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时间:2022-10-15 10:33:14

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摘 要: 翻译涉及的是两种语言,而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故而翻译也是一种文化移植。本文通过对影响翻译的几种文化因素包括宗教文化、习俗文化、地域文化和审美情趣等的具体分析,探讨了在英汉互译中应注意的文化问题,并提出了在翻译实践中排除文化差异影响的途径。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在把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尽可能将源语文化转化成目的语文化。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英汉互译 差异影响 排除途径

1.影响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因素

1.1宗教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对语言有着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对翻译产生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如:《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八节里,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国学者辜鸿铭对“天命”的翻译是“the laws of God”,把“天命”当作是宗教的真理,把孔子思想作为一种宗教介绍给西方。然而,孔子的言语大多为规劝建议,并不宣传神秘的宗教思想。威尔・杜伦博士在1932年出版的《哲学概论》中认为,对孔子的学说最好称哲学而不称宗教,因为孔子的言论中缺乏宗教的意味。所以从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出发,笔者认为把此处“天命”理解为“the will of Heaven”更为妥当。

1.2习俗文化的影响

习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的由民族习惯形成的文化。汉英两个民族在风俗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尤其是在称谓、寒暄语、颜色词的使用及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约和习俗。

1.2.1称谓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对纲常不很重视,体现在亲属称谓上为关系区分不够清晰,而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严格的宗法观念。例如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夫、姨夫、舅父在英文里都统称为“uncle”,这种情况给翻译带来了困难。英译《红楼梦》中的称谓空缺常使译者感到困惑。

《红楼梦》中有凤姐对贾母的一句话:“这通身的气质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孙女和外孙女在英语中都用“grand-daughter”来表示,David Hawks的译文另换了角度来表达这句话的意思:

“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e!She doesn’t take after our side of the family,Grannie, she is more like a Jia.”

但这仍未译出贾母和黛玉的关系,杨宪益夫妇从黛玉父亲的角度进行翻译,意思表达得较为清楚:

“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She doesn’t take afterher father,son in 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but looks more like a Chia.”

1.2.2见面语差异

汉译英时如不了解中西方见面语的文化差异及其可能造成的文化冲突,仅仅使用直译,就会误解。

见面语一般分为招呼语和寒暄语两类。汉语用的招呼语形式多样,而英语中的招呼语则比较模式化,如“How are you?”“How do you do?”因此在翻译招呼语时就会出现词汇空缺。如汉语中常用“上哪儿去?”打招呼,若直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西方人则认为是在干涉其私事,造成文化冲突。

寒暄语中,中国人常以谈论对方的切身生活为话题,如《祝福》中,“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中国读者对“说我‘胖了’容易理解,但英美人士不明个中缘由,且忌讳肥胖,易产生误解,因此应增添解释性词语,有学者将其译为:“After exchanging a few polite remarks when we met, he observed that I looked ‘fat’,and having made that complimentary remark he launched a violent attack on the revolutionaries.”甚妥。

1.2.3对颜色词使用的差异

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相同的颜色词,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寓意相差甚远。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表示喜庆,而英语中红色代表暴力、激进。因此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是“black tea”,“红糖”则为“brown sugar”。“黄色”在传统文化中是“尊贵,庄严和王权”的象征,在现代汉语中表示“、色情”的意思,此意源自于英语中的“yellow press”,但实际上“yellow press”指的是“低俗的出版物”,并无色情之意;“yellow”在英语中一般寓有怯懦之意。

1.2.4常见事物寓意的差异

由于社会习俗、文化传统、历史地理的差异,两个民族的人民分别赋予了同一事物不同的联想。例如: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但在西方,dragon是一种长鳞、喷火、有翼的大型蜥蜴,是罪恶的象征。英国早期民族史诗“Beowulf”,最后Beowulf杀的是代表邪恶势力的dragon,此处的翻译就应注意,应译为“恶龙”。近年的美国优秀的动漫电影《怪物史莱克》中对此亦有鲜明体现。

1.3审美情趣的差异

审美观念因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宗教、价值观、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不同。汉语文字脱胎于象形文字,中国人也擅长于形象思维,而英语则受其高度形式化的语言制约,习惯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方式势必产生语言的形象美和逻辑美的不同取向。在英汉翻译作品中我们常见到很多的工整的四字格和排比句式。对这种译法有人认为有美化译文或归化原文之嫌;但从翻译理论的异质同构说或动态对等说出发,似乎又颇为有理。审美取向的差异给翻译实践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1.4地域文化的影响

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如“西风”一词,中国人提及此词会有“秋风潇飒”、凄凉的感觉。而英国属于大西洋气候,一旦刮起西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带来的就是温暖,故为英国人深深喜爱。如“Chaucer Canterbury Tales”中第五行诗“When also Zephyrus(西风)with his sweet breath”中的Zephyrus意为西风,但应于注释中加以解释,方能让中国读者明白。同时《西厢记》中“西风紧,塞雁南飞……”直译为“Bitter is the west wind...”亦为不妥,仍需加以补充,笔者试译

为“the wintry west wind”。

2.消除文化差异时英汉翻译影响的方法

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交流,译文中文字符号的改变应体现文化的交融和渗透。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出现许多词汇空缺,特别是能够相互对译的俗语、谚语、俚语就更少。为保持译文“忠实”,翻译时往往需要采用“直译加注”、“释义”、“意译”等手法。

2.1直译加注

翻译实践中,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为了向译文读者介绍原文文化的相关知识,译者要作适当注释。如对《红楼梦》第34回中的“可谓东施效颦”这句话杨宪益先生译为:“She is Tung Shih imitating Xi Shih.(X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ieh.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

2.2意译

在处理某些带文化色彩的词句时亦可用意译法,例如英语中有句习语:“When Greek meets Greek,than comes the tug of war.”若直译为“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则失去了原文的意义,因此不妨改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又如汉语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如直译成“Until 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the crisis in the state of Lu will not be removed .”就不妥,可译为:“There 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the trouble maker is removed.”

2.3释义

在译文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词来表达时,可采用释义的方法以保留词语的内涵意义。释义是直接向译文读者解释原文词句在上下文中的意味的一种手段,以清晰地表达原意,避免误解。

如:端午节那天,人们都要吃粽子。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y lunar month),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 which is 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weed leaves.

译文是端午节和粽子的说明,较好地传递了文化信息。

3.结语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各自不同地特点和其所处地不同的文化环境。在翻译时不仅需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正确、深刻、全面的理解,还需要了解英美人的物质生活习惯、社会风俗习惯、语言方式、思维方式、等。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仔细研究其中的文化差异,将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尽可能地弥合起来,让读者最好地理解源语文字,感受异域文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鄂.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4]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Hawkes,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s.1-3,Penguin Books.

[6]乐金声.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中国翻译,1999,(2).

[7]李天辰.论语英译体会点滴.外语教学,1999,(2).

[8]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翻译通讯,1984,(1).

[9]姚宝荣.旅游资料英译浅谈.中国翻译,1998,(5).

上一篇:浅谈广告翻译 下一篇:浅谈焊接实习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