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弊端分析

时间:2022-10-16 05:27:17

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弊端分析

【摘 要】对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弊端进行分析,可以探究在历史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通过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处理好情感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使得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品质完善的综合素质人才。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则是指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创设融洽的学习环境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策略。

一、历史教学在实施情感教育时呈现出的弊端

(一)历史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首先,历史教师对教材缺乏系统性认识和全局观概念。现行的历史教材的编排方式具有明显的模块化特点,大多是按照政治史、经济史、文化思想史内容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教材内部的教学内容也呈现出显著的模块化特点,比如说第一单元讲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二单元讲解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制度,第三单元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第四单元讲解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等等。很多老师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各单元、各教材之间的联系,而是割裂地讲解每一单元的知识,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都是割裂的、破碎的。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历史一方面具有横向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具有纵向的联系,唯有如此,其在教学过程中才会保持清晰的思路,给学生带来清晰的历史脉络。

其次,部分教师的阅读积累不厚。很多历史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仅限于表面层面,他们并不是教授教材,对知识的挖掘与拓展不够。只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足的。教师需要深度思考教材的内涵、外延,也需要在课堂之外准备很多的课外材料。比如说如果教师在近代史课前安排学生在课前阅读《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文章,那么学生的听课效果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因为只有知识储备足够了,情感教育渗透才有了基础。

(二)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存在着狭隘的理解

笔者在对历史教学的实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教师要么缺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么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与知识的教导完全割裂开来,要么在教学过程中牵强附会地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比如说一些教师认为历史知识的学习重点在于理解和记忆,其最终目标也是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这其中不涉及情感方面的教导,过分地对其进行讲解只是在浪费时间;一部分教师则认为历史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应该划分为三个层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其在教学开展中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进行情感的渲染和激发,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实现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看似合理,但是却导致了学生难以将教材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融合在一起,情感教育依然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还有一部分教师则过分强调情感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比重和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并没有涵盖到每一个知识点之中,如果教师将任何历史史实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挂钩,那么历史课的教学就会陷入到形式主义的怪圈之中,导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丧失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二、加强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转变教学理念

很多教师依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习惯的影响,将课堂看做是自己的阵地和主场,认为只有自己做到面面俱到、讲解得事无巨细,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到历史知识点,这种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索精神,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显然没有考虑到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情感教育建立在培养全面、综合人才的出发点上,需要将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历史教师在开展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特点、求知需求、动机和尊严等多重因素,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位上,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势在必行,这样历史教学才能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内在发展上,也才能将教学环节的关键定位在学生探究为主上。

理想的历史课堂应该是鲜活的,应该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人物所思所想、历史事件真实情况,使得学生能够参与到历史之中来,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和情感的激励,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想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调整:首先,把握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历史教育中注重情感引导,将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为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这成为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把握课程表标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否则很容易出现重点模糊、喧宾夺主的情况;其次,注重课堂调控,教师需要把握好教学的进度,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准备,将课堂秩序维持在理想状态下,并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要丰富专业知识。历史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知识才具有高屋建瓴、纵览全局的视野和眼光,因为历史学科本身蕴含着高度的人文性和社会性。新课程改革之后,历史知识以模块和专题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动态地了解史学研究近况,将之和历史教学有效衔接起来,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形成系统的、扎实的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其次,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历史教师首先自己要在教学中深富情怀,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情感。笔者在这里所说的情,主要是指教师自身高尚的品格。人格魅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学生如果能够在历史教师身上感受到强大的人格魅力,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教师的渲染和影响,师生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也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关系中必然会突破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产生一定的人际情感关系,实现情感方面的渗透和升华,教师应该意识到自身担负的职责和任务,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深厚的情感,因为教师的特殊职责使其身上凝结着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殷切期盼和深厚情意。

参考文献:

[1]乔芳.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如何实施情感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

[2]包云鹏.历史课程“情感教育”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J].历史教学,2007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加强信息化教学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