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的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2-10-16 08:18:58

术后镇痛的现状与发展

摘要:在最近几十年麻醉技术在围术期众多领域中取得了进展,提高了对中度至重度术后疼痛的控制。我们对使用阿片类药物在IV PCA术后疼痛管理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介绍新的PCA方式。讨论IV PCA的优缺点和常用药物的比较。趋向未来的PCA需要易于使用,患者自控,不容易出错和副作用较少。

关键词:术后镇痛;阿片类药物;静脉

我们对静脉术后镇痛有了以下了解,患者自控镇痛(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是术后最常用的镇痛模式。

IV PCA(静脉术后镇痛)有几个优势:①患者可以控制自己镇痛药物剂量。②相对于很多局部麻醉技术,实施IV PCA是不依赖于麻醉医师麻醉技 术[1]。但是,使用IV PCA的并发症包括剂量和预输入指令错误,编程和系统错误,静脉注射对患者活动限制,由于输注静脉的不同导致镇痛效果的差异,感染和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

1使用静脉PCA用于术后镇痛

1.1静脉PCA的优点 阿片类药物是术后中度至重度疼痛强大的镇痛药。静脉最常用的阿片类药物是吗啡、氢吗啡和芬太尼[2]。总结了典型的IV PCA有效管理和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的设置。哌替啶不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因为其毒性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积累静脉,特别是在肾功能不全患者,因此,为安全用药实践(ISMP)[3]研究所和美国疼痛协会(APS)[4]建议度冷丁不用于疼痛控制,见表1。

虽然初治患者中不经常使用阿片类药物,阿片类镇痛药恒定的基础代谢率可能除了给药上的需求,往往方法上也是存在问题的。负荷输注增加了镇痛但也增加了呼吸抑制的风险。在2004年分析与IV PCA单独(0.19%~0.29%)使用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低于静脉PCA与负荷输注(1.09%~3.8%)[5]。负荷输注呼吸抑制的发病率增加可能会导致患者的反馈IV PCA疼痛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由于这些安全问题,在APS警告反对使用负荷输注(阿片类药物耐受的患者除外)[6]。

1.2静脉PCA的缺点

1.2.1 IV PCA的错误 IV PCA用药错误已屡有报道。术后镇痛泵作为提供IV PCA的一个单独设备,必须编程提供具体的阿片类药物输注程序。各种设备的存在,而且不同的设备制造商使用不同的编程步骤,从而存在潜在的编程错误。ISMP报告编程错误是最常见与IV PCA的实践有关的问题。编程错误可能导致过度镇静,呼吸抑制,死亡,或疼痛控制不足。

1.2.2 IV给药途径 IV 通路使患者容易受到感染,7%~9%的静脉炎的发病率和0.2%~0.4%的菌血症的发病率由外周静脉导管造成。此外,通过IV通路PCA泵束缚和输液杆限制了患者的移动和下地活动的范围,这可能会干扰恢复功能或导致术后并发症。

1.2.3 PCA使用阿片类药物的特点 IV PCA使用阿片类药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不良反应、呼吸和循环的影响、年龄的影响、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或活性代谢产物的积累。这些不良事件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和过度镇静等。2005年的一项荟萃分析总结这些不良事件的平均发生率:轻度镇静,56.5%;恶心,32.0%;呕吐,20.7%;瘙痒,13.8%;尿潴留,13.4%;和过度镇静,5.3%[7]。总结了最常用的阿片类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静脉PCA的回顾性分析记录,吗啡,氢吗啡酮,芬太尼在3个同等级别的医院髋关节或膝关节手术的254患者[8],见表2。

吗啡几十年来一直是最常用的管理术后疼痛的阿片类药物。从临床前研究的各种阿片类药物,见表3。的活性代谢物的问题和吗啡的不良事件的治疗指数,在使用较新的阿片类镇痛药用于术后PCA还有可改进的余地[9]。最常用的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的优点和缺点如下。

1.2.4吗啡 吗啡是IV PCA最常用的阿片类药物,其活性代谢产物吗啡-3- 葡糖苷酸(M3G)和吗啡-6-葡糖苷酸(M6G)的积累,可能使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延长。吗啡是主要由肾脏代谢,因此,M3G可以更迅速地积累在肾功能受损和老年患者,可能导致副作用。M6G比吗啡更有效,但积聚比M3G的更慢,不得在短期反复使用。IV PCA吗啡的不良事件,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镇静,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见表2。IV PCA在临床前模型表明吗啡低治疗指数,因此吗啡不再是对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的理想选择。

1.2.5氢吗啡酮 氢吗啡酮主要由肝脏代谢,效果约5倍以上吗啡。氢吗啡酮的临床疗效与剂量相关的,其不良事件的发生是类似吗啡。6个主要的阿片类药物(丁丙诺啡,芬太尼,氢吗啡酮,度冷丁,吗啡,舒芬太尼)的使用相关的不良事件的一个系统性回顾后发现,度冷丁(67.9%)是阿片类药物中最易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而氢吗啡酮(42.7%)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主要是镇静)。此外,氢吗啡酮的代谢物3-葡糖苷酸在大剂量可能会导致镇静。

1.2.6芬太尼 芬太尼没有活性代谢产物,在临床前模型比吗啡显示更广泛的治疗指数(约300 LD50/ED50半数致死量/有效剂量,见表3)。芬太尼镇痛是吗啡的80~100倍,并且呼吸抑制发生率少于吗啡。不过,芬太尼可能会出现更多的IV PCA编程错误,因为它是微克的剂量。此外,芬太尼是非常亲脂性,因此,其药代动力学特点是快速、高效,其次是一个短的半衰期α-再分配,起效快,但作用时间短。因此,患者可能需要经常重复使用或使用了更高的负荷剂量,导致呼吸抑制的风险增加了,所以不建议这样使用。

1.2.7舒芬太尼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和芬太尼一样没有活性代谢产物。镇痛5~10倍以上芬太尼,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在临床前模型中治疗指数最高(约25000),这种治疗指数高,可能与临床相关的,因为舒芬太尼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相比与吗啡,阿芬太尼,芬太尼低。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在30名曾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舒芬太尼血氧饱和度下降值(3.4%)相比与吗啡(23.3%)和阿芬太尼(18.9%)少[10]。此外,舒芬太尼与芬太尼不同,不会显示在血药浓度的延迟过程与消除相矛盾。一项随机,双盲在41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9例单静推剂量芬太尼的患者具有增加血浆中的二级血药浓度高峰,从注射后4~15 h出现二级血药浓度高峰增加从29%~79%[11]。相比之下,只有1例患者,静推舒芬太尼后二级高峰在注射后7 h增加了43%。这些二次的血药浓度峰值解释了大家所知的芬太尼延迟呼吸抑制。因此,基于其高治疗指数和可靠的药动学特征,舒芬太尼可能是一个最佳的术后PCA的阿片类药物。

2系统性阿片PCA的治疗进展

正在开发的新模式系统性PCA与IV PCA相比创伤小,简化给药方案。这些措施包括:舌下含服,雾化吸入,滴鼻,和口服PCA的系统。这些系统不需要预编程,从而消除了编程和用药失误的可能性,并减少所需的准备时间。所有这些措施均可减少IV通道并发症的风险,并让患者的移动性与IV PCA相比更大缓解。

2.1舌下含服PCA 舒芬太尼NanoTab PCA系统(AcelRx制药,红木城,加利福尼亚,美国)是专为舒芬太尼舌下给药。该系统涉是3 mm直径口腔反式粘膜剂型,以尽量减少唾液的反应,置于舌下含服预编程,锁定功能和无线电频率识别(RFID)的手持设备,用户识别。虽然IV舒芬太尼血浆半衰期短,但在第二阶段评估时,口腔反式舒芬太尼粘膜吸收,在健康志愿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舌下舒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是非常适合作为术后镇痛。舌下NanoTab允许舒芬太尼,以保持一个较长的血浆半衰期和与静脉注射相比更安全的Cmax。

2.2吸入PCA 吸入吗啡系统(AERx疼痛管理系统; Aradigm公司,海沃德,加利福尼亚,美国),有许多的安全功能,典型的PCA(即,锁定期,多个患者的剂量)比较的疗效和IVPCA吗啡安全性标准在第二阶段的研究[12]。吸入芬太尼(AeroLEF;YM生物科技公司,密西沙加,ON,加拿大)使用呼吸激活雾化器,也表明了在骨科手术后的术后疼痛患者在第二阶段研究的疗效。

2.3口腔PCA 口腔PCA的设备(Avancen美国芒特普莱森特,SC)是锁定到一个IV杆内的患者到RFID腕带。RFID腕带编程到器件中,放在患者的手腕上。在锁定时间结束,一个绿色的就绪灯指示下一个剂量的可用性。患者术后疼痛记录设备的疼痛量表(0~10)的水平,并刷卡在设备前面的腕带,纸匣能够打开至打开位置,和患者可以取出一个药片。此外,>80%的护士报告易于编程,易于获取数据配药服药,节省时间简单行事。虽然这项口头PCA设备是一个很好的替代护士交付的口服片剂,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术后疼痛的效用将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口无"患者。

3概要

IV PCA仍然是术后疼痛管理的主体,但这种方法和常用的阿片类药物存在自身的缺点。因此未来的PCA需要易于使用,患者自控,不容易出错和副作用较少。这些新方法可能会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IV PCA的错误降低了患者的安全,增加了成本,应当进一步发展这些替代PCA方法,以尽量减少这样的错误,使术后疼痛管理更有效,更安全。

参考文献:

[1]Viscusi ER. Patient-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for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a review of current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Reg Anesth Pain Med 2008;33:146-58.

[2]Momeni M, Crucitti M, De KM.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Drugs 2006;66:2321-37.

[3]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 Medication safety alert. High alert medication feature: reducing patient harm from opiates.Accessed May 20, 2010.

[4]American Pain Society. Principles of analgesic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in and cancer pain. 6th edition. Glenview (IL): American Pain Society; 2008.

[5]Hagle ME, Lehr VT, Brubakken K, et al. Respiratory depression inpatients with intravenous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Orthop Nurs 2004;23:18-27.

[6]American Pain Society. Principles of analgesic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in and cancer pain. 5th edition. Glenview (IL): American Pain Society; 2003. p.1-73.

[7]Dolin SJ, Cashman JN. Tolerability of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nausea, vomiting, sedation, pruritis, and urinary retention. Evidence from published data. Br J Anaesth 2005;95:584-91.

[8]Hutchison RW, Chon EH, Tucker WF Jr, et al. A comparison of a fentanyl,morphine, and hydromorphone 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delivery for acute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 multicenter study of opioid-induced adverse reactions. Hosp Pharm 2006;41:659-63.

[9]Mather LE. Opioids: a pharmacologist's delight! Clin Exp Pharmacol Physiol 1995;22:833-6.

[10]Ved SA, Dubois M, Carron H, et al. Sufentanil and alfentanil pattern of consumption during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a comparison with morphine. Clin J Pain 1989;5(Suppl 1):S63-70.

[11]Savoia G, Loreto M, Gravino E. Sufentanil: an overview of its use for acute pain management. Minerva Anestesiol 2001;67:206-16.

[12]Thipphawong JB, Babul N, Morishige RJ, et al. Analgesic efficacy of inhaledin patients after bunionectomy surgery.Anesthesiology 2003;99:693-700.编辑/肖慧

上一篇: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分... 下一篇:首艘国产航母走稳路线 用最先进武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