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10-16 01:42:42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 要: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很多心理问题,同时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重视不够,没有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没有有效的教育手段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新模式,该模式具备一定的新颖性和时效性,为广大高职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深受学生的欢迎。

关键词: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班会模式 应用实例

1.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职业教育受到广泛的关注,得到蓬勃的发展,并确定培养市场所需的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关键在于学生素质的高低。学生的素质高低,不仅要看高职生专业技能强弱、智商高低,还要看其情商好坏、心理素质优劣等,其中心理素质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据调查:高职生一般都在16到20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波动较大,在学习、生活、恋爱、人际交往、择业等方面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所以需要辅导员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克服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挫折。因此,辅导员应该不断丰富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该部分学生的年龄集中在16到20岁,从心理学的角度划分正值是青年初期。在这个时期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他们的思想波动较大,行为摇摆不定,经常会有一些令教师头痛的行为[1]。随着教育方式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其发展方向转变为就业为主,他们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和挑战。致力于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意识,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去克服学习和生活工作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进行心理学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2.高职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兰州大学卫根泉等人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结果主要体现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本科生之间存在差异;来自农村的高职大学生要与城镇高职大学生之间存在差异;高职毕业生心理健康与高职新生之间存在差异等。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2]:

2.1.1社会对高职生的认同度低。部分高职生进入学校以后,并没有考上大学后的自豪与兴奋。相反,表现出的是失落和无奈,其自卑感增强,产生很大压力。这种情况很可能引起心理性学习疲劳和学习兴趣降低,容易产生厌学和考试焦虑症等心理问题。

2.1.2地域差异造成不同生源地的心理问题。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相应的培训机构建立较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不仅对心理健康工作的基本理念理解非常浅,更对心理咨询与指导的手段和技术把握不准,影响其工作成效。由于性格、地域、生活习惯和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某些学生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不知如何为人处事。长此以往,这些学生感到很孤独、很无助,心理压力增大,不能正确对待挫折,易产生焦虑不安和恐惧等不良心理倾向。

2.1.3就业压力大。1998年以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剧增,高职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严重。面对职场的日益激烈竞争,就业机制的不完善和社会上某些不公平的因素,很多高职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前途感到非常担忧,于是产生紧张、焦虑、怯懦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了恐惧和逃避社会的心理。

2.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2.1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目前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往往都停留口头上。实际上,存在着工作乏力、措施不力等问题。所以,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是屡见不鲜,甚至可能发生恶性突发事件。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了预防,把不好的事情扼杀的萌芽状态。

2.2.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强有力的心理教师队伍。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概念、特性认识不清,忽视预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性不强,高职院校大多数从事心理教育的老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心理学培训,其辅导和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效性较低。所以加强对心理教师的心理学辅导培训迫在眉睫,努力使其在知识水平、业务素质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2.2.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有效的教育手段。高职院校开设的心理辅导课程脱离了实际的对象,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根本没有与实际结合,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所以高职院校应该考虑到班级的每个学生,在学生中寻找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教育方案,并通过班级学生的共同努力,使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而这一教育方法的实施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来进行。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要是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辅导员为主导,在班级团体内部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表演等形式,从而解决高职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这种模式具备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丰富了高职生的主题班会形式和内容,而且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3]。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并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具有相对随意性,时间不定性,地点不定,没有学分,没有考核,旨在寓教于乐。比一般的课程要有趣得多,一般的学生都会喜欢这样的活动。通过该主题班会学生参与到其中,共同倾听,倾听其他同学的心声,敞开各自的心扉,让他们在心灵深处得到沟通交流,使他们尽情地释放自己。整个主题班会的实施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首先需要确定主题,而主题的确定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根据的。该主题是通过辅导员和班级团体的长期工作来确定的。这部分的工作为前期准备工作,如图1所示,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平时观察、学生座谈等方式来了解在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2)方案制订阶段。制订方案是主题班会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个需要在辅导员的带领之下发动班级的集体智慧,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该方案分为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如图1所示,环节一是引出主题,环节二是游戏环节使全体同学的心情彻底放松,环节三为心灵的沟通,通过该环节向每位同学传达一种正确的思想等。

(3)具体实施阶段。在实施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环境,可以在教室,可以在草地,可以在其他与主题相映衬的地方。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的活动去表达主题思想,如:小品、相声、舞蹈、唱歌、游戏等,这些活动形式都需要班级全体同学参与,使他们共同体会主题的意义,实现与他们的心灵沟通,在其心灵深处改变其原有的不合理或不正确的想法。

4.应用实例

刚入学的新生进入一个并非他们梦想的学府,心里充满失落,失去信心,以前美好的憧憬与现实形成落差,这在整个班级中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如果一开始不解决整个问题,将会对其整个大学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针对这个背景确立心理教育主题班会的主题是“打开心扉,放飞梦想”,主要是唤起学生的信心,坚持自己的梦想。整个主题班会由班级所有成员参与,分为六个环节,耗时约六十分钟。该主题班会的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通过一个名为自信的力量游戏引入主题,随后通过情景剧《谁是自信者》敞开各位同学的心扉,再通过诗朗诵《相信未来》和手语《爱与希望》实现与他们心灵上的沟通,接着由全体参与集体宣誓:我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让他们放飞梦想,最后通过全体合唱使主题得以升华。在这个活动中许多学生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5.结语

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团体辅导形式深入到学生团体中,形式和过程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因此,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具备一定的针对性、新颖性和实效性,不仅丰富了高职生主题班会内容和形式,而且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3]。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主题班会提供参考和借鉴,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应以解决效果评价、活动的延续性及衔接性为主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艾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模式创新的实证研究,广西教育,2012.02:71-72.

[2]鲁挥,何宪平,邢国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模式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7.22:144-145.

[3]李斌,邹志超.职业心理教育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代教育论坛,2011.01:82-84.

上一篇:浅析预习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