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畏、可敬、责任”与“教学、教育、素质”

时间:2022-10-27 05:57:02

“可畏、可敬、责任”与“教学、教育、素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吉曾这样论述当代教育,他说:“传统的教育基本上是学校课堂教育,可以称作是一种狭隘的‘教育’。它已无法与社会、时代相适应。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从而建立起相应的大教育体系。大教育,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的‘四个走出’:走出灌注,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出年龄。”笔者深有感触,他说的“课堂教育”事实上也仅仅是“课堂教学”,教而不育之实似乎由来已久。

从教者都曾这样感慨:日本广岛亚运会六万人的会场没有一片废纸。当时世界各大媒体发出惊叹:日本人太可怕了!大和民族太可怕了!而天安门广场上,当人们眼含激动的泪水参加完升旗仪式之后,留下的是满地废纸,一片狼藉。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素质,这或许就是我们落后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感慨不无道理,可静下心来我们再审视它,就会发现,如果把日本当做敌人,的确很可怕;如果放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做合格地球公民的角度上,日本人很可敬。到底是什么造成人的素质差异?作为从教者就要首先承担起这个责任。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每年全国各地都会涌现出一大批中、高考状元,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状元都到哪儿去了?他们都是改造社会、服务社会的精英吗?答案未必是肯定的。美国十大名校的精英培育法则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精英,最主要的不是智商,而是靠拥有坚持自我、有原则、有梦想、有责任感、谦虚且诚信这些优秀品质。我们该思考的是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大教育。实际上大教育,在刘吉总结的“四个走出”之外,可以更具体地概括为四个层次的“四要四改变”:

一、走出灌注,激活思维,要有奋进意识,改变萎缩的梦想

美国前总统约翰・亚当斯也曾经说过:“任何社会最终都将由精英统治。”我们要培养的是精英而不是所谓的尖子或状元,所以在今天,教书育人仅靠敬业来支撑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有智慧、有思想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胜于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我们的眼光绝不能仅仅放在升学上,更要看到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李嘉诚讲过:“要想走得远,看与谁同行。”学生是和我们同行的,我们今天的眼光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学生的将来。

小孩子的梦想是多姿多彩、无边无际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却萎缩了。你可以到任何一所高中做一个调查,问: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几乎所有学生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考大学!如果我们的教育是这样的,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失败了。考大学这只是实现梦想的一个过程,它不是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而生活则是由梦想塑造成的。我们今日所成就的和所处的位置都是梦想成真的结果:我们所看到的每一栋楼宇,都是出自某人的想象力;每一座购物中心,每一家商店,每一部汽车,都曾是某个人的远景。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曾说过:“我们因为梦想而伟大。”所以推动社会进步的不是权力,也不是财富,而是梦想!

我们从教者改变你的评价与激励方式吧!梦想萎缩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实在太可怕了。你教的学生不仅仅要知道“考大学”,还要有在某大学开课的梦想!

二、走出课堂,扩展思维,要开阔视野,改变学校课程设置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增加课堂教学比重的做法无可厚非,但课堂所涵盖的内容,课堂的组织形式却值得我们推敲。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父亲》,中国教育是课堂交稿,逼得一些孩子临时胡编乱造;而美国学校则是让孩子一周内交稿,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或父亲的同事,让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父亲。于是,一篇生动而真实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就出来了。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把全班的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个小组,合作开展小组内或小组间的学习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强调学生间积极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有利于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群体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形成强烈的团队意识。这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和“无威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兴趣大增。此外,学校要坚定不移地增加选修课、各种知识讲座和报告,另外看各种科教电影、录像以及课外读物也极其重要,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更生动有趣地学习最新的知识。开展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也是有效的学习途径,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例如,让孩子们组织各种兴趣研究小组、读书会、研讨会,独立自主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现在学校也多少有些,但是质量不高,只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已。走出课堂,意味着不仅要把课堂教育以外的活动当作大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还要逐渐增加其比重。

三、走出学校,与时代同步,要有生活气息,改变狭义课堂概念

课堂教育最大的优点是教师把人类的文明知识成果系统而集中地传授给学生;课堂教育最大的弱点是无法及时反应当今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教育是要面向当今社会的人,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做法当然是与目标只是“考大学”的学校教育相违背,但是如果把社会看成是大学就不矛盾了。诸多名人做过的职业不胜枚举,马克吐温曾是饱经磨难的水手,连林肯也做过邮递员……

融入社会,设计活动,可以比课堂学到更深、更生动的历史知识;系统地参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可以比课堂学到更多、更丰富的科技知识;各种美术馆、专业博物馆、名人故居、高雅的音乐会、各种展览会,还有图书馆,都是大教育的课堂。因此,必须按照大教育的目标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此外,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军营去,到社会中去进行活动、军训、参观等,是教育;到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去旅游,也是教育。

只是学校如何走出去?资金如何安排?课程如何考评?这种劳神费力,又无明显“效益”的活动有谁愿意安排?所以以上提到的场所、活动对社会而言,要增加其知识含量,并和学校教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这应该是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

四、走出年龄,提高素质,要倡文明之风,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

教育不限年龄,生命的每个时刻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应在生命孕育的那一刻就开始,要大力加强研究和实施有效的胎教和婴幼儿教育。除此之外,一个社会人,不论他是50岁、60岁,都要加强人格、学识的培养与学习,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西奥多・罗斯福曾说过:“培养一个人的心智,而忽略道德,无异于给社会树敌。”社会的错综复杂,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的不良影响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智商发达,情商、挫折商低下成为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社会要我们培养的不再是小市民,而是有梦想,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尊重、责任、诚实、通达、谦虚、积极、健康是优秀品质的具体表现,这些品质可以使孩子们受益终生。我们讲日本的教育,韩国的礼仪,新加坡的社会秩序;我们讲名人,也讲普通人;我们讲国家大事,也讲生活琐事,要把所学融入到这个异彩纷呈的社会中。

当然,活到老学到老,造就一个全民族紧跟历史潮流和进步的新态势。我们不要再听到“我们老了,就这种习惯了”的托辞,“老了”不是可以违背社会公德的借口和资本,孩子的素质是从身边,从老一代人身上耳濡目染得来的。我们可以这样对学生讲:“希望有一天,因为你们的存在,世界更美好。”不必让世人惊叹:可怕的中国人!可怕的中华民族!了解了我们曾经的耻辱,那就要静心思考一下,作为人类,生存的目的绝非是狭隘的民族复仇。诚如是,那就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一个民族在无法快速发展的时候,不要仇视其他民族的发展;我们在无力保护环境的时候,要保证做到不去破坏环境;我们无法做到全人类共同富裕、全人类素质同步提高,那么我们就从自身做起,为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三中)

上一篇:对接实践,规划先行,推进课题研究扎实展开 下一篇:新课标下的口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