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森林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时间:2022-10-17 05:36:19

我国森林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Q14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森林景观规划是一种处理方式,用以优化在森林里有过程中所得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三者协调平衡。针对我国森林景观生态规划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森林景观;规划;研究

森林景观是以人为中心,将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以构成和谐有效的地表空间的人类活动方式。而森林景观规划是一种处理方式,用以优化在森林里有过程中所得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使三者协调平衡。森林景观规划同时考虑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既反映生态原理的客观要求,又体现社会需求对森林经营的生态经营过程的影响,可进行通常的森林效益的综合评价,为森林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尽管生态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它一开始就吸取了现代生态学的新成果。并与我国区域,尤其城市、农村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持续发展的主题相结合,无论是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还是规划实践均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的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一、生态规划理论

在理论上,马吐骏(1984)、王如松(1987)提出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以人的活动为主体的城市、农村实际上是一个由社会、经济与自然3个系统,以人类活动为纽带,而形成的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规划的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学知识调控复合生态系统中各亚系统及其组分间的生态关系,协调资源开发及其他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与资源性能的关系,实现城市、农村及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生态规划方法

在方法上,吸取系统规划及灵敏度模型的思想,建立了自己生态规划程度与步骤,即辨识一模拟一调控的生态规划方法,还在数学方法引入生态规划作了成功的探索,创立了泛目标生态规划方法(王如松等,1987)。泛目标生态规划将规划对象视为一个由相互作用要素构成的系统,其主要特征为:①规划目标在于按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则调控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即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关系,优化系统的功能,追求整体功能最优;②

在优化过程中,主要关心的是那些上、下限的限制因子动态,以及这些限制因子与系统内部组分的关系;③从多目标到泛目标,一般多目标规划方法的基本思想都是在固定的系统结构参数之下,按某种确定的优化指标或规划去求值,其规划结果不过是系统参数与最优结果间的一种特殊映射关系而已,而使优化结果缺乏普遍性和灵活性。而泛目标生态规划则在整个系统关系组成的网络空间中优化生态关系,并允许生境特征数据不定量与不确定,输出结果是一系列效益、机会、风险矩阵和关系调节方案;④在规划过程中,强调决策者的参与(王如松等,1987)。

三、生态规划方法论

在方法论上,运用现代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于生态规划之十进行了尝试。如欧阳志云(1993)根据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探讨了区域资源环境生态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即生态过程分析、景观格局、生态敏感性、生态风险、以及土地质量及区位的生态学评价方法,并根据区域资源性能与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建立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模拟,对定量分析区域资源与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探索,为建立合理的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策略提供生态学基础。

四、生态规划实践

在实践中,我国生态规划的发展一开始就与我国农村、城市与区域的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相结合,大丰生态县规划,天津城市发展生态对策的研究,宜昌、马鞍山、长沙等城市,以及京山、唐山、桃江、德惠等县的生态规划人人丰富了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在我国,关于把景观规划的原理应用于具体森林经营实践中,一些森林经理专家也作过一些探索与研究,但成功案例研究报道较少见。大部分是对自然保护区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规划保护,而忽视了景观对林分的经营调控研究。对于景观层次的生态采伐规划几乎是空白。郭晋平(2001)在其《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专著中对森林景观规划的目的和任务、一般原则、工作步骤进行介绍,并结合森林经理中分类经营对森林进行景观规划。类似的研究还有肖笃宁(1991)、徐化成(1994)、傅伯杰(1995)等。

戚春华(2003a)在分析了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方法和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原则基础上建立了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指出在建立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根据不同评价子系统的特点和要求,分别建立采伐作业技术、森林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二级指标的基础上构建森林生态采伐评价的一级指标,并由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形成森林生态采伐评价指标体系。

李明阳(1999)根据临安森林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结合该市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将森林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概括为:①森林景观生态分区,揭示森林景观生态环境空间分异的规律性,为景观生态规划打下基础;②森林景观要素设计,确定森林斑块、河流、公路等景观要素的最优空间格局;③论证主要森林景观要素类型的发展规模:④森林景观要素类型主导功能分类,将森林景观要素类型分为商品型、公益型两大类,为森林景观要素类型管理模式和经营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基础:⑤根据森林景观要素类型主导功能的不同,建立不同景观要素类型的管理模式;⑥建立不同景观要素类型的经营技术体系,并采取培育模式的形式,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

由于对生态采伐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研究时间尚短,而且研究内容还不够丰富,经验很少,森林保护问题(风、火、病虫等)、森林收获和管理问题(工人安全、木材收获减少、对下代林地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在进一步探索中,需要通过适应性途径,对生态采伐进行监测,对各种林地类型进行非正式观测比较,详细研究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的各大天然林区,虽然目前由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大部分森林处于严格保护中,但天然林资源保护不是为了保护森林而放任不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森林的生态采伐技术会不断完善发展,推动天然林的管理向更科学和更符合我国国情和林情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向发展。

森林采伐作业既是人类开发、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又是人类干预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种经营活动,这一特性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共识。人们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对成熟林木的合理采伐而获取木材产品和森林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采伐技术措施,又可以有效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增强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服务功能。但是,森林采伐这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人工干预也必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森林的资源质量、生态环境和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目前,在森林采伐作业对林地土壤、林地内保留木、作业区域内河流水质、迹地地表径流、迹地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等局部问题的研究上以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对于采伐作业对森林资源的质量,生态环境和环境服务功能的整体影响及评价的研究较少。因此,探索景观对林分的经营调控及景观层次的森林生态采伐规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上一篇:温泉旅游资源公共特性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美国有线电视发展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