勇气,相信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2.读懂文本,审清题意。

(1)弄清问题,明确问的是什么,带着问题有备而读。

(2)速度文本,整体领会文本内容,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弄清文段写了传记主人公哪些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品质特点。这需要我们抓住文本中的叙事和描写,分析传主的个性、情感,把握传主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作者特意为一个人物立传,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其事迹、刻画其形象、张扬其个性、凸显其思想、弘扬其品格,而这些目的的达成总是通过对传主的事迹、言行、成就的叙述描写来体现的,因此,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

(3)区分出作者的评价成分,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

倾向。

传记一方面对人物生平进行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传记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以,阅读这类文章必须注意分析作者的评论性语言。

(4)细读文本,圈点勾画,准确圈定答题信息区域。

第二遍精读文本要带着问题,有意识地细读全文,注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与细节,勾画出问题的相关信息区域,尤其注意叙述以外的其他议论性、阐发性的内容。强调两点: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二是准确圈定答题信息区域。

(5)深思熟虑,尽量精确表达。

将问题与文本紧密衔接起来。对文本内容作深入思考,对传记人物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以及作者所持的态度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对试题具体问题思考分析时,坚持“整体原则”“语境原则”和“知世论人、知人论事、事中见人”原则,问什么,答什么。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删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上一篇:乐于助人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天鹅湖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