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护理

时间:2022-10-16 02:46:57

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护理

【摘 要】脑卒中在我国是 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近几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的病死率下降,生存率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脑卒中的致残绝对 增加 防止和减少脑卒中的致残是急待解决问题。而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是防止、减少致残的有效手段,在治疗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此就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有关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77-02

1 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早期康复介入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3~6],使病人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重返社会。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能力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1],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2]。早期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因此,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康复时间

我国学者多认为:在脑卒中发病早期,应以床上活动为主。有的在发病24 h内介入[3],如重症脑出血病人,在监测、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的同时介入康复护理(保持良肢位)。也有的提倡脑梗死后3 d、脑出血后3~5 d介入。多数意见是在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再行康复介入[4-7]。卒中急性期病人病情变化快,对护理技术要求高,既要求对生命体征的护理,也要求较多预防性和对症性康复护理。一般的治疗开始时间为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

3 功能康复

脑卒中后的功能训练内容包括两部分,即患侧的恢复和健侧的代偿,重点在患侧的恢复。

3.1 在床上正确的姿势摆放 急性期卧床阶段正确姿势摆放,有利于预防褥疮,预防关节变形和挛缩,同时预防异常痉挛模式。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患者卧床时要求保持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患侧下肢处于屈曲位,防止髋内、外旋,足底垫起,使足背与小腿呈90°角,防止足下垂,可用软枕帮助置放[8]。

3.2 在床上翻身 脑卒中病人患侧肢体无自主活动,翻身很困难,如果在床上固定一种姿势,容易出现压疮,也不利排痰,久之可能造成肺部感染,所以应每2h翻身1次,以防止并发症,鼓励患者取患侧卧位,可加强患侧的感觉刺激,同时有利于健侧肢体的活动。翻身时 患者双手交叉握住伸直,由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健侧腿伸到患腿膝关节下方。以躯干为轴向患侧或健侧转向,护士站在患侧协助。每2h翻身变动卧位1次,患侧卧位每次不要超过1h[9]。

3.3 关节的被动活动 病人肢体瘫痪,关节不活动,将导致静脉淋巴回流不畅,如果制动超过3周,关节内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加上关节囊韧带肌肉等固定不动,就会挛缩,即引起关节强直和变形。因此,应早期进行关节的被动和 活动,以保持关节的活动和防止关节挛缩。先健侧后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既要注意各方向活动到位,又要注意动作幅度,切忌粗暴,尤其注意改善肩、肘、膝、踝关节的活动[10]。

3.4 定时按摩 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用红花酒精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进行轻柔的按摩,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天2次,每次20min[11]。

4 家庭康复护理 脑卒中偏瘫病程长、恢复慢、经济负担重,所以很少能够达到完全康复后才出院,患者出院后如不能继续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往往前功尽弃,出现各种功能减退。因此在住院期间,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懂得继续进行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康复锻炼的方法,并制定出院后家庭随访康复指导计划。出院后康复训练主要为平衡、协调和速度训练,并可借助步行器或拐杖到室外活动,同时还要进行各种日常生活的精细动作训练[12],争取做到生活自理。开展家庭护理,既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减少家庭经济负担,又有利于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康复的实质是“学习、锻炼、再学习、再锻炼”重组和再建脑功能,旨在建立患者主动运动为主,是一个改变“质”的训练,因此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要求病人理解并积极投入康复才能取得成效;另外脑卒中的特点是“障碍与疾病共存”,故康复应与治疗并存,应对伴有的常见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进行全面的监护和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超早期施予良肢位的摆放可以防止患肢的挛缩和关节畸形;缩短患侧卧位时间,可避免影响静脉和淋巴回流而加重病情;按摩、被动运动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刺激肢体感受器调节新陈代谢及神经营养功能,从而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护理应尽早介入,并取得患者、家属的紧密配合。

参考文献

[1] 姜从玉,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7):443-445.

[2] 徐善芬,崔智娟,吴远美.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监护及其意义[J].护理杂志,2002,17(5):22.

[3] 卢青英,王秀玲,张圆凤,等.35例重症脑出血进行分期康复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康复,2000,15(2):115.

[4] 刁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77.

[5] 冯秀艳,马艳辉,崔静宜,等.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三段式康复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192

[6] 周宝玉,孙启良,桂德超,等.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的预后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5): 269.

[7] 庞图娟.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14.20(2):18-19.

[8] 郑燕红.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4-616.

[9] 钟燕萍.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护理[J],工企医刊,2001,14(4):80-81.

[10] 张玉爱,孟素萍.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

[11] 黄东锋,丁明辉,陈少贞,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5):273.

[12 杨平梅,刘俊明,邸文隶,等.家庭康复指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7):533-534.

上一篇:重症胸外伤患者ICU的呼吸道护理对策 下一篇: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的观察护理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