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解说(下)

时间:2022-10-17 06:46:01

诗词解说(下)

二、词的形成和格律

下面再对由诗到词的发展与形成,做些简介。

词,将诗的五言和七言格律,转化为长短句,所以也称词为“长短句”或“诗余”。诗转为词;更有利于谱曲演唱。经文人加工后又形成了固定的“词牌”和严格的格律。

现用两个故事来说明词与诗的区分。

故事一:有人把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改写为长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把原来的“七绝”改成了一首“长短句”的词。

故事二:据说清末某书法家为慈禧题扇,将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把其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写成了“黄河远上白云”,丢掉一个“间”字。写完后,慈禧发现了丢字,正要动怒,他却灵机一动,把原诗改读为一首词读给慈禧听:“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乃使慈禧变怒为笑,避免了一场大祸。

以上改写的两首由诗为词,都属偶然,既无词牌,也不合乎词的格律。但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说明词与诗的不同特点,词已打破律诗的五言或七言的限制,而成为比较灵活的长短句。但词也并未完全摆脱诗的格律的限制,在词的五言、七言的句式中,仍沿用着诗的平仄句式要求;而且在对仗和押韵方言,也不亚于诗,所以词也称为“诗余”。

词有多种词牌,有的词牌如“忆秦娥”“清平乐”等,可能原有其人其事,但沿用下来就成为词牌,与词的内容就不相关了,如同今天的歌谱一样。可以用同一词牌填写不同内容的词,所以有“填词”之说。

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但在划分上也存有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在50字以内为小令,50字到90字之间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中调和长调,一般分为上下阕;在内容上,一般是上阕写景,下阕写情。但有很多词作,并不以此为限。

词的句式,突破了律诗的五言或七言格式,句式从一字句(也称为一字豆)到十一字句都有,如宋蔡伸的《苍梧谣》:“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见《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165页),的《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中的“天”字和“山”字,都属于一字句。十一字句,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一词中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都可以算作十一字句式,但实际上这些长句,也可视为上六下五和上四下七的联句,其中又使用着律诗的五言和七言格律。

在词的对仗方面,由于它是长短句,对仗的出现较多,有的是扇面对,如的《沁园春・雪》一词中的“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和“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就是扇面对。

词在用韵方面,要求较宽,有的在一首词中要换韵,有的词需要用入声韵,不再细述。

下面就小令、中调、长调,举例对词谱作些简介。

《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词谱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用的是前一个词谱,蔡伸的《苍梧谣》似乎是用的后一个词谱。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的词谱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其词谱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词,可算作中调。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词的词谱是“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这首词的特点是,在后阕中大换头。从字数看,已达93字,属长调。

下面再举一首长调《沁园春》来作说明。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它的词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这首词,共计114字,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下阕换头;完全符合上阕写景,下阕言情的要求。而且用了扇对,在扇对开始时候,还用了一字豆,如“望长城内外”的“望”字,“惜秦皇汉武”的“惜”字。在平仄上基本符合上述规格。在内容上,宏论古今,气势磅礴,在格式上,无论是遣词和组句,以至对仗、用韵等等,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而同志把它誉为是一首空前绝后的佳作。

词本来自民间,是可配曲演唱的,所以也称为曲子词,后经文人加工,而成为一种有严格格律的文体,但在平仄及押韵的要求上,较诗为宽。词有俚、雅之别,又以作者风格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派别,但就其大者而言,可分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派,也有重音律和重词章的不同区别,一般来说,重音律的词多属婉约,重词章的词多属豪放,明张说:“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是有一定道理的。(可阅《唐宋词鉴赏词典》序言,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现举南宋俞文豹在《吹剑录》中所记述的一个故事,来作论词作风格的结束语。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会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个故事,具体地说明了柳永的《雨霖铃・秋别》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前者可算是婉约派,体现出阴柔之美:后者可算是豪放派,体现出阳刚之美。

词在内容上,由于文人的创作越来越宽,可以言志,可以惜情,可以品评历史,可以抨击时弊。在形式上,比律诗更为活泼,从小令到中调到长调,有着多种词牌,可供选用,于是从宋代起便有大量的词作出现,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文体。

在词的影响下,出现了元曲和杂剧,使我国文学的发展,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词到曲,又是诗词发展的新阶段。曲较之词要求更宽一些,曲分为散曲和套数两种,套数是多种曲的综合。曲也有曲牌,在遣词和组句比较宽松,更适于演唱。唐诗、宋词、元曲就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三大奇葩。

上一篇:教师怎样幸福地生活 下一篇:教学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