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务犯罪预防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2-10-16 02:38:40

我国职务犯罪预防的对策建议

摘 要:在新形势下,我国职务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和党的威信。预防职务犯罪应从多个方面入手,既要发挥法律的事前震慑作用和事后教育作用,又要构建有效和严格的制度,从外部的法律监督和内部的制度制约两方面预防职务犯罪。

关键字:职务犯罪;预防 ;对策建议

一、职务犯罪概述

所谓职务犯罪,是指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从而触犯刑法并应当受到刑法制裁的行为。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犯罪类型,职务犯罪的界定十分重要,这是区分此罪和彼罪的关键。职务犯罪的关键构成要件是利用职务之便,除一般犯罪构成要件必须具备之外,行为人必须利用职务之便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才能定性为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是对所有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统称,从我国刑法分论来讲,它包括以下罪种或行为: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民民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等。其主体构成要件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以上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即为职务犯罪。

二、职务犯罪的预防

1.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刑法的有关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发挥法律的事前震慑作用和事后教育作用

预防职务犯罪最有效地不二法门当然是求诸于法律。要加强有关刑事法律的立法、解释工作,在立法观念和立法技术上都要勇于学习法治化先进国家的经验,以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刑法对职务犯罪的规定还有不足之处,某些立法观念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比如对单位犯罪这个罪种的设置就与明晰责任的刑法原则不符,不能不说是立法观念落后所致。

2.提高职务犯罪成本,减少权力寻租获利空间

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要在加大惩处力度的同时,提高违纪违法行为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寻租获利的空间,使那些想腐败者不敢为一些小利而自毁前程或放弃更大的利益。

(1)提高职务犯罪的可能性成本

要通过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强化工作程序上对权力的控制和外部监督,尽量压缩产生职务犯罪的空间,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审批制度改革后,对过分集中、容易滋生腐败的权力,尤其是直接掌管人、财、物等实权岗位的权力,要适当加以分解。通过将可以相互制约的权力进行适度的分解与平衡,使单个部门和个人不能对某种权力形成垄断,从而减少、权钱交易的机会。一段时间,对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岗位轮换和交流。

(2)要提高职务犯罪的预期成本

在这方面,经济惩罚和社会道德惩处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在惩处腐败分子时,应同时运用罚款、没收财产等经济手段对个人或单位法人的不法行为进行处罚,要通过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责其赔偿,重点防止当前“亏了我一个,幸福一家人”现象的发生。同时,要贴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弘扬正气,鞭挞腐恶,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加大社会公众对职务犯罪行为的谴责力度,形成人人喊打的局面。采取经济处罚与社会公众道德惩处的做法,可以进一步加大职务犯罪行为的预期成本,有效逼制公职人员利用权力谋利。

3.加快改革进程,不断铲除滋生职务犯罪的土壤

(1)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进程

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尽快实现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外在效应(负的)消除者、收入和财产分配的调节者、市场秩序维护者的合理定位。通过合理限制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明确政府干预市场的范围、内容和力度,还资源配置于市场,缩小公共权力被滥用的空间;通过精简机构,实现政事分开,重新核编定员,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各种收费行为,杜绝靠罚没收入和预算外资金开支的现象;通过理顺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从政行为规范,建立完备的依法行政保障体系,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既能解决质量、效益和效率问题,又符合廉政建设的需要。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职务犯罪的滋生蔓延,固然与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关,但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空挡、漏洞,为公职人员犯罪提供了可能条件。因此,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以国企改革为中心环节,通过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产权关系,使企业成为权、责、利分明的相互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产权关系的理顺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权力与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现象,减少国家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防止国家公职人员凭借职权捞取个人好处,获取私利。同时,要进一步明确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分工,强化企业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有效防止企业负责人失职渎职问题;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利益捆绑机制,全面实行国企领导人员年薪制、股份期权制,降低企业经营者利用手中权力牟利的欲望和实现机会。

(3)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近年来,不少党政机关实行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开其办事程序,为预防政务工作中的暗箱操作等不廉洁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工作的透明度不高、主观随意性大等问题,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批评权和建议权未能得到切实保障。因此,必须对该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

一是政务公开的范围。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政务除涉及国家机密的内容外都应公开,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政务公开的形式。可根据其涉及面的大小、重要程度,兼顾效率来选择政务公开的形式。这是政务公开所必须具备的形式要件。其形式可采取当场公布结果、设立公告栏、登报公告等。

三是政务公开的内容。即实施政务公开的机关、单位应当对办理某一具体政务的依据、条件、程序、时限及结果等内容,具体、明确地向群众公开。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厅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M],法律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2]沈宗灵主编,《法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上一篇:将多媒体技术走进语文课堂 下一篇:论合同诈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