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撑起作文蓝天

时间:2022-10-16 03:31:25

为学生撑起作文蓝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年来,我校大规模推进“随笔化写作”教学实验,让我们看到了作文的生机和灵性。随笔化写作是一种以随笔为主要写作方式,以读、评、改、展为促进手段,先写后导,先写后读,读写互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实现真切、自信、个性、畅快的表达。“随笔化写作”全国教学总课题组专家成浩教授多次莅临学校指导,让教师感受到“随笔化写作”教学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掷下了一枚巨石,打破了湖面原有的平静。教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学生喜欢上作文课。下面谈谈我运用“随笔化写作”教学的收获。

一、游戏体验,激起写作之欲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随笔化写作”就成功做到了这一点。随笔化写作课上开展各种各样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每次作文课之前我都结合本单元设计好活动的内容。如我第一次上随笔化写作课《同舟共济》,要求是:用一张报纸作为船,船越小越好。全班同学分为7组,每组8个同学。通过合作,每一组的同学都要想办法站到这艘“船”上,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有一人“掉”下去,游戏就算失败。游戏结束,我做现场采访,首先采访失败小组成员,谈谈你的感受,有的说:“我们没有合作,各就各位,结果上不了船。”有的说:“我们男女授受不亲,没有互相搀扶,所以失败。”还有的说:“我们没有听从组长指挥,想怎么站就怎么站,导致失败。”……他们总结了许多失败的原因。我又采访了成功小组成员,听听他们成功秘诀。有生说:“我们以组长为中心,围在他周围,一个扶着一个,互相鼓励,我们坚持到最后。”有生说:“我们组长安排,大个子站在中间,小个子围在旁边,这样我们就站得稳。”还有的说:“我们组员团结一致,一切行动听指挥,所以我们成功了。”通过采访形式,让学生打开话匣子,回味游戏过程,怎么做就怎么说。当学生情趣高涨时,及时安排写作。这就是“水到渠成”之功。

二、融入生活,拓宽写作天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写作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营造写作的情境和捕捉写作的机会是同等重要的,因为这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并且能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体验到写作带来的快乐。例如:新学年一开始,学校都组织一年级新生举行开笔礼仪式和开学典礼,我就让学生以“开笔礼”为话题作文;还让学生回味假期生活精彩片段,写“晒晒我的假期生活”的作文;学校举行冬季运动会,我就让学生写运动会上所见、所闻、所感;我们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最有特点,我就以“大课间,我最快乐”为题,让学生进行小练笔等等,以生活为题材,这样的作文充满生活气息,效果非常好。学生感觉作文离自己并不遥远。甚至有的学生感觉,作文真实的表达是一种幸福!

三、读悟评改,提高写作水平

俗话说:“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琢出华章。”当学生的随笔习作写完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呢?第一步,让学生读读自己的习作。只有读出声来,才知道自己习作里存在的问题,包括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第二步,先读经典文章,悟写法。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做批注,你认为哪里写得好,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好文章,有的从修辞手法,有的从细节描写,有的从篇章结构,有的从好词好句,有的从引用上去欣赏等等。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互相品评借鉴。再读读同伴好的习作,用同样的方法去读悟。最后小结修改方法。第三步,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第四步,展示习作,可以是小组内展示,也可以在全班展示。主要展示自己修改前后对比,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这样一篇习作修改完后,老师再批改,好生略批,中等生详批,后进生密批。最后让学生把修改好的习作誊写到随笔化采集本。通过读悟评改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凸显个性,真情步步再现

随笔化写作敞开了学生的心扉。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写出自己富有个性的习作。学生的文笔未必多么优美,思想境界也未必那么高尚,但的确是真情实感、真实的想法。如学生对随笔化写作课的期待是这样写的:“盼望已久的随笔化写作课今天终于得上了。”“老师,今天上随笔化写作课吗?”“老师,今天可以做游戏吗?”“一年一度的运动会终于来到了。”“都怪罗景华同学没接好棒,影响了整个团队,与第一名无缘”“这次嗑瓜子比赛,我没获奖,但是我不灰心,我相信下次我一定做得好”等等。这样的情感流露在学生的作文中常见。通过贴近生活的习作,才充满零灵性。

总之,自开展“随笔化写作”教学实验以来,学生思想禁锢解除了,他们感到作文不再那么神秘,他们期盼上“随笔化写作”课。“随笔化写作”教学将为学生撑起一片作文蓝天。

上一篇:走进新课程 发展新思维 建立新评价 下一篇:浅谈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