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内蒙古电台传播力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10-17 03:41:50

有关内蒙古电台传播力建设的思考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信息生产与的技术更为多样、复杂,流通的渠道更为多元、便捷。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新媒体侵袭和受众流失等困境,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于业内的竞争。2010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市场份额只占到内蒙古自治区广播市场的34.09%。在这种情况下,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传播力建设,以争得相当的市场份额。

一、传播力的内涵

媒体传播力是“指一个媒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将信息扩散,导致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影响效果。在特别注重‘影响力’的媒体环境下,媒体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传播力的竞争”。①

作为内蒙古的三大传统媒体之一,内蒙古电台五年前就提出了“打造内蒙古新闻第一媒介”的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推出了《纵横118》《广播实录》《天天3·15》《法治直播间》《行风热线》等一批精品节目,也培养了一批名主持人。但是,距“内蒙古新闻第一媒介”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加强传播力建设势在必行。

二、内蒙古电台竞争力现状

目前,内蒙古电台正朝着频率专业化、节目对象化发展。现已有8套频率,分别是蒙古语广播、汉语新闻综合广播、汉语新闻广播、交通之声广播、音乐之声广播、经济生活广播、评书曲艺广播、绿野之声广播,形成了以新闻、文艺和交通为主体,以生活服务为支撑的频率框架。不过从市场份额来看,2010年内蒙古电台只占到全自治区广播市场的34.09%,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广播市场只有22.88%,在西部地区略占优势,占到36.29%,所以,内蒙古电台还需要加强传播力建设,才能占领更大的市场。

三、内蒙古电台传播力分析

在特别注重影响力的媒体环境下,媒体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传播力的竞争。传播力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影响效果。

内蒙古电台目前竞争力还不够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覆盖存在盲区

目前,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8套广播通过卫星传输,从理论上讲,信号源可覆盖全区、全国及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实际上并不能完全实现。不仅存在一定的盲区,而且存在覆盖区域信号不稳定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金短缺等因素,卫星传输信号落地进展缓慢,整体覆盖并没有形成强势。

2.信息量小感染力弱

听众选择频率的主要因素在于广播能否提供大量的新闻和娱乐,其实就是信息量。目前,内蒙古电台的信息量还比较小,感染力也并不强,尤其是内容缺乏贴近性。

3.文艺/娱乐类节目定位不准确

从收听市场报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听众经常或最爱听的节目除了新闻之外,文艺/娱乐类节目占了相当的比重。尽管评书曲艺广播在呼和浩特地区的收听率最高,但听众的忠诚度不够;音乐之声广播2011年改为汽车广播之后,收听率也在下降。这源于文艺/娱乐类节目定位不准确。

4.生活服务类节目单一

目前,内蒙古电台的生活服务类节目主要集中在经济生活广播,而经济生活广播的节目只局限于招聘信息、房产信息和订餐信息。虽然有监督类的服务节目,但监督缺乏力度。

四、内蒙古电台加强传播力建设的途径

广播以电波为载体,传播速度快是它的特性,它可实现同步直播,以“零距离的感觉”把内容传递给广大听众,满足人们“先听为快”的心理需求。

1.加强覆盖

广播要加强传播力建设,首先要解决覆盖问题。从调查数据来看在内蒙古广播市场,大部分听众使用便携式收音机收听广播,其次是使用车载收音系统和手机收听广播。因此,要加强传播力建设,首先要加强广播的覆盖。只有把广播信号发射出去,覆盖到每一个角落,听众才能通过广播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

在无线电频率资源有限、通过无线电波加强覆盖缓慢的情况下,联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2009年,由内蒙古电台发起成立了内蒙古广播联盟。通过联盟,打破了“四级办广播”造成的“区域割据”,使频率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了报道效果的最大化。

2.台网互动

新兴数字媒体的出现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三网融合的趋势更为广播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这样的形势下,广播要取众媒体资源,为广播所用。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加强听众与节目的互动性,使节目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3.加大有效信息量

从传播力的内涵可以看出,在解决了传播速度和覆盖之后,加大信息量便成为加强传播力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加大信息量方面,内蒙古电台采用了格式化播出,建立了网上传稿平台,设置了编辑部和采访部、专题组及网络部,同时依托盟市台和记者站的力量。这样的运行模式足可以采制出大量的信息,并及时播发。目前需要加强的是有效信息量,

加强传播力建设,不仅要有信息量,还要使常态报道具有感染力。

内蒙古电台汉语《全区新闻联播》2011年4月27日播出了《用知识创造奇迹的蓝领专家——郭晋龙》,报道层层推进,其中有这样一段:

“2002年,郭晋龙应邀到乌鲁木齐焊轨厂协助验收法国进口的长轨焊接列车。负责现场调试的洋专家以‘高端技术、高度保密’为由,用粉笔在地上画了一条白线,禁止中国人靠近。这条刺眼的白线深深刺痛了在场的所有中国人。然而一周时间过去了,洋专家们也无法操作这台从法国引进的焊机。看到这种情况,郭晋龙暗自较劲,决心解决问题,为中国人争气。白天他在施工现场远距离观看,晚上潜心研究机器设备构造图。凭着多年的实践经验,郭晋龙很快找到了问题。当郭晋龙让焊机启动时,洋专家们齐声欢呼‘中国工人了不起!’那一刻郭晋龙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外国人画一条白线,禁止中国人靠近,而正是中国人解决了外国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的衬托,使报道不仅传递了信息,更升华了新闻的价值,也因此更容易感染听众。

4.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上一篇:中秋有绝唱 明月寄深情 下一篇:中美互联网国际传播力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