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17 06:13:54

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该专业在部分院校中面临着生存的巨大挑战。本文从分析民族地区院校办学条件、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和当前形势出发,认为民族地方院校应充分发挥教育职能,认真总结和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其原因,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能有效解决该专业就业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指导;问题;对策

民族地方院校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主要靠地方财政支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全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而社会需求没有显著增加,地域性、结构性就业困难突出。使得民族地方院校的就业工作比其他高校难度更大,一些专业已面临生存的巨大挑战。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专业中唯一师范类专业,亦是民族地方院校就业难度大的专业之一。在当前形势和现有条件下,高校需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有效解决该专业就业困难的问题。

1. 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

1.1 初次就业率普遍偏低,就业形势严峻。据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体育教育专业被列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仅是同期大学生整体初次就业率的一半,与2011年的情况相同,在各类院校中排名最后。而民族地方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问题显得更加严峻,如果预征入伍部分的数据不纳入统计,近几年的实际初次就业率徘徊在35%-50%之间。

1.2 实际就业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不对应。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般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小学)体育教师,以及从事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体育专门人才。而从近几年纳入高校初次就业率统计的数据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师及相关工作的比例不足50%,超过半数的毕业生选择从事其他职业、自主择业或者待业,民族地方院校情况亦是如此。

1.3 就业区域集中在基层,兼课情况较多。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从事体育教师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集中在乡镇和农村的初中和小学,工作量大、工资待遇偏低,且大多需要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学任务。部分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还需要“包班”:即一个人负责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并担任班主任。这种情况,在民族地区中小学普遍存在。

2. 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亟待完善,效果不明显。

2.1.1 理论知识偏多,实践内容偏少。近两年来,虽然民族地方院校已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但课程建设还相对滞后。一是有些高校采用的是材,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且课程内容都偏向理论化,实际操作性不强。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接受程度不高,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部分民族地方院校使用校本教材,但课程内容面向全校学生,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自然不佳。

2.1.2 教学师资不够,缺乏专家级教师。在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中,一般由辅导员充当着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角色。辅导员普遍年纪较轻、工作经验少、阅历不足,且往往并不具备丰富的就业指导知识和相关职业技巧,大部分未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或仅有初级资格证,只能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效果不佳。

2.1.3 教学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就业指导课目前属于公共理论课科目,一般采用 “讲授法”教学,即主要由教师讲授,学生听取的方式。方式呆板,缺乏吸引力,难以发挥其本该具有的指导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虽然部分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但只是用于展示PPT或者播放影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2 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民族地方院校的就业服务中心并未像“一本”院校的就业服务中心单独分离出来,工作受院校学工处领导。系部的就业工作,由辅导员具体负责。由于人手少、工作量大、办公条件较差、工作难度大,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偏低,服务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2.3 学校及专业的社会声誉不高。民族地方院校大多是由专科学校升级或是新组建的“二本”、“三本”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薄弱、社会声誉不高,对学生的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历年学生参加“双选会”和招聘面试的情况看,许多用人单位设置了非“一本”院校毕业生不用、非获得区级以上奖励毕业生不用等等“门槛”。即使在能力水平相近的情况下,也更愿意录用“一本”院校和中心城市院校的毕业生。因此,使得该专业的近半毕业生不得不流向乡镇和农村中小学,而想留在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只好选择做民办教师、其他职业或待业。

3. 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3.1 完善现行的专业培养目标。目前,民族地方高校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一本”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类似,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即体育教育人才,这与当前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有一定的偏差。同时,与地方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定位也不够一致。当前,通才教育理念已成为与时代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复合型人才在社会经济和人才浪潮中才具有竞争力。因此,民族地方院校有必要对现行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完善,将专业培养目标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相结合,这样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3.2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实施“多专多能”的培养思路,构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一些应用型课程,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培养出具有知识面宽、思路开阔有、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2)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打造与地方民族文化相契合的专业特色。通过与地方政府、体育部门、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开展民族体育传承和训练项目建设等,增强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同时能有效提高学校和专业的社会声誉;(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阶段的监督力度,适当延长实习实践时间,改革实习实践方式;(4)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担任院校各项比赛及校外各级比赛的裁判工作、承接体育赛事的组织和训练工作、指导社区体育活动等。

3.3 重视专业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1)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特色和民族地方体育工作特点,依据教学大纲要求,从职业生涯的规划、基本能力培养、择业指导等四个阶段,开展贯穿大学四年的课程指导;(2)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案例教学法中,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能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该教学法作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十分有效的一种方法,能够较有效地弥补当前教学实效性的不足,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发散思维,通过分析和辩论提高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4 重视就业观念转变的教育。(1)帮助大学毕业生理性地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客观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环境,进行适当的社会比较,特别是要通过与自己条件、地位类似的人比较来认识自己,做出正确判断,明确自己的发展;(2)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选定合理可行的择业期望。通过宣讲当前全国、省区和地方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形势,让学生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让学生明确工资待遇、个人发展、家庭期望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合理可行的择业期望;(3)宣传国家政策,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奉献青春。当前的教师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乡镇及农村的初中、小学、民办学校。这既是社会需求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服务的新领域;(4)鼓励毕业生从事其他与体育相关的岗位,如社区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读研、公务员、参军和预征入伍、公司企业、自主创业等,拓宽就业渠道;(5)重视创新及创业教育。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工程,提倡用创新驱动发展,为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和自主创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整个社会创业环境良好。而随着我国创业环境的日益成熟,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培养主动创业的意识。

3.5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质量。(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缩短求职时间,拓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畅通渠道;(2)构建就业信息反馈系统,加强质量跟踪。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提高信息的收集能力、管理水平和利用率。加强毕业生质量跟踪,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3)要积极加强与地方用人单位的联系并不断拓展新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掌握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保证毕业生就业需求信息来源,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4. 结语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民族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适当调整课程体系的内在结构,兼容整合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加大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践环节的比重,注重实践环节内容的安排和指导,积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加快与社会融合提供平台。还要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形成积极正确的择业观,把握机遇,主动就业。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学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

[2] 刘伟,余晓宏.从职业生涯管理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课程系统的构建.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12(4)

[3] 薛红.高校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引发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3(21)

[4] 李英,杨爱华.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

[5] 陈纯华.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4)

[6] 向先孟.体育院系毕业生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J]. 中国成人教育,2012(6)

[7] 曾剑斌.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以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2)

[8] 徐建明. 加强就业指导 重视创业教育[J].科教文汇,2009(7)

[9] 马海涛.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2012(14)

[10] 王西军,李春兰. 浅谈就业指导工作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8)

收稿日期:2013-04-02

上一篇: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探讨 下一篇:小班教学给学生更多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