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外语教学探析

时间:2022-10-16 10:01:15

建构主义外语教学探析

摘要: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建构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一反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行为主义机械教学观,也不苟同于乔姆斯基的语言系的机制先天论。语言学习成为学习者主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并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本文就构建主义理论具体论述了其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景、合并教学及综合评定等理念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教学理论 教学观

一、引言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个新兴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是近些年来对教育实践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之一,它作为一种更能充分揭示教与学过程复杂性的理论而被推崇,并在教学领域引发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建构主义理论解析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素质教育、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建构主义由认知发展领域里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它在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尤其是在维果斯基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习应当是自主性的,不应当是接受性的。教师只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样解决问题。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行为主义的刺激,即反应过程,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途径来构建个人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和角度出发,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意义。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根据这四大要素,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成为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成为了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和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外语教学

1.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教学观

教育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外语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科德(Corder)曾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故此,教师不再充当权威的发话者或滔滔不绝的演讲者,而是先行的组织者,起到桥梁的作用,师生关系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技术、伦理道德以及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构建外语新知识的主体,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交际意识,使外语学习成为一项轻松有趣的人人都想参与的活动。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尊重其个体差异,力求从他们的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出发,联系其现实生活,准备课堂学习并组织小组讨论,从而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为学生提供富有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由学生自己从中获得构建外语知识的能力。

2.凸显环境――情境脉络教学观

构建主义认为语言学习并不是完全抽象或脱离任何语境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以讲授一成不变的语法规则和词汇为主,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者可以掌握为什么、怎么样或什么时候使用某种时态和语态,但在真正的语境下却往往不能够准确地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不仅为学习提供了一个目标语的文化场景,而且提供了参与到该文化背景中的真正语言学习的一个机会,学会如何去讨论,如何去说服他人,如何描述事物,等等,这是语言学习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需求,这种交际要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情景,并尽可能地体现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成长的需要。这种情境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创设语言情境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构建的认知工具。因此,可利用媒体(投影、图片、录像、声音模拟等)来创设情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的外语知识,并灵活运用外语进行交际。

3.对话协商――合作学习教学观

杜宾提出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策略认为外语教学应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本动力,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强调“他人”对意义建构的重要性。与之呼应的合作学习教学观应融入互动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利用课堂中的动态因素,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使小组成员(包括老师)通过协商和探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学生外语运用能力,使他们真正走上交际的快车道。外语教学中的沉默法、暗示法和社团学习法等体现了人文主义教育原则的教学法,这些方法的理论根基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人文主义的特征,即在语言教学中要重视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接受学生自己对现实社会的理解,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为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创造最佳条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也与21世纪高等教育变革中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观念相一致。

4.综合评定――多维发展评价观

教学评价不仅是绩效的体现,更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从外语教师一元转向了师生多元。评价的内容从单一地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了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的方法从终结性的“打分”或“划分等级”转向了形成性的“描述”和“诊断”。评价的过程从静态的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的评价整个过程,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了评价学生的“将来”。总的说来,综合评定是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公文包”、“档案袋”式的综合评定,是一个开放式、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四、结语

建构主义因其对学习本质的揭示和对学习主体的确认,必将成为学习理论中的“显学”。构建主义教学观倡导学生为中心,凸现问题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及综合评价,必将把外语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L.S Vygotsky. Mind in Society[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2]Corder,S.P.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M]. Penguin books,1978.

[3]崔林.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4]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1,(3).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学,1998,(5).

[6]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上一篇: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自主加合作的外语教学... 下一篇:外语的“词汇组块”习得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