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声学题的错例分析

时间:2022-10-17 06:22:24

有关声学题的错例分析

同学们在解声学题时,常会因为概念不清、忽视条件或考虑不周等原因而错解题目。错了不要紧,要紧的是找到错因。下面通过几题分析,帮助大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概念不清

有些同学对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似懂非懂,张冠李戴,造成错解题。

例1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

错解:A、B、D。

错解分析 错解者混淆了音调、响度和音色。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而不是音调不同,故选项A是错误的。蝴蝶飞行时振动的频率小,音调低,故选项B错误。引吭高歌中的“高”指的是响度,而不是音调,故选项D也是错误。敲锣时用力越大,锣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选项C正确。

2 审题不清

当同学遇到较为简单的问题时,就会马虎大意,不认真去审题造成错解。

例2 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能听到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喳”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错解:D。

错解分析 这是审题不清所犯的错误,把选择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误认为选择能说明“液体可以产生声音”的事例。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小鸟的“唧喳”声、“哗哗”的流水声都是由空气传播的;只有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是说明空气、泥土、水都能传声,故应选C。

3 以偏概全

解题时由于审题不严,思维粗疏,忽视条件,以偏概全,造成错解。

例3 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

A.水振动,水的高度。

B.水振动,瓶内空气柱的高度。

C.瓶内空气振动,水的高度。

D.瓶和水的振动,瓶内水的高度。

错解:C。

错解分析 错解的同学认为瓶内灌入的水的高度不同,敲击它们时,发出的声音就不同。事实上,瓶子发声是由于瓶内水和瓶子振动所致,瓶子里的水越少,则振动的频率就越高,音调就越高;另外敲击瓶子发出声响的时候,若用手握住瓶的外侧,此时声音明显减弱,这证明瓶子也在振动。故答案选D。

4 人云亦云

多数同学在做题时,喜欢对“参考答案”,认为答案总是对的,理解不透彻而造成错误。

例4 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这样的情景: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主要是因为( )

A.固体传声比空气快。

B.固体传声比空气好。

C.牛皮箭筒起了共鸣作用。

D.士兵睡在地上睡不着觉。

错解:A。

错解分析 若夜袭敌人距宿营地10km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能量损失大,相距太远,人耳是不可能听到通过空气传来的马蹄声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土地中声速约为3 000m/s。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间t空=s/v=29.4s,在土地中传播需t土=s/v=3.3s。

若两种介质传来的声音士兵都能听到,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Δt=t空-t土=29.4s-3.3s =26.1s。提前26.1s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对于士兵做好战斗准备是微不足道的。那么士兵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固体传声不仅比空气快,而且比空气好,声能损失小。题中的“及早”应理解为:当士兵还听不到空气传来的马蹄声时,就已经听到了通过大地传来的马蹄声了。故应选B。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渗透着探究性学习的“比例思想” 下一篇:从奥斯特实验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