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5 14:04:31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主要运用于记叙文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说明文内容的主次及全面准确的说明、议论文中论点的论证分析及内容的拓展等方面。1、记叙文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现实中的人物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概括是阅读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容易概括片面"走样"。原因是没有运用辨证的观点去分析。所以对于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概括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的文章刻画人物形象是符合现实的"优点+缺点"型;而有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是"单极性格"。所以,我们分析人物形象时,尽量从两个方面去总结,但不一定在文学作品中求全。更重要的是突出主要方面。2、说明文内容的主次及全面准确的说明说明文内容主次的把握。3、议论文中论点的论证分析及内容的拓展议论文中辨证分析法是每一位议论文写作的基础要求。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有正反对比论证,也有文章主驳、主立的主次之分。初步的发问,可以借助以上阅读各种文体的方法,准确而全面的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断章取义、片面概括和语言繁琐的毛病。

二、"为什么"的思考

不同文体的目的各有不同。记叙文是为了以情感人;议论文是为了以理服人;说明文是为了以知教人。阅读文章以后,在弄懂"交代了什么"的基础上追问"作者为什么写得这篇文章",这就是思维的进一步思考。

(一)"为什么"在内容上的进一步思索1、记叙文的阅读,在"交代什么"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重点突出对议论段的破译,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表达主题。表达了作者的''''为什''''"的文章主旨就水落石出、水到渠成了。2、议论文以理服人,明确了文章交代了什么,即论题、论点后,作者为什么要论证这个论点呢?很快学生就会明确是为了某一问题或现象,发表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达到晓之以理、弘善抑恶的目的。3、说明文以知教人,目的是把事物或事理说明清楚,同时也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辩证法在文体上分析上的体现辩证法在议论文中体现在议论文章本身论证的全面性(正反对比、主次分明),以及读者对作者观点的辨证分析上。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样是我们思考的有利武器。运用唯物主义思考问题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真实用意。

三、"怎么样"的思考

明确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还得懂得鉴赏文章。这也是知识运用和能力训练中难度最大的一部分。这同时也是思维力度最高的一个层次的体现,是"得法"的最终体现。1、"怎么样"在记叙文中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结构、语言的综合欣赏和特色的品味。除了对文章内容、结构、语言等特色的品味外,还有对文章整体的构思、表达效果的鉴赏。2、说明文的"怎么样",不仅包含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还包括表现角度、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3、议论文的"怎么样",包括有除论点之外的论证和论据。主要有论证的方式、方法、文章结构和论据的选择运用,以及语言的准确性和文章的表达效果。思想的正确性、科学性是对现实客观存在的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而禁锢于知识条框内的思维是不可能有任何进步的,给思维以解放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吧!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言二拍” 人物形象研究 综述

明末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初之“二拍”代表我国古代话本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在当时就非常盛行,在今天更是当之无愧的名著,其思想、内容等方面极具可读性,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拟从人物形象研究这个方面综述“三言二拍”的研究成果并试图理清这些研究成果的脉络,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

“三言二拍”的人物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形象研究和商人形象研究。

1.女性形象研究

探究女性形象是“三言二拍”的研究热点。“三言二拍”中的女性非为未婚子女、家庭妇女、青楼歌妓、媒婆等,对未婚女子、家庭妇女阐述详尽的文章主要有《从“三言二拍”看女性意识的觉醒》,文章认为小说中的女性勇于反叛封建伦理纲场合追求婚姻自由,不把贞洁作为婚恋上火的唯一准则,点出她们的聪明才智和胆识谋略,对女性的研究比较全面。一部分论文着重阐述这类女性形象出现的原因,如《从“二拍”的女性形象看明代后期女性文化的演变》认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王学左派哲学思潮的传播,这类文章多数是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物形象出现的原因。形象是人物形象研究的重心之一,这方面的论文以《李贽与晚明短篇白话小说中的女性文化》为代表,这些成果总结了小说的形象认为他们长相标致,多才多艺,出淤泥而不染,有些论文还追溯了明代以前的屈辱生活,揭示她们渴望从良的心情。媒妁形象最近几年逐渐引起人们注意,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不小,主要论文有《闺阁内的爱情导师――“三言二拍”中婆子、丫环、尼姑的角色分析》,这些论文指出媒妁好利贪财的一面,但也肯定她们连接规格内外的媒介作用,认为她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另外,对“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整体研究的论文也很多。王引薄的《试论“三言”中的妇女主题》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考察妇女题材的小说。他指出,“三言”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妇女的生活和心态,肯定了妇女对自主婚姻的执着追求,“显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觉醒,带有新生产关系萌芽时期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这种评价把女性性别的特殊性视作人类的一种个性,以个性从共性中脱离来阐释妇女解放的历史必然,显示出思维的精密。

2.商人形象研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三言二拍”商人问题的研究进入繁荣时期,研究者和研究论文、著作等都盛况空前。学者的研究更为深入和全面,并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王培红《“三言二拍”商人形象之比较》探讨了“三言二拍”在塑造商人形象上的不同,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给商人生活及思想观念带来的重大变化。王菊芹《论商品经济发展对文学中商人形象的影响――读“三言二拍”》揭示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带来了重大变化。孙义梅《“二拍”中商人形象探析》主要对“三言”作品中商人的思想意识,经商的社会环境进行了探讨。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人们的金钱观念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三言二拍”中对此有较多的反映,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注意。王少梅、韩西满《试论“二拍”的金钱观念及其积极意义》,从金钱观念入手,对“二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作出界定。在此基础上,沈金浩《论“三言二拍”的钱财观》通过考察作品中民众、商人的钱财观,从而对作家的思想观念进行定位。

对“三言二拍”中商人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技巧的研究也更为深入。曹萌《明代商业思潮与“三言二拍”》描述了明代的呃商业思潮及其表现,对商人的经营状况、经营管理策略、商业道德原则,进行了重点剖析。在此基础上,李艳军《简论“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与经商之道》分析了“三言二拍”中商人各具特色的经商之道。薛亚玲《诚信、节俭与进取――从明清小说看我国古代商人的经商之道》指出了明清小说(以“三言二拍”为代表)中许多作品中展示了我们古代商人特有的经商之道,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诚信是为商之道”等进步的商业道德,对于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对地域性商人徽商、苏州商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姜建设《“三言二拍”中的徽商生活与徽商形象》着重分析了徽商形象和他们多彩的社会生活。朱全福《谈“三言二拍”中苏州商人的文学呈现》一文对“三言二拍”中的地域性商人――苏州商人进行了评析。赵维平《“三言二拍”运河商贾文化探析》是比较独特的一篇,它以运河流域的商贾文化为论述角度,肯定了“三言”“二拍”中所反映的商贾文化的精华,也提及其种种糟粕。对“三言二拍”中的商贾文化作了一个全面的评析。

通过梳理“三言二拍”的人物形象发现,对女性和商人形象的研究视角宏大,多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总结每一类人物的性格特点,并探索形象成因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和思潮。人物形象是近二十年里论文最多,成果最丰硕的,但多数局限于详细分析各类人物形象,跳出孤立的个案研究对人物形象全面分析的文章不多。这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赵兴华 从“三言二拍”看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J] 聊城大学学报 2005.

[2]曹亦冰 从“二拍”的女性形象看明代后期文化的演变[J]明清小说研究 2000.

[3王培红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之比较[J] 许昌师专学报 2002.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 抓住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 用细致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之体会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音乐在电影中刻画人物形象和揭示主题的作用 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 浅谈如何刻画动漫人物形象吸引观众 刻画人物心理 人物形象刻画之我见 抓住人物特点,展现人物形象 如何刻画人物肖像 如何用比喻去刻画人物 抓住人物细节 刻画典型形象 刻画人物 演活角色 对比中刻画人物 怎样刻画人物心理 细节出彩刻画人物 对比描写刻画人物 揣摩性格 刻画人物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也谈《我的母亲》人物形象刻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如何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 如何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学生作文,多为模仿,缺乏一种震撼心灵的情愫,这是作文教学常见的不足。人物的性格都是通过其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表现出来的。要写好人物,就必须抓住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特征,然后细致描绘。写作是什么?写作就是生活,把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语言文字呈现出来。老师在设计作文时,只有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入手,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写作才会变得轻松愉快。那么,怎样才能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呢?

一、以熟悉的人和事为写作素材,描写人物形象

我们从呱呱落地起,就得到了父母的关爱,呵护,他们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环绕着我们,父母是我们最熟悉的人。除此之外,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等都是对我们关爱有加的人亲人。老师,朋友,邻居等都是对我们成长有帮助的人。其实我们都每天都在被身边的人和事影响着。可能是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温情脉脉的微笑,这些,记住了就是写作的素材。大文豪鲁迅先生笔下的长妈妈为什么那么感人?就因为他熟悉她,知道了她对哥儿的爱,试想一个连书名也说不清楚的下层的劳动妇女,要买到有画的《山海经》是多么的不易?是什么原因使她乐于这样做?是长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这种爱让人震悚,让人感动。

二、以典型的事件作为人物活动场景,刻画人物形象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条件和场景下才能进行的。将人物放在典型的事件中来加以刻画,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将人物置放于具体典型的环境,是人物性格的精彩呈现。

如《背影》中写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台阶》中父亲辛劳一生只为修一所有高台阶的房子;《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拼命拉车;《三国演义》中武松景阳冈打虎。这些典型事件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烘托人物的性格,人物在典型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了。

三、抓住细微典型的特征,刻画人物形象

对人物容貌、语言、服饰、姿态、神情、风度、动作等进行描写就是肖像描写,它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帮助读者了解作品人物的有效方法。象画画一样,比如画赵本山,大家自然会想到他的帽子、胡子、走路说话的样子。这些就是他在演小品时留给人们难忘的、细微的、典型的特征。

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说明了他身份的矛盾,显得不伦不类。 “唯一”说明他的另类,暗示了他的悲剧。“身材高大”说明他有从事体力劳动的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营养不良,生活无保障。“夹些伤痕”说明经常挨打;“花白胡子”说明他是个老人;“乱蓬蓬”说明他不修边幅;穿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说明他好吃懒做,又不肯放下读书人的臭架子。这段文字勾画了孔乙己的外形特征,又暴露了他灵魂深处的悲哀。

肖像描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抓住重点。要着力描写人物肖像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刻画。

四、抓住人物的语言、行为特点,刻画人物的形象

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可以从描写对象的语言来表现。“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

什么人说什么话,闻其声如见其人。扬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在《红楼梦》中,黛玉进贾府的两句答话看黛玉的性格。当祖母问读什么书时,她说“只刚念了《四书》”。这是照实回答;当宝玉问读什么书时,她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这是一种客套的应对。为什么前后两句答话迥然不同呢?原因是黛玉回答了贾母的问话后,她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答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黛玉听到贾母这样说后,等到宝玉问她时,便改口了。这一改口,黛玉的某些性格特点就充分体现了。第一句话,表现了黛玉规规矩矩,照实回答外祖母的话,显得很有教养。第二句话,改变了先前的说法,因为前面听贾母说姊妹们“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明显地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连忙改口。表现出进贾府后“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这是她寄人篱下的心理反映。

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人物语言一定要个性化。在宝玉挨打这个情节里,宝钗黛玉探望宝玉时说的话。宝钗:"这会子可好些? "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黛玉: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钗的话体现了大方得体的性格;黛玉的话很率真。人物语言像自我报数的标签,体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

人物的行为动作总是受思想、感情支配的,行为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具体体现。对人物个性特征行动的描写,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如《三国演义》对曹操现刀的描写:

“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要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以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下跪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原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而去。”

曹操性格中的机警过人,善于应变可见一斑。

五、抓住人物的心理、神态特征,描写人物形象

心理描写可以深刻揭示人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使人物更加丰满。在课本里有许多典型的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如《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因家庭变故不得不辍学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的孤独、无奈;《心声》中,李京京想在陈老师的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却遭拒绝的委屈;《羚羊木雕》中,“我”被父母逼着要回木雕的矛盾、痛苦。 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

人的喜怒哀乐,总会表现在脸面上,我们将其描摹出来就是神态描写。它是我们刻画人物性格的又一重要方式。在《风筝》里这样写道:“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他放,他只能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他惊呼,两个瓦片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呆看” “出神” “惊呼” “高兴”将弟弟天真活泼、爱放风筝的天性跃然纸上。脸是感情的晴雨表,再现了人的喜怒哀乐。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示范基地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高职人物形象设计教学示范基地研究》的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2011171学科分类08)。

【中图分类号】 J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38-1

我国的人物形象设计师的培养起步较晚,这一专业尚属新兴学科。总体来看,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呈现的明显特征各自为政,导致我国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没有形成可以相互借鉴的资源共享体系,这也正是中国人物形象设计师专业教学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如何建设专业教学示范基地,是促进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概述

人物形象的设计是一门将人与美结合在一起进行审美设计的项目,既要有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实力,还要具有良好的理解沟通能力。

随着人们对自我形象的个性化、多层次需求,生活形象设计、职业形象设计等新兴行业开始蓬勃发展。行业的发展急需大量具有较高文化修养,既懂形象设计基本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实际人物造型设计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建立背景及发展现状

淄博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创办于2008年,是山东省首家开办此专业的高职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招生规模逐步增长,软硬件建设也在不断充实。专业处于蓬勃发展期,特别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与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等人才培养模式,走在了全省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发展的前沿。毕业生活跃在本行业及相关行业,大部分已经成为人物形象设计培训机构、专业化妆机构、发型和美容机构的中坚力量。

三、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示范基地研究内容

(一)从企业视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核心职业能力。

通过与山东名妆化妆品有限公司、淄博芳草婚纱摄影、上海恩雅高级时装定制公司、淄博海达婚纱摄影等企业领导及员工的深度访谈,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与内容,建立典型工作任务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解表,深入分析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职业能力。

(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设的课程与艺术类学科相通但又有鲜明特色,它有很强的时代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必须建立有特色的形象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在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时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专业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为1:1;充分考虑本专业各学科课程层次的不同要求;充分考虑本专业各学科课程的特色及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交叉,以培养一专多能、适应性较强的人才;考虑必修与选修的比例关系,尽可能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学生跨专业选修,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协调课堂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增加学生参加真实项目工作全过程的实践,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建设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近几年来,我们在校内建设了化妆造型实训室、影棚实训室和整体人物形象设计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在校外教学实习单位的安排上侧重于整体形象设计机构、摄影机构、美容机构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进入实际的工作环境,熟悉形象设计机构运作的基本环节,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吃苦耐劳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时,实习学生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鉴于此,我们对学生提出了以下要求:

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和努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以“旁观者”的身份实习,要求学生自觉服从实习单位的安排,从整体工作的全局出发,全面熟悉形象设计师、化妆师等各个职业,增强适应能力;以“研究者”的身份实习,要求学生进行1~2个专题的社会工作实践调查,实习结束时要完成实习论文并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构建合理的毕业生反馈机制。我们一直与毕业生保持信息畅通,并且做定期的信息回馈、回访,根据反馈的信息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模式。同时,与用人单位保持校企联合、信息共享状态,学校可以按照企业的要求,有侧重点的定向培养一部分学生,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四、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学示范作用

建立山东省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示范基,一是起到试验目的,实验新教学理念、方法,实验新实践教学模式;二是起到示范作用,基地将面向全省的高职、中职院校进行开放,可观摩并参与科研;三是起到辐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基地将对教学方法、经验进行总结,并向全省推广,同时向其他学校派出讲师团,此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示范基地如能取得可持续的成功,将是全省乃至全国此专业的第一个教学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齐再前,张红.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2]孙红霞.高职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0,(08).

[3]熊雯.高职教育改革的反思与再教学的探索[J].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案例分析,2011,(3)02.

[4]杨建中,李江云.浅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学院,2011,(6).

[5]钱玉萍.高职教育应当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EB/OL].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2005,(6).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名利场》 男性人物 男性形象

1.引语

笔者多年来从事英国文学作品选读的教学工作,求学期间,鲜少从文学课堂上了解到有关《名利场》的内容。这篇小说在文学教育界似乎并不被人们所重视,或者说很少在高校本科阶段谈及这部作品。但实际上,有关萨克雷还有《名利场》中两位女主人翁的人物形象分析却一直是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热点。如果认真解读《名利场》这部小说,就会发现其作为文学选读课堂教学的闪光处,而单单从小说中女性角度理解分析小说,显然不够全面,笔者决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小说中男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2.男性人物形象分析的背景

搜索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发现,有很多关于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男主角达西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当是达西作为小说的男一号,也就是男性主角的地位。另一个原因就是达西代表了小说主题中的傲慢,而女主角伊丽莎白代表偏见,最后傲慢与偏见都得以化解,两位主角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外,在个别论文中谈及了一些非脍炙人口文学小说中的男性人物,但基本没有《名利场》中男性人物分析的相关论文。那么是因为《名利场》中的男性人物都是配角的原因吗?如果没有这些配角,那么小说故事情节根本无法展开,小说中是没有男主角的,故这些男性配角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他们的形象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在这样的男权社会中,女性注定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必须通过男性实现,而两位女主人翁的经历正是穿插在这五位男性人物的故事中的,是作者对于男权社会的一种诠释。换句话说,没有这些男性人物的存在,两位女主人翁就会失去行动的方向,作者无法深刻刻画女性人物的艺术形象。下面笔者逐一分析小说中的五位男性人物的形象,审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也是作者想要借他们的形象带给读者的。正如小说的副标题“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很好地阐述了小说的真谛,即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都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或者说,都不是善类。

3.五位男性人物形象简析

3.1约瑟夫・赛得利

约瑟夫・赛得利是第一女主角蓓基毕业后离开学校后所遇到的第一个男性人物,当然不是偶遇,是有计划的。因为蓓基要在同窗好友艾米利亚家待一周的时间,再去皮特男爵家当家庭教师,恰好艾米利亚的哥哥,也就是约瑟夫在家。其实,当家庭教师也只是PLAN B,第一选择就是能够得到约瑟夫的喜欢,从而有可能直接成为艾米利亚的嫂子。约瑟夫是一位当时社会中典型的高级商人,与普通英国本土商人不同,他是国际化的,他的生意需要他往返于英国和印度两地。也许是情节需要,约瑟夫给读者的感觉是压根就没有结婚和成立家庭的打算。当然,这在英国当时的社会中并不稀奇,就算一位女性,只要有财富,就可以不必结婚,小说中正好有这样的人物,罗登的姑姑。

很快,约瑟夫就被蓓基迷住了。小说中约瑟夫说自己是蓓基的囚犯,并且不愿意被其释放。萨克雷安排这样一个角色,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是蓓基想成为富人的第一个目标,二是为了故事的结尾,约瑟夫在蓓基穷困潦倒的时候又再次找到了她。整体上,读者完全没有感觉到约瑟夫是一个好色之徒或者平庸无奇,相反他是一个很稳重的人,虽然在受到乔治的威迫后放弃了与蓓基的来往,但是十几年的光阴也并未让他完全忘记蓓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由此看来,约瑟夫这个男性人物在小说中是非常重要的,既作为蓓基第一次尝试的失败点,又很合理地成为小说结局蓓基财富的由来。

3.2罗登・皮特

罗登是蓓基的丈夫,虽出生在富人家里,但是个毫无作为的人,情感方面也过于迂腐。蓓基在艾米利亚家一无所获之后,就前往了皮特男爵家当家庭教师。由于皮特男爵是个糟老头,因此蓓基一开始就将其排除在外,尽管小说中皮特男爵还向蓓基求婚,但蓓基虽然穷,也不会委屈自己嫁给一个老头,所以皮特家的小儿子罗登就成为蓓基势在必得的目标对象,加之罗登未来会继承他姑姑的遗产,这块肥肉一定不能再失去。萨克雷将蓓基塑造得非常完美,以至于所有她想接近的男人都不会拒绝她,罗登也是如此,而且蓓基还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方法对待罗登。可惜蓓基再聪明也敌不过当时英国社会的现状,一个出生卑微、穷困潦倒的人是不可能被富人家轻易接受的,小说中罗登的姑姑很明确地表示,她虽然喜欢一见钟情的爱情,但不会是在现实生活中。可怜的罗登由于与蓓基私自结婚而最终没有得到姑姑的遗产,加之自己唯一会的事情就是,很快他们的家庭就入不敷出。萨克雷刻画罗登这一男性形象的目的非常明显:第一,他是女主人翁的丈夫,人物定位非常明确。第二,作者不会让蓓基的第二个目标就简单成功,从而达到富有的目的。这其中的波折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波折都是从罗登身上体现出来的。下面笔者简单进行分析。

罗登从出生就得到姑姑的喜爱,因为姑姑终身未婚嫁没有子嗣,所以其弟弟的儿子均为遗产的继承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罗登形成了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性格,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不是绝对的,但作者如此刻画也合情合理。虽然当上兵,成了上尉,也并没有使他成熟。这点上,非常巧合的是,笔者认为约瑟夫和罗登有着相似之处,他们的价值观和对于事情的态度都比较愚蠢,比如约瑟夫很容易就被乔治的话所左右,而罗登完全是一个被动的性格,原本属于自己的遗产却丝毫没有想要去争取的意思。蓓基与罗登的婚姻就是不幸的开始,先是罗登失去了遗产,而后看不惯妻子与勋爵们的献媚,最终导致他们的婚姻破裂,使蓓基之后的12年光阴都在艰难中度过。

罗登人物形象的产生,完全是对蓓基的一种反衬,这一形象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比较常见,但罗登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他对爱情的忠贞,他确实非常爱蓓基,而且无法容忍蓓基与其他男人调情,但是迫于生活的无奈,他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最后撞见蓓基被伯爵公然非礼,他忍无可忍决定离开。罗登内心是十分矛盾的,也许他也非常恨自己的无能,无法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但是令我们不解的是作者并未说明为什么他丝毫没有努力拼搏的意思,也许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有本事的人尚且温饱都成问题,更何况什么都不会的人。

3.3乔治・奥斯本

乔治和罗登一样,也是一名士兵上尉,不同的是他的父亲是一名富有的商人,而罗登只是姑姑很富有。于是,乔治的人生更是被自己的父亲一手操控,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婚姻是最主要的方面。一个商人家庭,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就会选择另外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联姻,将财富合并到一起,如果喜欢贵族头衔,随时就可以用钱买一个。这样的情节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多体现,比如乔治的父亲安排乔治相亲的情节,对方都不是英国人,但是有钱一切都无所谓。然而,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萨克雷将乔治刻画成了一个叛逆的青年,叛逆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一些富人家庭出生人的某些共同特质,那就是风流。乔治的叛逆导致最后老奥斯本亲手将自己的儿子从家族除名。乔治风流的性格造就了艾米利亚的悲剧,从艾米利亚认识乔治开始到他们结婚可能没有过过一天幸福的日子。

在读者眼中乔治这样的人物形象虽然不被认可,但人人都会喜欢,用现代的思想来说,他就是小说中的美男子,人人都爱的帅小伙,如果不坏一点,那么也许没人会爱。可这样的形象作者并没有一直保留下来,相反他在滑铁卢战争中的死让所有读者都唏嘘不已。这正是小说的一个小高潮所在。在战争面前,罗登和乔治及他们的好友都宾都是征战沙场的好男儿,命运决定了他们的人生,有的战死,有的从此飞黄腾达。

3.4都宾上校

整部小说中如果有正面人物的话,那么唯有都宾上校了,经过了滑铁卢战争,他从上尉变成了上校,可爱情还是没降临到他身上,因为他一直暗恋着艾米利亚,可艾米利亚一直将乔治作为永远的丈夫,直到小说的结尾蓓基揭露了一个多年的秘密,才让艾米利亚认识到乔治是一个只爱他自己的风流浪子,才使已经中年的都宾得到了艾米利亚的爱。萨克雷在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命运都是非常公平的,都宾虽然长久以来活在单恋的郁闷与对乔治的愤恼中,还只身前往印度,但战争结束,他成了上校,拥有了财富,并且最终得到了爱情。如都宾这样的男性人物形象,属于当时英国社会中很有生存能力的人,这样的人首先能够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规划好,对于爱情非常专一,除了爱情以外,还非常看重友谊。小说中都宾帮助艾米利亚和乔治举办了婚礼,当艾米利亚家破产的时候,还将她最爱的钢琴从拍卖会上买回来并送给了艾米利亚,虽然当时艾米利亚以为是乔治送的。

当然再善良的人也是有底线的,小说的结尾部分,当艾米利亚还一直走不出对乔治的眷恋,还反过来质问都宾他算什么,说他既不是她父亲又不是她丈夫,这时都宾再也无法忍受自己多年付出的一切却在心爱的人眼中一文不值,断然决定离去。最后艾米利亚知道了真相,才将他挽回。作者笔下的都宾是个很有责任感和耐心的人,这一点刻画得非常深刻。

3.5斯丹恩侯爵

最后谈到的这个人物在读者眼中是绝对的反派,但笔者认为作者之所以描写出这样的人物是非常符合当时社会事实的,而且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人物也比比皆是,并且算不上反派,只要没有害人之心,每个人就各有活法。小说中,作为侯爵的斯丹恩勋爵自然有无尚的权利和财富,同时因为他是个油画收藏家,作者以此作为他和蓓基的关系链。当他很多年后得知蓓基就是他热衷的那位画家的亲身女儿时更是对蓓基不忍放手。当然他并不是真的喜欢蓓基,而是利用经济上的帮助满足自己的私欲。其实这很正常,当一个人有权有钱后肯定会想方设法享乐,而社会上确实有很多人各取所需,在当时英国贵族或是上流社会中是非常普遍的。贵族富人无论已婚未婚无论男女,人人都心知肚明的一个事实是大家都在家庭外有情人,而家庭是始终保持不变的。也许作者借由斯丹恩侯爵这一男性形象,很好地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男权主义的特征,而他们的妻子、儿媳、情人、想要捧红的人都只是他们眼中的附属品。这些对现实社会和现代社会都是很好的映衬与诠释。

4.男性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名利场》中的这些男性人物对小说的情节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能够将这些人物形象简单地分析并著成文是比较有价值的。这些男性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和处事方式,都和两位女主人翁相互映衬,如果没有这些绿叶,两朵红花就不会那么红。

5.结语

英国文学小说作品浩如烟海,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了解的地方,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是能够吸引我们分析和探究。纵观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发现很多相似之处,无论是如萨克雷或简・奥斯汀这样的大家之作,还有一些不为众人所知的真实故事都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笔者认为,每个时期的社会都有其固有特征,无碍对与错,而人性更是如此,没有谁生来就是高尚或是卑微,都是在人们眼中成了被人尊重或被人唾弃的人。

本文简析了《名利场》小说中的一些男性人物形象,随着笔者对小说进一步的理解,今后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其人物特征,包括女性形象中被读者所忽略的一些亮点。

参考文献:

[1]吴永红.浅析《名利场》中人性的美与丑[J].视界外国文学研究,2014.

[2]孙纯伟.《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人物性格特点[J].青春岁月,2013(11).

[3]梁亚敏.《傲慢与偏见》中男主人公达西的性格分析[J].中外名作赏析.

[4]张秀娟.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J].长城,2009(6).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汉书》 文学研究 状况 存在问题

新世纪以前的《汉书》文学研究状况,潘定武的《〈汉书〉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1]一文已有介绍。新世纪以来,以《汉书》为对象的文学研究文章有60多篇,其士论文就有2篇,也出现了《汉书》文学研究的专著[2],既有对《汉书》文学的总体研究,也有就具体篇章的文学研究,还有与其它作品的对比研究。总体看来,新世纪以来的《汉书》文学研究较为全面地涉及了相关内容,包括结构艺术、写人艺术、叙事艺术、语言艺术、艺术价值和影响等方面。

一、《汉书》结构艺术研究

关于《汉书》的结构艺术研究,潘定武的博士论文《〈汉书〉文学研究》设立“《汉书》的结构形态”章节,认为:《汉书》在结构上比《史记》更加注意整体性与规范性,作者既断代为史,又具有鲜明的通史意识,努力将“断”与“通”结合。并从全篇和单篇结构形态两方面进行阐述,就全篇来说,《汉书》在整体架构上具有“一部如一篇”的特点,表现为纪、表、志、传的纪传体总体框架,而四体内部布局又相互照应,而《汉书》的单篇结构则显现出“点次于掌上”的谋篇特色,表现为单篇结构的严整与多样、篇中宾主照应、曲折张弛之法。

李成林的博士论文《〈汉书〉文学研究》也设立了“《汉书》的结构特色”章,除了对《汉书》整篇结构和单篇结构的分析外,他还以《元后传》为实例,从“外向型结构”(《元后传》与《汉书》其它篇章的关联)和“内向型结构”(《元后传》内部布局)两方面对《汉书》的篇章结构安排进行深入分析。论文认为《元后传》结构对外与前后各篇关系紧密,自觉融入全书的结构构思,共同为表达作者的某种史意服务;对内则在导引、断续、对比、照应、线索交错、适时调节以及使用警句进行提动等方面,都有精心安排,匠心独具。

张旭辉的硕士论文《〈汉书〉列传结构研究》从题名上看虽是对《汉书》列传结构的专门研究,但实际上突破了结构研究的范畴,它从体例、章法、节奏三方面对《汉书》列传加以分析。认为《汉书》列传结构在体例上表现为:以人带事、传以著人、事重于人、理重于人的人与事关系,传赞功能相比《史记》分明、奏章起斡旋与凝聚作用的事与论关系;在章法上,《汉书》列传结构具有数理学意义和叙事学意义;在节奏上表现为缓急、冷热、疏密的特点。

二、《汉书》写人艺术研究

从人物研究的对象看,女性形象研究相对较热。

肖青云的硕士论文《吕后、元后史学形象比较与班固的女性观》[3]以吕后、元后为研究对象,从政治活动、人物性格两个方面对《汉书》中的这两个政权女性形象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得出:从政治活动看,吕后经历了从平民到平民皇后、从幕后到台前、开拓西汉盛世的政治活动过程;而元后则有着“圣女兴世”的预言应身、皇太后的裙带政治、亡国太后的政治经历。从人物性格看,吕后集贤惠善良与刚毅残毒、深谋远虑与目光短浅、知人善任、以大局为重和豁达大度等性格于一身;元后则有着温良贤淑、豁达大度、宽厚有余、果敢不足、重情怀旧的性格特点。论文认为:在《汉书》所描述的女性形象中,吕后与元后是最为璀灿夺目的两颗明珠,她们都曾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活跃在许多历史事件中,参与并见证着西汉王朝的兴衰荣辱,同时,她们特质的女性身份使得她们的形象更加异彩纷呈。

对于吕后、元后这两位女性形象,明娟在其硕士论文《〈史记〉、〈汉书〉中的女性形象》[4]中也有类似分析,该论文还对《史记》《汉书》中的其它典型女性形象进行了分类,认为政治关系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政治关系中的有子无子、有德无德、红颜薄命以及和亲女子三类,而政治关系之外的女性形象多为卓尔不群的女子,如浪漫自由的卓文君、有胆有识的智慧女子和刚烈的母亲等。另外,该论文还把《汉书》与《史记》、特别是其它非史传文学的女性形象塑造进行了对比分析,虽然论述较为简略,但这种比较对《汉书》的文学研究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邱文颖的《〈汉书〉后妃描写的选材特点》[5]一文则从选材角度对《汉书》的后妃形象进行了论述。认为班固在《汉书》后妃形象描写选材时,紧紧围绕她们的性格、命运,既注重选材的详略不一、繁简得当,又注重在人物完整的命运轨迹中突出重点的安排,做到完整中有重点,塑造了鲜明的后妃形象,体现了作者出色的材料驾驭能力,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汉书》的文学价值。

除了女性形象,《汉书》中的其它人物形象也有所涉及。如王莽形象,万文兴《〈汉书〉中王莽形象的三重变奏》[6]一文就以王莽的人生进程与班固对王莽评论的变化为主线,剖析了王莽形象在《汉书》中的三重变奏,认为《汉书》中的王莽在人生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忠臣孝子、政治野心家和乱臣贼子三种不同的形象:王莽前期的行为给人以忠臣孝子的良好形象,借此在官场如鱼得水,青云直上;发迹后的王莽野心勃勃,代汉自立;在挽救新朝的危机中未能成功反而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李陵、苏武的形象在部分文章中也有所论述,如汪春泓《关于〈汉书·苏武传〉成篇问题之研究》[7]、何寄澎《〈汉书〉李陵书写的深层意蕴》[8]等,虽然文章的重点不是针对人物形象而论,但是在论述篇章的成篇问题、书写的深层意蕴过程中,却是基于《汉书》对李陵、苏武人物形象及其塑造问题而展开的。

对于《汉书》传记写作的特点,任刚《〈史记〉、〈汉书〉“以事写人方法”的比较》[9]一文认为,《汉书》和《史记》一样,都是以写人为中心的的传记文学作品,二书写人的总方法就是以事写人,即把人物放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以日常生活细节刻画人物,分层刻写,步步深入以及采用直言、比较与衬托的方法。

江俐蓉的硕士论文《论班固的传记家主体精神与〈汉书〉的人物传记》[10]则认为,在班固的传记家主体精神影响下,《汉书》的人物传记呈现出以下特点:在选择传主时以选择忠臣为主,突出他们忠直、忠诚、忠勇的特点和事迹;对传主的评价以人物品格和处世态度两方面为主,认同刚直、忠诚的品格,欣赏谨慎的处世态度;选择和处理材料时重点突出事而非人物性格,通过事总结出为人处世的道理。在传记中大量收录传主的奏疏;艺术风格冷静矜持,在心理、细节、个性化语言描写方面远没有《史记》生动。

人们也注意到了班固的人格审美意识对《汉书》传记写作的影响。朱家亮《论〈汉书〉人物传记中的人格审美意识》[11]一文认为,作为汉代正统儒学思想代表,班固的人格审美意识以道德人格审美为主要特征。在《汉书》人物传记中,它艺术地表现为崇高人格、中庸人格、悲剧人格三种形式。赵东栓《班固的人格审美意识与〈汉书〉的人物形象》[12]一文同样也从班固人格审美意识的道德主体性入手,认为在《汉书》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班固基于儒家的哲学与人的价值论而形成的人格审美意识体系,强调了道德的主体性及整体、秩序、规范绝对服从,从而使《汉书》中的人物形象趋于类型化,以至限制了人物个性的充分表现。另外,昝风华《汉代信仰风俗与班固及其〈汉书〉》[13]一文从汉代信仰风俗的角度对《汉书》的写人艺术进行了考察,认为汉代社会是一个“鬼神术数之世界”,其信仰风俗对于《汉书》写人的影响表现为:书中对人物音容仪貌的描写往往带有神秘色彩,兼有暗示其人品性、未来的作用。

三、《汉书》叙事艺术研究

新世纪人们对《汉书》叙事艺术的研究相对其它方面较为细致而深入。

潘定武《〈汉书〉文学研究》设立了“《汉书》的叙事艺术”专章,分为四个小节进行解析:叙事视角与时空特色;叙述内容的虚实与疏密;叙述类型的概括性叙事和呈现性叙事;文如其人的《汉书》叙事艺术鉴赏。论文认为:在叙述形式上,《汉书》借鉴了《左传》以来的优秀传统而又形成自己的特色。首先在叙述上较好地把握了叙事视角,恰当安排时空的关系。《汉书》注意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合。作者在注重信实、追求博洽的同时,也有数量可观的虚构和虚写之处。《汉书》叙事“赡而不秽,详而有体”,在叙述内容的安排上能做到疏密结合,张弛有度;在叙述方式上注意将概叙白描和工笔渲染恰当结合。因为作者具有较高的叙事技巧,因此《汉书》写人与《史记》一样,往往能达到文如其人的效果。

李成林《〈汉书〉文学研究》同样对《汉书》的叙事艺术进行了研究,不过采用了不同的角度。论文通过将《汉书》与《史记》及其续作进行比较,认为《汉书》呈现出肃正、严密,不拘定法、富于变化、恢宏而大气的总体面貌:在叙事框架上,《汉书》往往能打破常态的叙事模式,综合运用多种叙事手法,从结构的整体着眼,显得块状分明,同时它还有依事立体的重要特征。《汉书》叙事还有着典型化倾向,它善于营造特定情境,有着独到的战争描写,注重细节的突出,长于对比、断续之法,讲究遣词用字等,形成多变的叙事风格。《汉书》还注重在堆积的叙事文字中进行调节,不使之显得滞重。

此外,昝风华《汉代信仰风俗与班固及其〈汉书〉》一文仍从汉代信仰风俗影响的角度,认为《汉书》的叙事过程中则多用带有风俗信仰意味的预兆、预言来暗示、照应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笔者拙文《论〈汉书〉的显性互见法》[14]一文则认为显性互见法在《汉书》叙事中运用得比较突出,《汉书》在继承《史记》显性互见法运用的基础上,整齐、规范了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并加以更为自觉而缜密地运用,体现出作品圆融而严谨的编撰风格,也使该方法的运用走向了成熟和完善,成为后世正史竞相模仿的典范。胡家骥的硕士论文《东亚纪传体史书的叙事模式——以〈史记〉、〈汉书〉和〈三国史记〉为中心》[15]则把《汉书》置于东亚大的汉文化圈中,对其叙事艺术进行考察。

四、《汉书》语言艺术研究

对于《汉书》的语言艺术,潘定武和李成林两人的博士论文中都有专章研究。潘文注重从语言的风格探讨,认为与《史记》雄奇疏放、跌宕多姿的语言风格相比,《汉书》的语言艺术呈现出三方面特征:语言的丰赡雍雅和明整凝练;语言的冷峻与深情;语言的谨严有度和生动风趣。李文则论述了《汉书》语言方面的技巧和特色,认为《汉书》的语言表现为“雅”的特征,班固喜用一些能够营造雅的风貌的字词,而弃用一些恶俗的语词,同时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语句呈现骈俪化,而语言、情感都显得较为雅正。《汉书》设计人物语言和对话艺术也多独到之处,其语言切合人物身份、性情,并善于描摹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而对话则既善于营造气氛,还常用虚字和修辞等手法,显得摇曳多姿,班固注重对辩论、书信的描摹和利用,经常使用省写式的对话而别具情韵。在修辞方面,除了大量的对偶和排比,《汉书》还常运用比喻和引用,同时以“矣”“然”为代表的虚词运用也极有特色。《汉书》的语言还有随遇而迁的特色,即作者的叙述语言适应所记对象,根据对象的不同而调整相应的语言风格。

对于《汉书》语言的修辞艺术,何凌风《〈汉书〉对偶运用之艺术成就初探》[16]一文对对偶的修辞艺术的运用特点及其价值进行了深入探析。他通过量化、比较、示例及赏析等方法,总结了《汉书》语言中的对偶修辞艺术运用特点:整齐富丽,字词为此而表现装饰美;整散结合,文句为此而呈现均衡美;抑扬顿挫,语音为此而呈现声律美;张弛有致,语势为此而凸现节奏美;严谨周密,议论为此而倍现哲思美;错落有致,行文为此而体现和谐美;凝炼蕴借,语言为此而展现简约美。该文认为:《汉书》中对偶大量而成功的运用,使得《汉书》的众多文字繁富工丽而又凝炼乘法,整齐流畅而又富有气势,对称均衡而又雍容博雅;既突出了重点,渲染了气氛,又很好地抒发了情感,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也使作者的创作个性和才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它也极大地增强了《汉书》散文的文学性,促进了对偶艺术的发展,为后之来者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在和《史记》语言艺术的比较方面,吴婷《〈史记〉、〈汉书〉之语言比较》[17]一文认为,《汉书》和《史记》的语言各具魅力,同属于两汉文学历史上的两朵奇葩,与《史记》务求平易简洁,不求艰深的朴素、明净、深刻、生动语言风格相比,《汉书》则表现为多用古字,还常熔铸诗赋的语言,不仅富瞻雅丽,而且严整凝练,讲究韵味的特点。

五、《汉书》文学价值及其影响研究

对于《汉书》文学价值的研究,人们一般在承认其总体不如《史记》的前提下,仍对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有所肯定。如詹杭伦编著的《国学通论讲义》[18]对《汉书》的文学价值进行了评述,认为《汉书》传记中的人物生动,它虽不及《史记》,但也不乏许多成功的人物传记,班固虽然不像司马迁那样于行文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只是单纯地评述事实与人物的言行,但也能明确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其叙事详赡、语言典雅;还保存许多名家辞赋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资料。

潘定武《汉书文学研究》则认为:《汉书》不但收录了西汉文章的精华,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文学发展的状况,且充分体现了班固的文学思想,对后世文学及文学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汉书》和《史记》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他成为后世史传文学的楷模,其文章继承先秦、西汉史文遗风,又受汉代辞赋文风影响,风格典丽,气度雍容,影响着后世的其它文体,《汉书》中的许多重要内容为后世文学的再创作提供了极好的历史素材。

另外,在《汉书》具体篇章的价值和影响方面,许富宏《从〈汉书·儒林传〉看〈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19]一文认为,《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在人物出场的线索设置人物退场方式以及主旨确立等方面受到《汉书·儒林传》的诸多启发,表现在“家谱式”联结人物的方式、“轻载结局”的人物退场方式、借鉴“禄利”之评升华小说主题等方面。

综观新世纪的《汉书》文学研究,尽管相对于前代有所发展,然而仍显得相当薄弱。对于《汉书》文学进行宏观性研究的论文和专著多集中在结构、叙事、语言几个方面,且有不少重复研究,对于最能代表《汉书》文学性的写人艺术研究却并未专门涉及,而对于《汉书》单篇的文学研究仍集中在少数的几篇作品。《汉书》文学研究视野仍有待拓宽,其研究也有待细致深入。

注释:

[1]潘定武:《〈汉书〉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博士论文有: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潘定武博士论文《〈汉书〉文学研究》;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李成林博士论文《〈汉书〉文学研究》。专著有潘定武《〈汉书〉文学论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肖青云:《吕后、元后史学形象比较与班固的女性观》,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明娟:《〈史记〉、〈汉书〉中的女性形象》,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邱文颖:《〈汉书〉后妃描写的选材特点》,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6]万文兴:《〈汉书〉中王莽形象的三重变奏》,传承,2008年,第7期。

[7]汪春泓:《关于〈汉书·苏武传〉成篇问题之研究》,文学遗产,2009年,第1期。

[8]何寄澎:《〈汉书〉李陵书写的深层意蕴》,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9]任刚:《〈史记〉、〈汉书〉“以事写人方法”的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第6期。

[10]江俐蓉:《论班固的传记家主体精神与〈汉书〉的人物传记》,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11]朱家亮:《论〈汉书〉人物传记中的人格审美意识》,克山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12]赵东栓:《班固的人格审美意识与〈汉书〉的人物形象》,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3]昝风华:《汉代信仰风俗与班固及其〈汉书〉》,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4]李艳:《论〈汉书〉的显性互见法》,济宁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5]胡家骥:《东亚纪传体史书的叙事模式——以、和为中心》,复旦大学,2009年。

[16]何凌风:《〈汉书〉对偶运用之艺术成就初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7]吴婷:《〈史记〉、〈汉书〉之语言比较》,学术论坛,2010年,第3期。

[18]詹杭伦编著:《国学通论讲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

[19]许富宏:《从〈汉书·儒林传〉看的艺术构思》,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7篇

一、记叙文

1.叙事完整,描写细腻。记叙文的写作要注意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要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但相对于记叙描写来说,其他表达方式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记叙文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平叙、插叙、补叙几种,其中倒叙是把结局放在开头写,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明确主题。记叙文表达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含蓄地表达主题,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蕴含在叙事、描写之中,让读者通过叙事的倾向、景物的色调、细节的描写等去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明确揭示主题,一般采用夹叙夹议法,在开头、中间或结尾之处,直接点明作者的思想情感。写考场作文,用第二种方式比较合适。写记叙文,首先要写出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把哲理性的思索隐含在生动具体的描述之中,让事件显示出深刻的主题。

3.要注意选取材料的灵活性。考场作文提倡写自己,写真情,着眼于考生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因为这样的材料带有个性色彩,容易触动情感。但是自己亲历、亲见、亲闻的材料不一定都新颖,典型,完全适合于文题。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妨借助联想和想象,合理虚构一番:经历过的事,当时观察不细致,或时间久了记不清,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想象其中的细节加以描绘,使其具体生动;为了切合题意、突出中心,对经历的事可以改换部分情节;可以把经历过的几件事进行合理改造,将它们编织到一起来写;可以把发生在几个人身上的事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以使人物形象鲜明,作文内容充实;可以添加合情合理的环境、气氛描写,以烘托人物或事件。

4.注意布局的精巧别致。记叙文(含叙事性散文)的谋篇布局,要力求有匠心,必要时可以尝试着换点“新花样”。下面介绍五种布局方式:(1)链条式:这种布局像链条一样,把几个生活场景纵向组织起来,脉络清晰,井然有序。(2)并列式:这是一种并列的横式布局,它往往精选几个生活片段――或不同的人和事,或同一人物、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组合成篇,结构大体上整齐匀称。(3)蛛网式:这种布局如同蜘蛛织网,先结出网心,然后围绕网心向四周伸展,纵横交织,愈织愈多。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多以情感为总绳,任情思奔涌,想象升腾。(4)复迭式: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段落与段落之间形成整齐、严密的排比关系,具有回旋往复的形式美。二是内容与内容之间形成叠加、补充关系,产生一种文意酣畅的力量美。(5)曲径式:这种方式恰似玲珑剔透的园林布局,回廊九曲,溪水盘旋,于收尾处才显露出美丽如画的景致。这种布局曲折有致,适合表现含蓄优美的意境。

二、议论文

一篇成功的议论文,要符合下面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论点明确,即观点鲜明,正确有力。二是论据充分,即材料丰富,事例典型,内容充实。三是论证严密,即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张弛有度,衔接紧密。

据此,考生在写议论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强化议论。议论文,就是要在“议论”上下功夫。而“议论”无非是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要注意:(1)事例不能多,两至三个即可,但要典型。(2)对所举的事例不能具体描写,只能评述、分析。(3)事例要新,尽量不用已经用滥了的名人逸事或眼下最“热”的、人人都熟知的新闻材料,以防止跟其他考生“撞车”。“讲道理”要注意:(1)尽可能围绕中心论点分解出两至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式,也可以是递进式。(2)在说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两点论,不仅要看到明摆着的正面的道理,也要看到隐含着的、从侧面或反面介入才能发现的道理。(3)努力增强文章的理论色彩,可以运用高中政治课本中学到的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展开辩证分析,努力作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思考,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当然,原理和观点要用活,用巧,不能生搬硬套。(4)论述不能牵强附会,人为拔高。唱高调、说大话反而会使文章内容空洞,矫揉造作。

2.要学会变换角度活用事例。不少考生总说“找不到合适的例子”,这和考生阅读量不足固然有较大的关系,不过,能否举出恰当的事例来,更多地取决于考生的思维。这就要求考生学会一材多用,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含着的不同的意义。同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作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内容,其他无关内容则可一笔带过。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作为材料使用:金子总会发光;千里马需要伯乐;顾全大局;责己恕人;宽容待人;善于辞令,拓展人际空间等。

3.要注意避免片面求新。议论文的立意要深刻、新颖,但要注意新要新得合理,如果盲目地与命题唱反调,就不足取了。

三、散文

散文形散神聚,情感真挚,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表达手法自由,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近年来考场作文,情感真挚的抒情散文和内涵丰厚的哲理散文颇受阅卷老师青睐。

考生写散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主题集中深刻。散文取材自由灵活,但必须围绕中心组材,主题思想必须鲜明,集中,深刻。可以写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但一定要能够揭示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哲理。

2.情感真挚强烈。散文以表情达意为主,考生的感情体验越强烈,思想越独特,就越容易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并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达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

3.语言优美凝练。语言的凝练体现在语言有力度,简洁、明快,不烦琐。语言要凝练,可以借鉴古文,句子要短小精练,承转要圆合。

四、小说

写小说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人物形象要典型。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受到感染。设置曲折的命运和激烈的冲突、运用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好方法。

2.选材要以小见大。要想用最少的信息展示丰富的内容,考生构思时须选准角度,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深刻的主题。

3.情节要有吸引力。情节是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情节曲折新奇,能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奇感,这样才能增添作品的魅力。

4.结尾要含蓄隽永。写小说时,考生一定要慎重考虑结尾方式。考生可运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借助神态描写、环境描写,从侧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突出作品的主题。二是以解决矛盾、解开悬念来收篇。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安妮;社会环境影响;埃米莉

露西・莫德・蒙哥玛丽创作的《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备受读者喜爱的儿童小说,是安妮系列小说的第一部。它用细腻、甜美的语言描写了一位小姑娘安妮,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岁时被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领养。她善良活泼、富于幻想、勤奋爱学习,她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小说深受读者喜爱,使许多人从中获得感悟、净化心灵。

一、我国对《绿山墙的安妮》的研究概况

我国对安妮系列作品的研究论文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与圣经、基督有关的研究论文论文,例如:郑的《中的圣经原型初探》、宋双的《试析中的基督教思想》。这类论文都借用基督教思想和圣经原型故事情节去解读小说中人物的爱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以及小说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二是涉及自然环境的论文研究,例如:姜淼的《在自然意象中建构成长-的文学地理学解读》、田文芝的《论中的乌托邦图景》。三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小说,例如:陈秀君的《从女性主义解读中的生存主题》、何森梅的《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这些论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挖掘蒙哥玛丽小说中的加拿大的民族特性、生态美。四是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以及设计叙述方式、版本研究的论文,例如:夏宗凤的《的人物及叙述视角分析》、杨瑞君《童话的魅力―》等些作品。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了作者、宇宙、读者、作品等文学四要素的说法:“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1]艾布拉姆斯早于接受美学的学者看到,因读者拥有不同的人生背景和经历,故其“期待视野”也各不相同。他们会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文本,于是产生了具有个性化的文本意义,甚至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地位。以上论文基本是在近十年创作的,对帮助我们认识这部小说有很大帮助,但对这部优秀小说的探讨和认识视野还有很大空间。因为我们不应只局限于作品本身认识作品,还应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文化中或者从其他作品的角度去认识作品。

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成长环境

1.坎坷的人生经历

蒙哥马利出生于加拿大的爱德华王子岛。父亲是一名商人,母亲在她两岁时死于肺结,之后父亲便再婚并搬离了爱德华王子岛,从此露西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在卡文迪许村一所老式的农舍里,外祖父母对露西的教育非常严厉,不过幸运的是她有爱德华王子岛美丽的风景相伴。露西从小就具有文学天赋,并且很勤奋,她在卡文迪许完成了学业后,在几个爱德华王子岛上的学校担任教职。在1902年,她为了照顾外祖母,再度回到卡文迪许,在此期间写下了第一部著作《绿山墙的安妮》。

通过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能看到安妮身上有作者的影子,安妮也经历了不幸的童年,但依然热爱生活和学习,而且安妮也成为一位教师。在第二章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马歇・卡斯巴特和栗色马配合默契地在通往布莱特・里巴的全程约八英里的路上走着。道路两旁散落着一些农庄,途中还穿过了几片美丽的枞树林和开满杏花的洼地。从附近的苹果园里,飘出一丝丝迷人的芳香,起伏平缓的原野与紫色的夜幕终于合到了一起,小鸟们也停止了歌唱。”作者小时候生活的农舍周围就是苹果园,所以这里提到的迷人的苹果园不是随便写的,沉醉于果园的芬芳之中的美好感受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于是安妮才这么真实、可人。

2. 优美的自然风光

小说之所以给人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优美的风景描写。在那未受工业文明侵染的世外桃源的环境里,自然美与人的心灵美的结合统一,带给人的是美的享受。作者从小细心观察和欣赏着的周围的风景,大多时间生活在美丽的爱德华王子岛上,在小说一开头就给读者们传递着自己所感悟到的自然美。

“雷切尔・林德太太的家就在阿冯利干道插入一个小山谷的地方。小山谷两边桤树成荫,结满了象女士们的耳坠一样的果子。一条小溪横穿路面,这条小溪发源于远处古老的卡思伯特领地森林,流经部分的上游,有着幽僻的池塘和瀑布,以错综复杂的小溪著称;可当它流到林德山谷时,却变 成了一条安安静静、规规矩矩的小河了。”[2]

大山能给人一种雄壮的气势,然而溪流却能带给人灵性,此处一开始作者就将安妮即将生活的环境描绘的那样清澈、活泼,渲染了一种美好的氛围。

三、地域文化对加拿大儿童文学的影响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天主教作为精神支柱维持着彼此的联系,但天主教对文化而言却是不利的,因为它这阻碍了世俗文学。19世纪中叶,一批自由派知识分子、作家为了唤醒人的民族意识,强调民族特色,以描写加拿大法语地区的历史和自然景色为主。诗歌领域的变化也带动了小说领域的发展,从19世纪末开始,初期小说中大多描写本地区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到了20世纪,则开启了加拿大法语文学的成熟期,文学的各种形式都有较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并开始形成本民族的体系和风格。

《绿山墙的安妮》展现了爱德华王子岛细腻、唯美的风景,许多人为之向往。然而,有“加拿大文学之父” 之称的查尔斯・罗伯茨却用完全不同的风格描述了加拿大的美。他的童年是在韦斯陶克坦特拉曼的沼泽地中度过的,并学习森林知识。后来搬到了离原始森林很近的弗雷德里克顿。这为他后来写作打下了一定基础。《野地亲族》,这是一本很好的动物故事集,与蒙哥玛丽相似的是他将冬季加拿大森林的美景描述的那么优美。该部作品是查尔斯以现实主义风格来写野生动物的传记,展现的是户外生存、自然与人关系的故事。但它并非用说教式的语言展现自然界与人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而是用一种自然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性。查尔斯还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动物是如何去解释周围环境的,其文学价值一直影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家庭故事、户外生存的叙事故事。

总之,无论是爱德华王子岛上那优美的田园风光、宁静的道路、麦浪起伏的农田,还是查尔斯所描述森林环境中的动物故事,它们都与加拿大辽阔的国土有关,正是复杂的地形孕育了人们勇于冒险的开拓精神,给予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当这些气质混合到作家身上,并展现在他们的作品中的时候就逐渐的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四、透过埃米莉形象来看安妮

在蒙哥玛丽笔下,除了安妮之外还塑造了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那就是埃米莉。作者用自然流畅的笔锋刻画了一个聪明、敏感、又早熟的女孩子,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快乐和烦恼的女孩子成长史。与安妮系列的小说不同,这部小说涉及了更为广泛的话题,比如:家庭暴力、仇恨等等,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小说展现了作者更高的创作水平。不过安妮和埃米莉的人物故事形象在几个方面是有可比性的:

首先,埃米莉同安妮一样,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过随着安妮不断成长和接受教育,安妮逐渐不会再异想天开的做错事了。而埃米莉常常在想象的王国忠梦呓般的自言自语,比安妮更爱独自想象,也正是安静的孤独感推动了埃米莉的写作梦想,为她日后的写作奠定了丰富的积淀。

其次,她们的身世坎坷,寄居乡村。不同的是,安妮并没有受到像伊丽莎白姨妈那样眼里的惩罚,而作者对埃米莉的一些不幸遭遇描写的更加生动形象,令人同情落泪,展现了人生痛苦的一面。不过虽然如此,两人却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到了快乐,与大自然做成了好朋友,并且慢慢的都赢得了周围人的喜爱和信任。

第三,两部小说都多少受到圣经的影响,但是我认为埃米莉小说系列更突出了圣经的意象。例如,埃米莉因为苹果与约翰争吵引,从而起两家的争吵,但是聪明的埃米莉又去求助神父,借助了上帝的力量平息了两家的宿怨。作家将圣经中引起矛盾的苹果直接借用到儿童小说中,让小说增添了童话色彩,而且也能带给你更多深思的空间。

总之,通过与埃米莉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之后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在安妮的基础之上的发展和延伸,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安妮的单纯善良不是仅从她个人体现的,而是与她所生活的那个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环境有关,安妮的成长环境里没有完全的反面人物形象,没有埃米莉复杂的周围环境,因此,我们认识到小说人物的个性与特点不仅仅是来自于人物自身,还跟其生活的周围环境、周围人有关系。

五、小说人物形象与当时社会的关系

马克・吐温于1876年发表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它早于《绿山墙的安妮》三十多年的时间。主人公是一个叫汤姆・索亚的男孩,不幸的汤姆幼年双亲去世,由波莉姨妈收养,他向往自由、勇于探险,讨厌枯燥的生活。汤姆与爱学习的安妮截然不同,他不愿接受文明礼教的约束,常常逃学。但小汤姆与安妮一样有一颗善良的心,他勇敢、具有正义感。他敢于在法庭上指证凶手,虽然当时凶手已逃之夭夭。因此,他完全不比那些接受学校教育的孩子品质差。而且,马克・吐温还借助小汤姆的身上敢于挑战世俗的精神对社会中的黑暗面给予了讽刺,展示了美国社会中的虚伪丑陋以及宗教的伪善。

这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有关的,当时美国南北战争刚刚结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了障碍,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弊端仍然存在,所谓的民主与自由下面仍存在着虚伪。然而,安妮系列作品中并没有讽刺艺术,也没有反面形象的人物,因为当时的加拿大仍受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影响,人们都生活严谨,工作刻苦,对别人又充满责任感。尤其是作为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更是那个时代道德风尚的典范,她是贤妻,是良母,更像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此影响下,蒙哥玛丽塑造的安妮就是重视家庭、亲情、友情的好女孩,这是符合当时人们审美价值的。因此,社会大环境也可以影响一部作品的人物价值取向,反过来说,现代的我们也可以透过前人们的小说人物形象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

注释:

[1] M.H.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蒙哥玛利:《绿山墙的安妮》,马爱农 译,第1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

参考文献:

[1]陈秀君:从女性主义解析《绿山墙的安妮》中的生存主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夏宗凤:《绿山墙的安妮》的人物及叙述视角分析[J].吉林省教学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张煜、郑芷莲:西顿动物小说的动物形象[J].《时代文学》,2009年10月

[4]田文芝:论《绿山墙的安妮》中的乌托邦图景[J].《学理论》2013年

[5]宋双:试析《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基督教思想[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

[6]夏宗凤、张华: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绿山墙的安妮》[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11月第21卷,第11期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9篇

高一作为初高中的一个衔接点,写作课该上什么内容?对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初中作文是以记叙文写作为主,高考作文尽管文体不限,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逐渐增强,议论文写作教学自然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但让高一新生直接学议论文写作未免有点儿早。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于是我选择记叙文写作中的细节描写这块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写作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怎样有效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不仅让读者看到他的形,而且要看到他的“神”,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让读者在文中能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感知人物的喜怒哀乐,性格脾气。有了这样的考虑,我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生成了,我要上的课是“细节,让你的文章更动人”。

我是这样设计这堂课的,先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哪些具体方法,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然后学以致用,用这种手法写一则语段。

怎样的描写是细节描写,学生自然是知道的,选一个学生较熟悉又经典的语段作为引子唤醒学生的记忆。《背影》是初中教材内容,我选择父亲蹒跚穿过铁道买桔子这个动作描写,并且提供了朱老先生原先对父亲动作的描绘“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艰难地穿过铁道”的一句简短的话,比较两个,哪个语段更精彩?设计这个问题的意图是引出“细节描写”这个概念。趁机也明确细节描写的概念,就是把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等,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第二步,重温经典。紧承前面的概念找了两个关于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语段,语言描写是孔乙己给孩子分茴香豆这个情节,心理描写是弗朗西斯逃课回校时得知从此不能学法语的心情,用这两个语段是想得出一个方法,对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的描写,能使人物更形象。

第三个经典语段是《社戏》中大家伙一起划船去看戏时看到的乡村夜晚的景色。这个语段的鉴赏是为了说明添加景物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在这样的方法指导之后,我给学生一句话要求用刚才所学的两种方法扩写。

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试上之后,发现问题出来了。第一,我自定的标题是“细节让文章更动人”,但是本堂课是围绕人物描写让文章更动人,太大了点。其次,景物描写分两种,即纯景物描写和用来烘托人物的景物描写,从我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来看,需要的是为写人服务的写景,这样看来,《社戏》这个语段不太合适了,鲁迅先生写故乡宁静的夜景为了表现对故乡的怀念。第三,语段鉴赏分析不到位,这样的描写对塑造人物的分析作用分析不透彻。

于是我对一稿进行了修改,鉴于整堂课的设计是围绕“塑造人物形象”,用的方法是“细节描写”,我把作文课标题改为“细节,让人物形象更饱满”,这样的标题让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在朱老父亲穿过铁道买桔子的两段文字比较之后,把问题更加明确“父亲穿过铁道的艰难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这个问题指向性更加明确,不像原来那么大而空,希望通过这个话题直接切入“细节描写”。围绕“艰难”二字,分析作用,父亲越是艰难,对儿子的体贴疼爱就表现得越明显。

在第二个环节的方法指导中,保留了前面两个语段,而把景物描写的语段换成了《荷塘月色》中荷塘四周的景物描写,做这样的调解是考虑到本堂课的人物是塑造人物形象,要选择一个烘托人物形象的景物描写。宁静的荷塘夜景是用来烘托主人公内心的不平静。

同时我对课堂写作练习做了重新安排,原先是两种方法之后安排扩写一句话。二稿中,在每一种方法之后都实战演练。在讲了人物细节描写之后,要求用此方法扩写一句话(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下着雨,爸爸来学校接我。一路上,冒着风雨,爸爸尽力照顾着我。)学生写好之后,展示习作,并且说说表现父亲怎样的特点,又是怎样体现的?这样提问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这种意识,知道自己在写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在讲了景物烘托人物的方法之后,让学生在原来的习作基础上,做第二次扩写。两次习作分开,又合二为一。一次方法指导之后对应一次实战演练,任务更加明确。课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技能,综合运用两种方法扩写一句话。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学评论 写作 指要

写作文学评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研读作品,找出特色。一篇文学评论可以全面系统地论述作品的成败得失,写成洋洋可观的长篇论文;可以取其一点评判作品的瑕瑜优劣,写成娓娓叙谈的短章随笔;可以专门评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也可以着重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但是,一篇评论的容量总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抓住作品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去评论,才会有特色,有深度。

(二)抓住重点,深入阐发。中学生写文学评论,一般评论的对象,无外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人物形象;也就是说,不外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因此,可以分开来说。在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述时,要顾及全篇,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本质和个别现象,全面、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总的思想倾向;要以作品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让读者觉得评论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能口服心服。评论人物形象的重点应放在人物性格特征上,要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和行为等特点,要抓住作品刻画人物的细节,还应该准确地剖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让读者充分认识人物形象的本质和社会意义。

(三)小中见大,写深写透。对于中学生来说,要使评论观点鲜明,主旨突出,议题不宜定得太大,论述的范围不宜开得太宽。评论一部作品,不要从思想到艺术,从世界观到创作方法,都去作全面的论述。可以从一个侧面人手,评其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一个场面,一个镜头,一个细节,一句话或一支小插曲。总之,应该抓住使你感受最深的一点,针对现实中的某一问题,有感而发,小题大做,写出自己的真切体会。这样,文章就容易做到笔墨集中,主旨鲜明突出。

(四)评论为本,文学为用。文学评论是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它既是“评论”,也是“文学”;因此,有人叫它作“评论文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说,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文章,它不但应该有正确的论点,有力的论据,透辟的见解,严密的逻辑,同时还应具有优美的言辞,生动的形象,使人一读为快,从中得到一种艺术享受。

初学写文学评论,要谨防以下失误:

(一)防止混淆文体。文学评论和读后感都是针对某一文学作品来写的,都要适当引述作品,所以,二者有共同点。但是,读后感主要是在读作品的基础上写主观感受,谈体会,谈心得,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打上了很深的主观烙印。文学评论是在研读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客观存在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作出客观的评论。总之,读后感写的是一种主观感受,可以因人而异;文学评论的是一种客观特色,必须客观实在。

(二)防止述而不议。文学评论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复述和摘引,但这些都应该建立在对被评论对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所作的高度的概括和集中,要体现评论者的观点,且为评论服务。所以,写作时应围绕评论中心,恰到好处地引述或介绍,力避冗长和枯燥。在引论部分,只能引述自己将要评论的内容;与自己所评论角度无关的,不作引述。引述之后,应立即过渡到自己所要评论的问题上来,集中所有笔力针对所评对象深入分析。

(三)防止言过其实。写文学评论,应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好坏褒贬应客观公正,既不夸大其辞,又不主观武断,要注意辩证分析,不能轻易就去“扣帽子”,“打棍子”。语言可以严肃,也可以活泼,但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掌握语言的分寸。

上一篇:偿债能力分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