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整体把握”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17 07:22:01

小学阅读教学“整体把握”的实践与思考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从文章的整体着眼,解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概括文章叙述对象的主要特征,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确认并体会中心句的意义,感受作者的主要情感倾向,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和表达技巧。

一、客观剖析整体把握的若干误点

(一)顾头不顾尾

小学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常常会出现瞻后忘前的情况。这与小学学生阅读能力弱、一遇生字就认读的特点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在阅读时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和能力,拿起课文就读,注意力只放在对孤立句子的理解上,不善于抓住重点句,不能够联系前后文,往往是书虽读百遍、其义仍不解。

(二)单凭兴趣读

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错误地放弃必要的整体把握课文的引导,放纵让学生单凭兴趣读,才初读一两遍课文,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结果,学生所言只及皮毛,所问只涉表象,对主要内容的感知往往也比较片面。这从表面上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关照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实质上是在培养学生一种低效率、小视野的阅读习惯,对于培养学生提纲挈领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是十分有害的。

(三)孤立重点处

有的教师喜欢用屏幕出示重点句子,或在某些段落着重标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诵读。教学中,对于重点语句的理解与感悟,不应为了凸现重点而孤立之,而应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至少以整段文字的方式呈现,同时还应加强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让重点语句、词语的理解与感悟均在师生共同创设的大文本背景下进行,才能使学生得其所应得、悟其所能悟。

二、全面理解整体把握的内涵

那如何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整体把握”呢?所谓整体把握,就是从文章的整体着眼,解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主体部分的大意,概括文章叙述对象的主要特征,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确认并体会中心句的意义,感受作者的主要情感倾向,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和表达技巧。

(一)整体把握应贯穿阅读教学始终

我们在听课中常常发现很多老师似乎也很重视“整体把握”,在上课开始总是提倡“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但是整体把握不只是在初读阶段实施。因此,整体把握应该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并在这一全过程中呈现层次分明的提升感,使结课时的“整体”比初读时的“整体”内涵更丰富,感悟更深化,理解更全面。

(二)整体把握应融合语言文字品味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为文章,是因为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相对于文章这个整体而言,是有生命的,从整体出发去解读文章,能够把部分同整体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才能对文章进行正确的、全面的、深层的理解,从而能有效地克服语文教学训练散乱、分析零碎所带来的弊病。

(三)整体把握应注重内容形式并举

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句、段、篇的建构和恰当表达方法的选用呈现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对于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必不可少的。“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功力。

三、寻找利用整体把握的有力杠杆

认识并理解了整体把握,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避免走过场呢?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那如何来寻找并利用好这样的杠杆呢?

(一)以一眼串联全篇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心灵”之光往往从“眼睛”中透射出来。课文的标题,有的显示了全文的重点,有的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揭示了行文的思路。在文本阅读中,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中心等都有了基本的把握,再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从而带动全文的学习是极为可行的。切入点虽小,但因此激发出来的学生阅读兴趣往往是持续的。

(二)以一诗概括整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篇幅比较长,学生要正确把握其主要内容颇有难度。进行这样的课文教学时,教师不妨做个有心人,努力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儿童诗的方式来概括全文的大意,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正确把握主要内容这一学习任务。“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他们对儿童诗这一富有饱满的儿童情感、传神的语言表达的文学样式很是喜欢。学完一篇长文,和孩子们一起试着把文章浓缩成一首精练的小诗,在写诗读诗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脉络就心知肚明了。

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学习乐趣,而且能够更好地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三)以一纲统领子目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很多教师都喜欢抓住中心句(或者重点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中心句的作用远不止概括主要内容,往往还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以中心句(或者重点句)理解为纲,统领课文思路理清、中心思想领悟等子目,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去读书,去发现,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形成系统性思维的能力。

(四)以一问追溯始终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可以作为指导学生潜心阅读的凭借。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集中而有探究价值的,是一问抵多问的主问题。当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但是,学生所提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提炼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实践证明,成功的教材处理,往往意味着成功的课堂教学。要想如此,往往是因为成功地寻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杠杆。这个有力的杠杆,是以整体把握为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在对教材进行钻研的过程中细细寻找的,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引导学生从粗读、略读进入研读、品读。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课文,在感受、理解、欣赏的过程中真正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上一篇:谈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管理 下一篇: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