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时间:2022-10-17 10:31:48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发展与进步,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又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达到了空前的强度。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乎国运的兴衰。于是,大大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科技、教育、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竞争新形势的要求。为此,培养千百万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创新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的本质特点,人天生就有创新的冲动。可能有人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因为创新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创新就意味着打破常规,不遵从规则。但是,心理学家认为,即是最有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在规则的框架下发生的,因为要打破常规,创造者首先必须具备一些常规知识及一些非常规思维的方法,而这两个条件本身即规则。在对创新能力以及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学思考的基础上,对创新能力培养有如下启示。

一、课堂教学应重视创新环境的创造

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我们的不少教育工作者都很重视创新的“教学”,认为只要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大纲和讲授就可以“教给”学生创新品质。于是导致了在实践中,对大胆提出不同意见,阐述自己观点(可能难免有不妥之处)的学生,不与理会甚至认为其在扰乱课堂秩序。首先我们不能否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的积极的主导作用。但是创新品质不是可以简单地“教”出来的!《现代汉语词典》给“教”这个概念下的定义是:“把知识和技能传给人”。而创新品质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或“技能”,它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概念。正如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新品质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是无法简单地“教”出来的。因此,创新品质的培养不能是简单的“传授”,而是教师去创造这样一种创新的空间和条件,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本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的创新不要简单地压抑和否定。创新品质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此外,一个人真正创新品质的形成也远非学校教育这一个时期就可以完成的。因此,我们更应将创新教育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是一种能够长期起作用的,对人的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品质。这样,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积淀,必然会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使整个社会盛行创新之风,其结果必然会有大量的创新成果涌现,对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持续的推动作用。

二、学校教育应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许多教师都很重视在理论知识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但往往轻视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其作用只是验证理论为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具体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形成创新能力,并成为其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最高标准是看实践,只有通过了实践检验的能力才能称其为能力。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实践能力”正是基于以往对能力理解的偏差而提出的。所以我们说,创新从实践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也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有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目前,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的课程改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一样应受到同等的重视,实践教学应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有相应的条件和实施方案,并有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三、创新需要平时的积累

创新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于学生的探究,来于学生的实践,从实质教育论所讲的“观念的联合”中来,这些都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要创新,就必须重视平时广泛的积累。人们谈起创新,往往只注意到创新产生时的那种灵感,而忽视灵感产生前漫长的积累。当前我们大力倡导创新,要处理好积累和创新的关系,不要空谈创新,片面引导学生凭空冥思苦想去寻找创新的灵感,或仅从一些技法上去突破。当然,也要戒除认为只有积累够了以后才能创新的这种错误观念。平时的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是基础,是必要条件,但它与创新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广泛地积累是绝对必要的,但打基础是无止境的,知识的积累也是无止境的,无需等到一切就绪后才去考虑创新,当然这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重视积累的同时,我们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多一点思考、多一点疑问、多一点异议、多一点探索,这样日积月累,必然会做出较大的创新。

四、教师应重视“学”的创新

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教”的创新而轻视“学”的创新,不应该只重视倡导教师具备“教”的创新意识而轻视引导学生具备“学”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认识到学习过程同样也是创新过程。实际上,学生才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创新性的学习,创新的“教”的目标也肯定实现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创新性学习是指一个人既能认真地学习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而又不受这些知识的约束,敢于另辟蹊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接受知识时,能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去思考和发现;在解决问题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中,能力图提出有新意的甚至是创新的见解和方法。创新性学习,既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如何在“教”上创新,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勇于在“学”上创新。为此,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敢于变革旧的学习观念的意识,使学生把学习从被动的学习发展到主动的学习,从继承性的学习发展到创新性学习;为学生努力营造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使之能够得到健康发展;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的、不同的见解,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作为创新教育的主体,使之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同时创新能力的培养才不会落空,并且也会带动“教”的进一步创新。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的兴旺发达,民族的振兴都需要创新人才。我们应当不辱使命,为国分忧,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探讨 下一篇: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及技术创新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