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初中物理有效学习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10-15 05:55:27

我对初中物理有效学习的几点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问学生:这一题答案是什么?你回答得真好!等等。可是我们真的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时发现,学生对所学内容几乎一无所知。这里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教学没任何意义。可是怎样才是有效学习?

我的看法是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的勇气、问的方法、问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一、有效学习的自设定义

我认为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问题、解决习题。只要从每一次学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学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找出原因,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找方法练。学生此时的进步就可视为有效学习。

有效学习的方法就是创设氛围,给学生问的勇气。在“研究摩擦力”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分析了行驶中的汽车轮所受摩擦力的情况,费了很大周折才勉强得出结论:汽车在行驶时,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后,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但有位同学站起来不解地说:“老师,依照这个结论,汽车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不是相互矛盾吗?”“汽车后轮受到的摩擦力对汽车来说是驱动力,汽车前轮受到的摩擦力对汽车来说为什么是阻力?”也许这个问题有点好笑,但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否则这节课只能是满堂灌,教学效果不会好,学生学习永远不可能有效。

二、设计情境,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人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上台,老师下台”,“学生在台上,老师在幕后”。这样的说法其实还是学生站到前台“表演”教师在后台所设计和“导演”的内容这种非真实状态下的所谓“学生自主活动”。

我觉得情境设计可以这样:“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教师设置情境1:“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提出情境2:“把重10公斤的铁块和重10公斤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接下来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以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

三、引导探索,时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一些重要概念,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时需要设计一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时,首先问一个学生,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问一个学生,凸透镜具有什么特点?此时可以将一个凸透镜放在阳光下,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接着提问凹透镜特点。讲完之后再问,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远景,你该怎么办?

这样先提问讲后再回答的措施,调动了他的信心与积极性,以及对物理的兴趣与爱好。

讲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实验结果却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做好准备。

设问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不图面面俱到;抓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提问要有层次,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

总之,要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包括对教师的质疑,对学习内容的质疑,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应为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设计,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关键时刻给予帮助,营造宽松、安全的学习氛围。

(作者单位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襄河中学)

上一篇: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