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野下医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17 12:45:15

协同理论视野下医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1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所在

1.1医学生道德教育尚未形成协同工作机制

传统的医学院校道德教育工作机制为党委统一领导、党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但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与团委、宣传部、学生处等各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联动机制,资源分散,在教育内容、方式、载体、评价等诸多方面无法充分释放彼此的活力要素从而达到深度合作。从外部来看,医学院校的德育工作与其他高校、卫生管理机构、实习就业医院、社区、家庭等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也不够。忽视了家庭的教育动力作用,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较少,未能实现与用人单位和社会行业之间的紧密结合,没有做到将德育从校园延伸到课外和校外。

1.2医学生道德教育尚未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首先,没有形成以思政课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教育平台。不少医学院校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甚至科学主义至上,但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思政课课时开设不足且普遍实行大班授课,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医学人文修养课程大多为选修课程,课程种类单调,课时数量较少,课程资源匮乏,无法发挥合力作用。其次,重视理论讲授,轻视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在制度、人员、经费等方面保障力度不够。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清,衔接性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活动形式与活动主体较为单一。再次,道德教育网络平台构建滞后,对学生的网络心理与行为缺乏了解,不能及时跟进医学生的思想发展实际和及时介入医学生道德成长的全过程,容易造成教育真空现象。

2协同理论及其与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联系

2.1协同理论的内涵特征

协同理论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首次提出,强调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协同发展的过程,需要参与各方具备共同的目标,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共享理念,构建沟通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近年来,协同理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作为一种提高组织创新绩效的有效方式,协同理论目前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转变教育理念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

2.2协同理论及其与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联系

医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是一个开放性和创新性并行的课题,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具有复杂的有机结构的整体,它不仅需要专职德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而且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同过程同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存在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目标的一致性。协同理论,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通过优化组合和相互协作,发挥各自特长与优势,促使某一目标的完成。医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涉及相关教育部门、社会、家庭以及医学生群体自身,都有着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但在促进医学生发展这一目标上是一致的。这种目标的一致构成了各系统协调合作的利益基础和前提条件。系统的开放性。协同理论认为,通过与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信息与能量交换,系统才得以将所需信息输出并维持其正常的生命运转。在这种交换过程中,系统经历着复杂的螺旋上升式能量转化与优化成长过程。医学生道德教育的协同发展,需要各参与主体积极为医学生创造道德成长的平台和空间,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为医学生道德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这是推进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基本条件。机制的协调性。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内部的每个要素与元素都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任何单个个体的缺失都会破坏系统的整体性并导致其正常功能的丧失。系统协调得好,整体就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会制约系统任务目标的实现。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机制的确立将各参与主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突破体制的限制,相互协调,共享资源,及时沟通,朝着系统的目标前进,这是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3医学生道德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心态、行为方式和行为选择正在发生改变,主体性意识正在觉醒,这就要求在对医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时,通过观念创新、平台搭建,加强教育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立足医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能够促使医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参与教育过程的内容和途径,增强医学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1积极树立协同观念

为达到医学生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需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和决心,首先在观念上确立协同意识,树立“大德育”观念,改变传统德育中单兵作战、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局面和做法,积极推进教育主体之间在观点、资源、信息方面的交流和共享,在创新发展的方向、原则、方法和环节等方面以开放的心态兼容并蓄,努力做到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部门的融合、培养模式的革新和运行机制的优化,以尊重医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前提,充分发掘医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医学生的人性需求,肯定医学生通过正当手段获得个人利益的行为,激发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让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道德精神的魅力,体会压力和痛苦、快乐和成就,从而提升道德的底线,提炼生命的价值。

3.2搭建校内外协同平台

良好的协同发展平台是医学生道德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搭建协同平台不仅能提升整体德育的质量,各参与主体通过相互合作和交流在平台中得到了锻炼,实现了双赢的效果。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扬长避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形成稳定的教育协同结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丰富,如何协同这些资源,使其变成自然而有序的教育常态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校内系统来说,重要的不是可利用资源有多少,而是如何组织这些资源成为最具实效性的教育手段。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厘清医学生道德教育的组织管理机制,落实校内参与主体的工作内容和管理职责,形成教育资源共享、良性竞争、优势互补的管理体系。德育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了解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寻找德育与医学生专业精神培养的契合点,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督促各临床专业课教师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各科教学活动“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学校管理层负责专兼协调,统筹规划,从领导机制上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在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平台搭建、校园文化、网络引导、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努力营造民主法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仁爱厚德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医学生提升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内驱力。从校外系统来说,形成同城高校、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家庭、社区融合一体的校外德育网络体系。与同城高校定期开展德育活动,共享思政理论课、日常大学生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体会与经验;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事件等社会热点问题层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比校内德育工作者更了解具体的内容;就医疗卫生工作而言,社区联系着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和普通群众,社区日常工作内容映射着医疗卫生系统跳动的脉搏,可以协同发展使他们参与到医学生德育工作中。医院实习是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成长中的重要一站,在相对固定的实习地点和较长的实习跨度内,实习医院自身的人文氛围和职业环境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和规范。学校和实习医院可以根据实习计划和要求,共同制定严格的实习管理考核制度,对医学生的德、能、勤、廉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价,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4结语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协同创新问题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医学生的道德教育同时还具备鲜明的专业特点和学科背景,如何组织和借助各种有效教育资源,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构建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协同机制,是解决当下医学生道德教育面临困境的重要途径。

作者:李明哲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上一篇:课堂教学情感因素下大学英语论文 下一篇:认知理论下大学生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