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时间:2022-10-17 05:01:16

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摘要]为寻求成本最小化的实现途径,本文分析了基于经济理论的三类成本模型。发现成本模型随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不同而演化。不同的成本模型,间接地揭示了成本最小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成本模型;社会福利;成本最小化;路径

[DOI]10.13939/ki.zgsc.2015.16.012

成本模型刻画了生产者行为特征。面对激烈产品竞争,理性生产者不得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否则长期而言,难以生存和发展。在给定技术和产品价格的约束前提下,利润最大化的实现途径是成本最小化。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基于不同经济理论的成本模型,其成本结构迥异,也昭示了成本最小化的不同实现途径。

1 马克思经济学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学诞生。在马克思经济学中,成本模型为C=Cs+v。其中Cs为物化劳动的耗费即转移价值,包括机器设备折旧费用、原材料消耗费用、能源消耗费用等,V为活劳动耗费即工人工资,Cs和V之间,不存在替代性。在产品或要素流通领域,买卖双方的权利,形式上平等,实质不平等。劳动力一无所有,其本人及家庭生存唯一希望是被资本家雇用。资本家具有强大的买方市场势力,可以据此压低劳动力价格。在生产领域或工厂内部,资本和劳动不平等,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资本处于支配地位,劳动者处于被支配地位。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改变劳动力支付价格与新创造价值的比值等方法,实施资本对劳动的控制。该模型未考虑工人提供的剩余价值,也未扣减资本的机会成本,故剩余价值与利润在数量上相等。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与利润区别,仅在于观念上差异,即它被视为由可变资本或预付资本带来的。

在成本模型C=Cs+v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首先在劳动力购买过程中,劳动者不仅在数量上供过于求,而且在心理上也急于出卖劳动力。供求双方力量不均等,在价格谈判中,劳动者明显处于劣势。劳动力市场又具有地域分割性、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特征,资本家完全可以凭借其权力,以较低价格购买劳动力。其次在劳动力使用过程中,厂商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等方法,“无偿”使用劳动力。再次厂商采用三班倒工作制度,以损害劳动力健康为代价,尽量减少和节约预付资本数额,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最后厂商通过改善管理、技术进步等途径,增加劳动力学习成本,以降低原材料消耗等成本。

这些成本最小化途径后果如何呢?降低劳动力价格,短期就个别厂商而言,实现了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人为使V下降,利润必然随之同等增加。但由于工人边际消费倾向大大高于资本家,一方面,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产品实现”困难,从而埋下了经济危机的种子。另一方面,由于劳动者工资除维持本人及家庭生存外,几乎没有剩余能用于教育、医疗保健等,人力资本难以提升,延缓了技术进步。此外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自然资源没有人类“加工”的痕迹,是没有价值的。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前期,资本相对稀缺,资源充足。由于原材料、能源价格极低,激励资本家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采。原材料、能源过度使用,环境污染加剧。由于工业化水平低,工厂分布在空间上相对分散,环境自净能力强。原材料、能源供应充足,环境、资源尚未构成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对人类生存的威胁。马克思经济学成本模型,无法约束资本对工人和自然的掠夺。资本的超额利润,来源于资本对工人和自然造成的负外部性。

2 新古典经济学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可替代性。它也忽略了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未来福利损害。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索洛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环境不构成经济增长约束条件。西蒙・库兹涅茨甚至认为经济增长不可能受到自然资源绝对缺乏所阻碍。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成本模型为C=Cs+v+c0,其中C0为机会成本。在该模型中,Cs和V之间,存在替代性,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一样,仅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另外大多数经济资源使用价值存在多样性,经济资源具有机会成本。考虑了机会成本的成本模型,更科学地度量了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观念上指引。

在成本模型C=Cs+v+c0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依据Cs和V相对价格,厂商可选择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以实现成本最小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资本稀缺,本应倾向于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各国、一国各区域环境规制标准不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为追求经济增长,盲目引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污染产业和高能耗产业,实现了污染的跨地区甚至代际转移。要想从根本上降低成本,只能依靠新技术、新方法。如在劳动者不知情状态下相对延长劳动时间,使用尚未被普遍认识资源,向社会转移尚未被政府规制的负外部性。利润(剩余价值)实现,是通过成本外部化方式,把对生态环境影响和不确定性转嫁给他人、整个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甚至后代人承担。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负外部所带来成本不断增加,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差额越拉越大。这些负外部所造成成本,厂商不必或可逃避支付责任,降低了厂商成本。

这些成本最小化途径后果如何?如果某一区域资本昂贵、劳动力丰富,理性厂商就采用以劳动替代资本生产方式,阻碍或延缓新技术、新机器采用。这些新机器本可以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从而减少对劳动者健康损害。劳动者劳动时间减少,相应闲暇时间延长。劳动者可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自主进行技术革新,提升其人力资本,加速新技术、新机器发明,实现技术进步良性循环。为追求成本最小化,厂商采用大规模、标准化产品生产方法,忽视响应消费者个性化偏好,形成产品供过于求。为扩大内需或出口,国家又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或宽松货币政策,厂商通过广告,刺激消费者需求,加剧资源、能源紧张。在成本模型C=Cs+v+c0中,未考虑环境成本。厂商生产行为外部性,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无法内部化为厂商成本,不能作为厂商利润减项,却不合理地由社会和他人承担。厂商利润被高估,社会其他人群福利受到损害。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危机,不仅表现在生产过程中,而且表现在消费过程及整个生态系统中。发达资本主义供应过量商品,鼓励人们过度消费。这种过剩生产和过度消费方式,加剧了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

3 现展经济学成本模型与成本最小化途径

1983年联合国推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著作《新发展观》,成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观的标志性著作。新发展观基本内涵包括:发展应以人为本或者说为了人的普遍发展需要;经济发展应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人类社会发展应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现展经济学成本模型为C=Cs+v+C0+Ce+Cr&d,其中Ce为环境成本,Cr&d为研发成本。

3.1 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环境降级成本分为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退化成本。环境保护支出指为保护环境而实际支付的价值,环境退化成本指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该支付的价值。自然环境主要提供生存空间和生态效能,具有长期、频繁使用特征。经济活动污染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的代价即环境降级成本,类似于“固定资产折旧”。在新古典经济学成本模型C=Cs+v+C0中,没有考虑生产和消费行为负外部性所导致的环境成本,然而这部分成本绝不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2005年我国环境成本占GDP13.5%,而当年我国GDP仅增加了10.4%,“绿色”GDP增速为负值。这表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成本巨大,把环境债务留给了子孙后代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1989年为44%,1990年为50.4%,1997年为44.4%o,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很高。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尽管解决了中国部分工人就业问题,但我国资源利用率低、能源消耗高,产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又处于低端。产品出口加剧了我国资源、能源矛盾,实际上是把国外的三废排放量变相转嫁到中国。随着北美经济衰退,众多欧美国家实行“去工业化”发展战略,将其国内工厂转移至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可能成为“世界垃圾场”。

在成本模型C=Cs+v+c0+Ce+Cr&d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市场经济以价格来配置资源,这就需要计量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完全成本。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上,要运用税收、补贴、排污权交易、合理资源价格等手段进行规制,使环境成本内部化。如我们在超市购买商品时,商家免费赠送的塑料袋,地球需上百年才能消化它。但一些可降解的包装袋,环境成本极低,却因为生产规模小、原料贵致使价格高,无法全面推广。考虑环境成本后,可降解包装袋总成本比免费赠送塑料袋成本要低得多。政府应该向塑料袋厂家收取环境成本税,以提高其生产成本,相应提高其产品市场价格。同时把这部分税收补贴给可降解包装袋厂,以降低其生产成本,相应降低其市场价格。这样包装袋厂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便宜耐用产品,塑料袋厂家也会逐步停产或转产。随着可降解包装袋市场规模扩大,生产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国家可逐步减少补贴。在政府有效干预下,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通过税收和补贴,激励清洁生产,降低经济发展环境成本。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两类问题:环境问题如污染;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全球温室效应等。但新古典经济学把可持续发展仅理解为治理外部性,显然是片面的。环境污染可以通过外部性理论得到解释,全球温室效应、荒漠化、资源耗竭等问题难以用外部性来说明,也难以用治理外部性的科斯手段与庇古手段来治理。有些环境破坏,是难以修复甚至是不可修复的。这有力地回击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应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观点。解决生态问题,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类的消费欲望,赋予消费者效用函数新的内涵。

3.2 研发成本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为追求垄断利润而进行创新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原因。根据创新结果不同,可以把创新分为水平创新和垂直创新,前者增加产品种类,后者提高产品质量。创新是厂商从事研究开发活动成果,它表现于新知识诞生,并直接作用于生产。通过企业研发投入,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动态地满足了消费者偏好变化,也避免了同质产品过度竞争,走出了传统成本最小化的过度竞争陷阱。因此创新可避免产能过剩带来的资源浪费,是降低成本的可持续途径。因为传统降低材料、人工费用方法,总存在极限,并可能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创新是成本最小化的另一条途径。

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消费45.7%,投资45.1%,净出口9.2%。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1978年为66%,2008年为45.1%。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然无法改变我国投资驱动型经济特征。1994年施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为追求25%增值税分成,以各种优惠政策相互竞争投资项目。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在宏观上表现于周期性产能过剩,不得不对部分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在微观上表现于产品供过于求,必然导致企业削价竞争,形成价格战,价格甚至低于成本(P

在成本模型C=Cs+V+C0+Ce+Cr&d中,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就各级政府而言,各区域应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与本区域特点相适应产业,形成有区域特点产业集群,区域间才能形成分工与合作格局,才能从根本上破解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就企业而言,应加强研究与开发投资,实施差异化战略,走产品创新之路,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地推出满足消费者偏好的、个性化产品,消费者才会赋予其较高保留价格,企业才能不断地筹集到创新基金,最终规避价格战。

总之,政府和厂商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劳动者健康前提下,寻求实现成本最小化现实途径。成本模型演进表明,经济发展约束条件不断增加,也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不断拓展。企业只有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消除其行为负外部性,人与自然才可能和谐相处。

上一篇:伐昔洛韦联合UVA、UVB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两种不同材料套筒冠义齿修复轻中度牙列缺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