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工作探究

时间:2022-10-15 04:24:35

我国高校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工作探究

摘 要: 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是我国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措施。当前引进工作恰逢我国留学人才回流的大好时机,高校应抓住机遇,通过拓宽引进渠道、完善配套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切实解决引进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提高高校对海外留学人才的吸引力,从而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

关键词: 高校 海外留学人才 人才引进

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为我国的人事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新世纪以来,我国派出的各类留学人员已逾百万,居世界首位,几乎涉及当代所有学科。很多留学人员效力于世界知名企业和学术机构,如在美国硅谷的20万名科技人员中,约有6万名为华裔。毋庸置疑,海外留学人才群体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我国要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引进海外留学人才能够促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提升办学实力和科研水平,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1]。近年来我国迎来了留学人员的“回归潮”,为高校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作为我国高端人才聚集的部门,高校在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方面起步较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由于引才渠道少、政策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引进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投身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是新时期我国高校人事工作者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现状

1.恰逢人才回流大好形势。

2007年中国社科院的《人才蓝皮书》指出,1978年到2006年底,我国海外留学人员约有106.7万人,学成后回国工作的约有27.5万人,回国率约为25.77%。与以往相比,近年来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呈迅速增长的态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0.83万人,比上一年增长56.2%,创下历史新高。留学人才庞大的数量和高涨的回国热情为我国高校开辟了广阔的引进空间。

国际形势的发展也为我国高校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8年以来,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萧条,许多企业压缩招聘计划甚至大量裁员,留学生在国外就业步履维艰。与之相比,我国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GDP年增长率维持在8%以上,良好的经济环境对海外留学人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尤其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以其工作稳定风险小、学术氛围好的优势,成为许多海外留学人才瞩目的焦点。

我国对海外留学人才的重视和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也是吸引其回国工作的重要动力。以往高校的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多为独立单位、小规模的引才行为。2008年底,中央决定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由此带动了省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引进海外人才的规定。教育部随即召开高等学校实施“”视频会议,要求各高校做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加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引进项目的实施,将高校的引进海外人才工作推向高潮。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在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高校的迫切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事实上,要做好海外留学人才的引进工作,仅凭优惠政策或者物质奖励是远远不够的。当前高校的人才引进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使海外留学人才无法坚定其回国效力之心。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引才渠道少,信息不畅通。目前我国高校的引进人才工作主要在国内进行,采取网站信息、国内现场招聘等常规做法。这给海外留学人才的求职带来诸多不便,一些原本具有回国愿望的海外留学人才由于没有看到信息或没有时间回国应聘而错失机会,或因回国应聘成本太高而放弃了回国求职。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海外留学人才对高校的引进政策不了解甚至不知道,优惠政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二,管理体制落后,海归担心“水土不服”。据调查显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最大顾虑是“国内管理机制落后,关系网复杂”[3]。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理念相对陈旧,过于强调行政手段,办理事务手续繁琐,加之人情世故,使海外留学人才感觉在国内开展工作困难重重。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科研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学术氛围差、设施不齐全、人员配备不足等。我国高校在管理体制和工作环境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别,使很多海外留学人才担心自己回国后无法适应国内环境,不能发挥才能。

第三,政策不完善,海归存在“后顾之忧”。目前,我国对海外留学人才的社保、子女教育等基本服务政策还不够完善,具体落实困难,导致海外留学人才在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不能妥善解决,限制了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发展。例如,外籍专家不能在中国落户,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等优惠政策;海外留学人才国外工作经历无从考证,工龄连续问题难解决;海外一般人才的住房补贴较少,且多分年支付,面对我国近年来居高不下的房价,买房困难;国内外教育体制的差异使留学人才的子女在学习上不适应,而外籍人士开办的国际学校又学费高昂,也给海外留学人才带来很多烦恼。

二、对高校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建议

1.拓宽引进渠道,加强海外联系。

我国高校在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工作中,应打破“守株待兔”的陈规,采取多种途径加强与海外留学人才的交流沟通。首先,要扩大宣传范围。如在国外知名网站和期刊上信息,使海外留学人才更加了解我国高校的需求和优惠政策。2010年,中国矿业大学在著名期刊Nature上招聘启事后获得了显著成效,短短两个月即引入3名海归博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次,要积极开展国外招聘,组织专家代表到欧美发达国家招揽人才。这样既能节省海外留学人才的求职成本,又能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一举两得。如韩国大多数高校都采用直接到国外做招聘工作的方法,从而使60%左右的韩国留学生都选择了回国工作[4]。最后,要构建专业化的海外留学人才联系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的独特优势,通过校内已有的海外人才、高校海外校友会等多种渠道,建立与海外留学人才之间的联系,畅通信息传递途径,搭建与海外留学人才沟通的桥梁。

2.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工作环境。

环境对人才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高校要想吸引并留住海外留学人才,就必须深化改革,努力为海外人才打造一种“类海外”的人文和科研环境[5]。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国情的高校科研和管理体制。废除一些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使人才办事更加便捷顺畅,免于复杂的人事关系,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教学工作中。给予海外人才相应的科研自、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使他们更好地施展才华,创造更多成果。构建公平、透明的学术竞争环境,消除“潜规则”,为海外人才营造一种公正和谐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要为人才提供必要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和信息资源等,搭建让人才开展学术研究的平台。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硬件上有了明显改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继续增加投入,为海外人才科研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

3.完善配套政策,提供生活保障。

我国要更好地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就必须改进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切实解决海外留学人才回国面临的实际问题。首先,妥善解决海外人才在中国居留和出入境的问题。简化出入境手续,放宽外籍人才签证要求,降低海外人才在中国居住的门槛,使海外人才往来或定居我国更加方便。其次,解决海外留学人才的户籍身份问题,使他们能够享受国民待遇。目前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已经颁布了相关的规定,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如南京市自2009年开始针对海外人才实施“蓝卡”政策,持卡者可在参加保险、缴纳和使用公积金、购房购车、子女就读等方面享有与南京市民同等的权益。再次,要集中建立一些“双语”学校,开展中西合璧的教育,排解海外留学人才的子女上学难题。最后,要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使海外留学人才能够定期对政策的执行进行反馈,表达他们的困难及需要,便于政策的调整和改进。

4.发挥高校优势,把握人才出口。

我国的海外留学人员中很大一部分是从高校输出的毕业生,尤其是一些名牌高校,每年都有大批优秀学生到国外留学。2008年美国统计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当今“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学校前两位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无怪乎著名期刊《科学》将其喻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高校毕业生到发达国家留学不归,势必引起人才流失。我国高校要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把握国内的优秀生源是一个重要方向。高校可以对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进行考察,与其中部分优秀者签订定向委培协议。学生在出国留学期间由高校提供一定的资助,而其完成学业后必须回校工作。在留学期间,学生还可以和定向的高校进行项目合作,这既促进高校与国外的交流,又有利于学生的科研工作保持连续性。

三、结语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争夺战中,许多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促使本国留学人才学成后回国效力。新时期我国经济的腾飞、对人才的重视等因素形成了人才回流的大好形势,我国高校要抓住机遇,大力加强海外留学人才引进工作,解决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人才强校建设。

参考文献:

[1]房坤,胡卫新.高等院校人才引进策略探讨[J].文教资料,2009,(4):140-141.

[2]张翌,李长吉,王敏,王香媚.经济危机背景下高校如何实施海外优秀人才引进战略[J].人才资源管理,2010,

(4):91-92.

[3]刘璐璐,苟军平.高校做好海外高级人才引进工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29-31.

[4]白艳莉.海外人才引进: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路径――国际经验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12):91-93.

[5]王海南.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4):66-69.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基金资助项目“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编号OX080320)。

上一篇:论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对专业研究生的信息素质... 下一篇:浅析高校扩招对农村学生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