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成功鼓动别人

时间:2022-10-16 01:52:46

怎样成功鼓动别人

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第7题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拟写一份海报,题目如下:

某校学生会为使更多的同学体验“低碳”生活,接受“低碳”理念,决定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请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拟写一份海报。要求:只写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语言表达简明流畅、生动得体。(100字左右)

“零碳馆”利用阳光和导热材料采暖、黄浦江水控温、废木头发电,完全摒除了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

利用温压和风压,“零碳馆”能保持建筑内部空气流通、环境舒爽。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能将吸收的太阳能在夜间转换为荧光释放,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

游客在“零碳馆”看到的餐具都是由前晚多余的有机饼干处理而成,使用后将会用于发电和发热,最终剩余品又再加工成生物肥,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这些创意试图让游客在日常生活体验中,逐渐养成“零碳”的新生活态度。

最特别的是,游客将在“零碳馆”领取专属的“二氧化碳身份码”,然后在“大富翁碳册游戏”中回答50个互动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出行方式、里程数、使用的燃气种类、每月的水电煤费用等,最后游客将得到一张电脑计算出的“碳诊断书”,记录个人一年的“碳排放总量”。

题目要求写出“海报的宣传鼓动内容”。所谓鼓动,就是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这是对海报、广告等宣传性文字材料的基本要求,它暗含着说服对方的意图,因而写出“鼓动性”就是要激发人们的热情、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比如,2008年的全国卷Ⅰ第20题要求给主题班会“畅想奥运”写一段开场白,这段开场白应能激发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2009年的天津卷第24题要求为来年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接力活动写一句推广语,号召人们参与。

在考场上,如何组织语言才能产生“鼓动性”?

从内容来说,要选择最能激发读者兴趣的。请看下面这个答案:

与“高碳”说“拜拜”!“零碳馆”让您享受完全摈除不可再生资源的体验,展馆利用温压和风压保持空气流通,夜间靠荧光涂料发光,“零碳餐厅”将剩余有机饼干处理成餐具,用于发电发热、制造生物肥。每位游客还可领取专属的“二氧化碳身份码”,得到“碳诊断书”。赶快加入我们吧!

应该说,这个答案的开头还是具有一定的鼓动性的,也概括出了材料中的主要内容。但“利用温压和风压保持空气流通”“用废弃食物发电发热、制造生物肥”等内容不如“能发光的荧光涂料”“二氧化碳身份码”有吸引力,删去这些内容,可以更突出“零碳馆”的新奇之处。

当然,仅有激发读者兴趣的内容是不够的,写出鼓动性的关键还在于语言的表达。很多同学在答题时只会用“与‘高碳’说‘拜拜’”“赶快加入我们吧”这样常见的句子,其实语言表达上可做文章的地方有很多。

首先,要选用通俗易懂、当下流行的词语来表达。像“摈除”“不可再生资源”“荧光涂料”这样充满书面色彩或专业性强的词语,容易使读者产生隔阂。将这些内容用通俗的语句表达出来,比如把“夜间靠荧光涂料发光”改成“晚上会自行发光的房子”,亲和力就强多了。又比如使用“我们都是‘零碳’达人”这类流行的词句,能更贴近读者。

其次,采用第一、第二人称写作也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比如将“每位游客”改为“你”,就会让人倍感亲切。

此外,句式的变换也能加强鼓动效果。疑问句能激发好奇心,感叹句能调动情绪,所以,不妨多采用这些语气更为强烈的句式。

经过这一番修改,下面这个答案可以说达到了“有鼓动性”的要求。

与“高碳”说“拜拜”,我们都是“零碳”达人!

想见识晚上会自行发光的房子吗?想知道有机饼干是如何做成餐具的吗?想知道你一年会排放多少碳吗?想拥有专属的“二氧化碳身份码”吗?

赶快加入我们吧!来到“零碳馆”,意想不到的惊喜等着你!

当然,在许多场合,特别是在广告中,妙用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也能达到鼓动的效果。比如2009年的天津卷要求为“地球一小时”熄灯接力活动写一句推广语,有这样两个答案:

答案1:用一小时的黑暗,换地球呼吸的空间,换一片蔚蓝的天空,换我们健康的生活!

答案2:简单的动作,健康你我他!我们要积极参与熄灯接力,为维护家园的美好贡献一份力量。

很显然,运用了拟人和排比手法的答案1比直白的答案2更有气势,更有鼓动性。

上一篇:反式脂肪酸:都是我的错等 下一篇:写作,在生活中找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