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影响和冲击

时间:2022-10-16 11:10:54

自媒体的影响和冲击

以人类交流工具的变革为标准,可将21世纪之前的人类历史分为四个时代。每个时代都还使用以往用过的媒介,但又因新的媒介的使用,而与以前的时代有显著区别。

口语时代的交流工具是口、舌、口哨等;说话和制造工具一样,也属人类最早发明的伟大技术;所传播信息的特征是当面交流,口口相传,信息难以保真,容易变形。手写文字时代的交流工具是泥版、莎草、甲、骨、石头、金属、竹简、木简、树皮、树叶、布、羊皮、纸张等;长期以来,造字、识字、书写、作文等都只是少部分人能掌握的技能,造纸是一项伟大的技术;转瞬即逝的声音固化为年深日久的文字,可跨跃时间、空间进行交流,在传递信息方面,视觉变得优先于听觉。印刷术时代的交流工具是雕版、印刷机、纸张等;制字、排字、制版、印刷等成为当时的技术;信息得以高保真的比较迅速的复制,书廉价起来,报纸成为可能,严谨规范的书面语变得优先于灵活多变的口语。电信时代的交流工具是发报机、收报机、相机、胶卷、留声机、唱片、录音机、磁带、电话机、广播、电影、电视等;制造有关设备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庞大产业群;一对多、高速、高清晰度传播,使对广大地域、海量人口的及时有效的管理变得可能。

大约自2000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门户网、论坛,尤其是博客、twitter、facebook、微博、人人网、google+、微信、易信等由网民自由选择信息输入、自主或输出信息的新媒介的兴起,于不知不觉中,我们被卷入自媒体的漩涡,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自媒体的特征

自媒体是一大类不断推陈出新的新媒介,由于电脑、手机、网线、wifi等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工具很普及,它们具有便宜、易得、互动性极好等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自由和自主。通过自媒体,人们能够自主选择接收何种信息,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人们开始拥有阐发自己意见的平台,沉默了几千年的大多数,第一次可以直接(而非被代表)向公众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自媒体中流动的信息

国人在自媒体中选择关注哪些信息,选择发出何种声音?据笔者观察,最主要的有两类:

1.感官娱乐类。影、视、歌等娱乐界的明星获得了最多的关注。与性相关的信息极其泛滥。传播这类信息的,不仅是一些专门的,还有很多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也给出了大量这类链接。有些人不但乐于窥视这类信息,还乐于(用网名、化名)公开表达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性幻想。

2.维权和政治类。有些人不满违法、腐败、污染等失序现象,关注、转发这类信息,并试图通过批评谴责(也可叫网络示威)、网络围观而维护社会秩序。有些批评有相当的深度,由表面的腐败和失衡看到政治体制设计上的重大缺陷,进而使得官民矛盾、官民冲突凸显了出来。

这些信息有如下特点:

1.短(140字以内,没有多少人耐得下性子读长千字以上的文章或长微博。)

2.快(每个人都是公民记者,随时可以做现场直播,消息传播得极快。)

3.娱乐化(除突发新闻外,得到最广传播的往往是那些好玩的段子或评论。)

4.碎片化(一个人可以在十分钟内浏览上百则帖子、评论、私信等,它们相互之间缺乏关联。由于信息太多,绝大部分都得不到浏览者的深度关注。)

新信息对思想和心理的影响

自媒体是言论的自由市场、思想的自由市场,无数的言论、观点在这里碰撞。新的信息、未经遮蔽的真相会活跃人们的思维。

经过自媒体洗礼的人会自我感觉变得明智起来。那些拥有众多关注者、自身也关注众多信息源的人,能产生有一种帝王般的感受:难以计数的消息、秘奏向我涌来,天下事都在我面前,因不需要参加那么多的饭局、会议,对于国情、内幕,我可能比金銮殿上的人知道得还真切、广泛、深入。而且,日理万机的我可以选择留中不发,也可以选择批阅、批转、批示,放大这些言论,扩大它们的影响。我变得空前的重要,简直一言九鼎。

事情的另一面是,信息的碎布片,会导致思维的碎片化。吃下太多的信息快餐后,人们不再耐烦看“冗长”的分析,思维会变得浮躁和肤浅,情绪也很容易激愤起来。

交友、互动和网络社区、互联网大学

言论发出之后,最大的痛苦不是遭到反驳乃至谩骂,而是无人理睬、寂寞难当。作为群居性动物,人类总是渴望得到理解和共鸣,哪怕只有另外一个人理解自己、支持自己,那也会让人有坚持下去的勇气。而经常性的用同一个ID浏览、评论、转载其他一些ID的帖子,并与其一道抨击某些人或社会现象,会令一些自媒体用户在网上建立相对固定的网络社区。因为网友通过看帖、评论在相互学习,这类社区也可称之为互联网大学。网络社区中的邻居、互联网大学中的同学,在网上朝夕相处,真心相对,能结成深厚的情谊。

言论、行为方式的改变

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人们的行为可能迥然有别。譬如,有些人本性节俭,可和熟人一道上街时,会买一些平时嫌贵的东西——这未必是为了炫耀,很可能只是为了防止熟人误解、笑话自己。

在自媒体时代,那类喜欢发帖报道自己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人,极大地压缩了自己的私人空间。为了增加浏览、转发、评论和关注者的数量,他(或她,下同)的言论和行为不再完全发自内心,他的表达尤其变成了一种表演,总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读者或潜在读者的口味和期望,或者故意逆敌人、对手的期望,以使其难受。一旦在关注者圈子中确立起了某种他所期望的形象,他还会竭力去维护这种形象,而未必肯顺应自己的内心,承认自己思想已发生变化。他成了一个演员,迷上了自己所演的角色,不再完全按自己的本色而活。

从厌恶“老大哥在看着你”、想方设法掩饰自己,到希望有读者来关注自己,并根据读者可能的反应而调整自己的言行,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总的说来,这是一种好的转变。因为,即使一个人内心阴暗,他也期望周围的人拥有各种美德,阳光、向上、善良、美好,不会算计、陷害自己。根据大众的期望作调整,只会使自己的言论变得更能为大家所接受,譬如更宽厚、更勇敢。而习以为常之后,其行为也会更为侠义。

两种空间、两种生活

在开通自媒体之前,自媒体用户常常是孤立的个人。由于生活圈子很小,与周围的为数很少的人可能还有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他们很难遇到志趣相投、志同道合、可以敞开心扉之人。开通自媒体之后,他们获得了精神上的好友,或者与一群共同的网上好友结成精神社区。他们不再孤独,可以超越空间的阻隔随时与灵魂上的好友相会于网络。原本他们只拥有现实的空间,只能过一种生活,也即通常是单调、琐碎、乏味的现实生活。现在,他们有了另一种选择——到虚拟空间去过通常是充实、宏大、激越的网络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对自己的身份(学历、职务等)和状况(收入、地位、声望等),甚至年龄和性别不满。进入虚拟空间后,他完全可以取一个新的理想的名字,根据自己的心愿而重塑自己的身份和状况。人们并不知道在显示屏后的,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只狗。几乎所有的人都从零起步,不凭权力、金钱、出身,而光凭本事(言、行,主要是言论)以闯出声望。现实生活中籍籍无名的失意者,可能在虚拟世界暴得大名,拥有众多的关注者。哪种空间、哪种生活更有吸引力呢?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显然是虚拟空间和网络生活。这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总盯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原因。

两种空间、两种生活会导致双重人格——现实的与理想的,真实的与表演的——两者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可能越拉越大,造成人格的分裂;也可能愈见缩小,导致人格的升华。

被网友扯入众多的事务

通常,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其次是周围亲友的事务,再次是亲友圈所关注的事务(作为谈资)。有了自媒体所营造的虚拟空间之后,人们的朋友圈子扩大了,进而,人们所关注的事务也明显扩大。原本被人们漫不经心,当作天方夜谭来听的遥远、偏僻山村的人和事,因为那里有自己的网友,变得和身边的朋友的事务一样值得我们关注。而网友所关注的话题,更是变得极其的广泛。不知不觉间,整个地球,尤其是讲汉语的中国,真成了一个村庄,那里的事务全都值得我们关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人所遭遇的不公,都会让其他地方、其他的人感觉唇亡齿寒。

谁希望在自己受难、蒙冤时,四周的围观者保持沉默?推己及人,看到其他网友受难、蒙冤时,博主们也感觉骨鲠在喉、需要发言。于是,地方性事件很快就变成了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事件。零散、微弱的正义之声得以集中,有组织的阴暗势力开始遭遇大规模的抗议和抗争。面对有组织的阴暗势力,孤立的个人往往会生无能为力之感,进而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放弃抗议和抗争。随着在自媒体上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者,他们会战胜那种无力感,恢复公民的责任感,变得越来越热心的关心公共事务。

新媒介是不可抗拒的

新媒介一旦被从瓶子中释放出来,就不再可能被关回去。它会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虽速度可能变缓,但非人力所能遏止。与把互联网、自媒体当一种工具来使用的六零后、七零后不同,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将视互联网、自媒体为须臾不可或缺的、基本的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上一篇:新技术的最终目的何在 下一篇:互联网再造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