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课中的提问方法

时间:2022-10-15 07:58:09

语文阅读课中的提问方法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将直接决定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在课堂上的收获多少。那么如何进行语文阅读课堂的提问呢?

一、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巧妙设疑,将会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如教学《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对于一些灾难,每个人都会下意识地躲避,可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躲;暴雨,他不避。老舍为什么非费这么大力气写这么一个大傻瓜呢?”全班学生一听,大为惊讶: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在阅读《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这篇课文后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明确了本堂课学习的方向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基于文本,整体把握

要能成功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能让学生轻松自然地把握课文内容。如阅读《捕蛇者说》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文章开头从哪几方面写蛇之异?作者突出了其中的哪一方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2)既然蛇如此之毒(危险),按常理,一般人惟恐避之不及,而永州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这么做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永之人争奔走焉”、因为可以“当其租入”。)(3)大凡争着要去做的事对人肯定是有好处的,那是否每一个永州的人都能享受到这种好处呢?请从文中找出依据。(不是人人都有,因为文中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4)蒋氏“专其利”,应觉得很骄傲才对,然而为何说话时又“貌若甚戚者”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因为“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5)面对蒋氏家况,作者是深表同情,并说要“更其役,复其赋”。蒋氏接受了作者的建议了吗?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并适当概括归纳。抛出了一连串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来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仔细读透教材后才能正确解答。学生若根据这些问题紧扣文本一一梳理清楚问题的内在联系,自然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写作特色、语言品位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设计这些实在的操作性强的问题,需要我们教师针对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来设问,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细读课文、精读课文、品读课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及欣赏能力。

三、环环相扣,化难为易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从学生最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逐步深入,加大难度,或者把一个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化难为易,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设计问题,学生也易于接受。如在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课文中,我的叔叔于勒的称呼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的?请按照情节的发展把它们一一理出来。2、随着对于勒称呼的变化,你能感受到菲利普夫妇内心的变化吗?这些内容抓住人物的什么方面进行描写的?试着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概括。3、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在共同点之外又有所不同?4、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的?5、在这出剧里,你觉得最为出彩的人物是谁?试着全面来进行分析。

四、联系旧知,推陈出新

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同化原理”,即让学生用原有知识来同化新知识,通过相关学习获取新概念,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仍以《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为例,从小说的主要要素——人物形象入手,首先提问:小说的人物有哪些?主人公是谁?然后老师再问:回忆一下,以前我们有没有学过有争议的主人公的小说?学生稍思考了一下马上回忆起来了:《七根火柴》中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为什么最后确定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呢?原因是要看谁最能突出表现文章的主题。(学生异口同声)那我们下面再来读读课文,应该能确定谁是《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了吧?细细读透课文后,大家都理解了原来于勒在文中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这样设计问题,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容易理解,两全其美。

总地来说,富于艺术技巧的课堂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寻求更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

上一篇:启迪美的心智 下一篇: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