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影像创作现状研究

时间:2022-10-17 07:54:48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影像创作现状研究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影像制作的门槛,打破了影像传播的壁垒。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应用的普及,社会上、行业内各种影像比赛不断推出,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影像创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从教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创作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创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创作中运用前后期设备基本自备,但是大学生影像创作总体水平相对稚嫩,在同一专业同一级学生里创作能力差别较大,学生进行团队组建和维护意识增强,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引进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常态化影像创作机制以及校园影像创作产业化发展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微视频;自媒体;产业化

2012年2月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创作从主题内容到形式包装,越来越呈现个人化的特点,影像作品的质量和规格良莠不齐。

当下的大学生是掌握新媒体应用技术较为集中的一个群体。他们以极高的热情记录生活,通过记录——传播影像的方式来积极地表达个人对现实环境的观察、思考和审视。近年来,社会上、行业内各种影像比赛不断推出,参赛的大学生作品中不乏制作精良、选材新颖,有思想、有内容的优秀作品,但同时制作粗糙,缺少艺术美感,思想取位较低,追求一时宣泄,缺少社会价值和传播价值的影像作品也不在少数。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影像创作主要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创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前后期设备基本自备

历届山东省大学生数字影像大赛作品数据统计和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历届山东省大学生数字影像大赛作品数据统计和分析

注:2012年“第五届山东省数字影像大赛”临时更名为“山东省微电影大赛”,面向社会,比赛规格较高,虽参赛院校很多,但参赛学生有所下降。

图1显示,参赛院校、参赛作品每一届都在增加,特别是2011年以来,这说明大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在迅速提升。究其原因,第一,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影像制作门槛降低。第二,“微时代”下微视频的盛行。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网络视频业务不断壮大,当今人们“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微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如微电影、微节目等各种微视频的盛行。微视频的特点正好契合了大学生进行影像创作的特点。第三,创作能力的认可。学生创作既可以得到对专业能力的认可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回报。

图1

二、影像创作相对稚嫩,创作能力差别较大

大学生创作虽然积极性很高,但是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在选题范围、内容表达、技术和艺术体现等方面,学生影像创作总体表现出稚嫩的特点:影像创作种类较少,形式单一,选题狭窄。受制作条件和自身水平的限制,大学生影像作品的种类较为单一,主要为故事片创作、纪录片创作两种。网络媒体和移动终端正处于自由化的竞争阶段,是大学生影像创作从形式创新到内容创新的一个大好时机。大学生应培养对生活的敏感度,培养视频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意识。微时代的受众不求感天动地的故事,也不求发人深省的思考,只是希望在零碎的时间里获得有意思的信息,例如:腾讯微博上,国外一段记录儿童收到生日礼物的瞬间反应被迅速转载和点击。这种潜在需求,使得大学生影像创作内容形式可以更广泛更灵活。

影像创作技术和器材更新快,同一届学生横向之间对媒介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差别较大。同一届学生之间,家庭条件较好、家长较为支持、个人又比较爱好创作的同学,新媒体技术的拥有能力较强,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影像的创作能力就相对较强。这部分同学影像创作较为活跃,有的还自己筹备工作室,参与社会团体的影像制作,开展社会业务,并收获一定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回报。相对的,大部分同学新媒体技术掌握和应用能力一般,影像创作的积极性一般。近两年来,随着社会贫富差距加剧,这种差别越来越显著。对媒介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差别,我们姑且称之为新一代的知识沟——媒介沟。媒介沟的产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影像创作能力和积极性差别。为了缩小这种社会造成的知识沟,作为教育教学部门应该在课堂教学上及时地普及技术和应用上的更新。在设备的应用上,应该最大化力所能及地提供给学生设备,比如:减少摄像机借用条件的限制,延长借用时间,机房24小时面向学生开放等。

三、团队组建和维护意识增强,常态化创作机制有待探索

影视创作是团队合作的模式,组建一个志同道合、兴趣相投又各有所长的团队,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和保障。较之以前随性的课堂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创作,这两年大学生特别是创作积极性较强能动性较强的学生已经有非常自觉的组建创作团队的意识。创作团队的组建,一般由团队的核心人物,结合自己创作的题材和创作要求,择优吸纳创作积极性较强、有想法、有特长的人入队。这种选择有的是通过私下的交流,有的专门通过校园贴吧、微博等渠道组织团队招募活动。创作团队,一般都是跨专业,跨年级,甚至跨院校,也充分体现出大学生在整合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目前大学生创作总体呈现自发的特点。一次性创作的现象较为普遍,而持续的、甚至常态化的创作较少。探索大学生影像创作常态化创作机制,特别是针对实践创作类专业如:编导专业、电视节目制作专业以及播音主持专业等,既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学生创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及时地验证教学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对行业有客观准确地认识及时调整自我定位。结合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探索大学生影像创作的常态化机制,应紧扣影像作品的传播渠道,追求参赛获奖的常态化,输送节目的常态化。前者针对各种影像创作比赛,后者针对新媒体对视频的巨大需求。追求参赛获奖的常态化,应该做到以下三种结合:课堂作业和参赛获奖相结合;课余创作和参赛获奖相结合;毕业作品和参赛获奖相结合。

四、利用社会资源, 探索影像创作产业化发展

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资源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资金来源;二是社会项目来源。一直以来,学生的创作多为自费,多来源于家庭的支持。但这两年各种面向大学生的影像比赛推出的同时还伴随着各种人力和资金的扶持计划。这类扶持计划旨在“通过剧本征集,协助原创团队拍摄自己的微电影,扶持有梦想的年轻人,通过提供资金和拍摄地点及专业培训等,实现青年导演的电影梦”。虽是面向社会征集,却正好契合学生需求。例如:今年4月,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学生获得“东平湖杯”首届济南微电影大赛新锐导演扶持计划的资金扶持。前面提到,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需要大量的视频来维持生存,现在网络上也出现了很多向下提供资金和人员支持创作,向上提供各种视频节目的中介机构。例如:草拍网。以上这些都可成为大学生影像创作寻求资金来源的渠道。新媒体时代是大学生创作的春天,学生获得拍摄资助的渠道很多,关键是有好的创意和契合需求的作品。

引进社会项目来源主要是通过与地面媒体、与网络合作。一些创作前沿的同学积极地参与到地面频道、城市台和网络媒体的影像制作过程当中。传媒专业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但是社会视域较窄。学院教学部门应该充当起媒介平台的作用,创立社会项目引进的机会,不定时、不定期充当起学生和社会机构的双向推介的角色。把影像创作、学生实践甚至学生就业充分结合。引进社会项目还包括引进网络项目。走过最初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网络媒体开始寻求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具有“三微”特点,微视频颇受网络媒介的青睐,为了节约成本,进行差异化竞争,各大门户网站开始关注和运作微视频制作。例如:优酷、土豆、酷六等网站纷纷投资自拍或者购买原创微电影。

结合教学实践,对大学生影像创作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传媒类院校有着先天的优势和渠道。学生创作不再是局限于校园小打小闹,而是真正和社会接轨,在真正的行业创作里验证专业水平,验证教学效果。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把广大受众多元化的喜好摆上了台面,行业内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视频形式和内容的开发本身就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影像创作产业化发展更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规律可循,但是受众多元化的喜好也注定了多元化的创作空间,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山东传媒职业学院播音主持系,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正在开发一系列的音频自媒体节目。所有的节目由学生独立策划,独立制作,指导教师把关,然后通过APP客户端上传到新浪。有些节目如《我是未来歌手》点击量很高,该节目推出的原创歌曲也很受网民欢迎,目前正在和新浪洽谈关于节目持续化输送的签约事项。这一案例借鉴了传统媒体上较受欢迎的节目形式,利用了自媒体的创作优势和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另外还强调了移动媒体的互动性,从形式和内容都注定受欢迎的必然性。

技术垄断消除之后,是思想和创意的竞争。大学生影像创作产业化发展在新媒体时代大有可为。从创作内容上看,不断的多元化是必然发展趋势。“无论高官还是平民都会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象,无论歌功颂德还是揭露黑暗都可能是他们的主题。”可以结合传统媒体的成功节目的经验,选择适合移动接受的形式,不断探索磨合,不断推出新的节目,形成校园影像创作的规模效应。另外,还要注意节目的后续开发,比如《我是歌手》推出原创歌曲可以与手机卡拉OK节目合作,进行第二轮对歌曲和节目的炒作,必要的时候可以引进专业网络推手来策划。从形式上来讲,要符合新媒体时代受众移动接受的特点,体现互动性,参与性等。

五、总 结

综上所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影像创作已经远远的走出了DV创作的局限,对新媒体创作空间和传播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广泛。虽然创作水平相对稚嫩,创作能力参差不齐,但是创作积极性很高,积极参与社会创作,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影像创作的产业化发展。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论从内容和形式的开发,到传播渠道的拓展,大学生影像创作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努力进行影响创作探索的同时还要注意这样的问题,例如,提高影像作品版权的保护意识,比如自媒体节目版权的保护。还有大学生影像创作要有正确的社会导向意识。网络是个大染缸,流媒体技术普及的当下,网络视频准入基本是零门槛,相关法律法规滞后,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影像的创作者有高度的自觉性,所的内容要乐观向上,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黄传武.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 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石中军.中国大学生DV创作现状及策略分析—以“科讯杯”全国高校学生DV大赛为例[J].东南传播,2011,(7):113.

[5] 帅志强.探讨大学生DV创作特征与发展路径[J].东南传播,2010,(4).

[6] 万华明,杨秋,郭碧云.数字化时代的校园DV影像文化[J].高教论坛,2009,(6)下.

[7] 宋原.浅谈加强大学生DV创作指导及德育功效果[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The New Media Era of Image Cre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at Present

MA Ling-zhen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reduces the threshold of the image making, which breaks the barriers of image transmiss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ty of We Media, in the society, all kinds of video competetions have been introduc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 image creations attrac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society. To analyze from the instruc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at present mainly present the features as fellows. They have high creative enthusiasm, The instruments are mainly purchased by themselves. The overall creative level is low and differs greatly among students in the same grade and the same major. The consciousness of teamwork is strengthened and the social resources are introduced into under the guide of the teachers. The essay offer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usual cre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ampus image creation.

Key words: micro video;WeMedia;industrialization

上一篇:女人的周末费思量 下一篇:多元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及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