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尽快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时间:2022-10-15 04:54:53

我国应尽快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以法律形式推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它是指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依法设立的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保险金,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当投保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他经营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力,是代替问题金融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制度。其核心在于为金融体系提供一张安全网,防止存款人因个别金融机构倒闭而对其他金融机构失去信心,由此导致挤兑,引发银行恐慌和金融危机。

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首先,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选择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并且将其视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其次,一些十分重要的经济实体和国际组织已经就建立或如何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出自己的主张:1995年7月,欧盟开始实施《存款保险方案指令》,要求所有成员国向有资格的存款人提供存款保险;2001年9月,国际清算银行,《建立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指引》最终稿,为考虑建立或者修改现有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200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对各国实践的调研和总结,提出了《存款保险制度最优实践原则》,已经成为评估或者设计存款保险制度的参考标准。再次,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涌入我国开展经营活动。在国际上,这些分支机构通常是由所在国提供存款保险,但是我们还缺乏这样的制度,继续对国内银行实行国家担保,有失公平,也不利于国内银行的竞争。

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说在计划经济制度下,所有银行都是国家所有,当其出现支付危机时,国家优先照顾个人有其合理性。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金融机构中外资、民营资本逐步增多,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这种环境下,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时,仍由国家出面,拿纳税人的钱去补偿,无疑会产生巨大的不公平。通过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要求存款类金融机构都缴纳保费,用这些资金来救助出问题的个别金融机构,是比较合理的。

深化银行业改革的需要我国银行业改革已经进入全面深化和推进阶段,不但对问题国有银行进行了财务重组,而且推行了以完善银行公司治理为核心的深层次改革;不但涉及各类商业银行,而且涉及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特别是工、中、建、交四家大型银行海外成功上市以后,更加需要一个完备的市场化环境,更加需要一个完善的金融安全网。在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三十三章第四节中,已经明确提出要“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2007年,按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加快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已被纳入议事日程。

银行对平等竞争环境的要求我国银行业长期呈现出金融资产高度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而大银行由于有国家做后盾通常会被认为是“大而不倒”。1998年以来,相当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出现了支付危机,部分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社关闭或解散,农村基金会全部清理整顿和撤并,这说明中小银行由于各方面原因,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我国金融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被削弱。所以,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让公众达成一种共识,在中小银行或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差异不大,从而提高中小银行的竞争力,这不仅对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有重要作用,还有助于我国金融业整体实力提升。

金融业有效监管的需要我国建立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构成的二元银行体制后,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专司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职能。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旧体制及新旧体制摩擦时期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及经济金融包袱集中背负在金融机构身上,并逐渐暴露出来。为解决这些历史包袱和风险问题,我国的金融监管实施上仅仅是一种救助型监管。作为金融监管者,同时又是最后贷款人的中国人民银行,在处置金融风险时,不仅要实施包括市场退出在内的金融监管措施,而且要帮助解决头寸不足、危机救助,甚至关闭清盘时债务清偿的资金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常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在行使金融监管职能时,对于严重违规经营、风险巨大、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必须依法责令退出市场;另一方面,机构的市场退出又倒逼中央银行拿钱保兑付。要使中国人民银行从这两难选择中摆脱出著《必须建立风险机构处置的承接机制,也就是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障碍

法律制度环境上仍有缺陷首先,金融机构法律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用于金融机构处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公司法》、《破产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金融机构撤销条例》等。然而,《公司法》和《破产法》没有考虑金融机构的特殊性,很难在金融机构破产方面派上用场,《金融机构管理规定》和《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仅仅作了原则性规定,还有待细化。其次,缺少风险评估机构。银监会于2004年2月23日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但该《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的覆盖面只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评估机构能够对银行的资产变化、支付能力、信用状况进行合理评价,通过向社会公布投保银行的信用等级,不但有利于存款人合理选择银行,而且有利于存款保险机构针对不同银行评级制定不同费率,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金融机构因过分追求收益、忽略风险控制而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因此,银行风险评级体系要不断完善,尽快建立风险评估机构。

银行的内控机制和监管主体的监管水平需要不断改进第一,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不合理。股改后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存在缺陷,银行还没有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内控组织体系缺乏真实的所有者主体,内部授权、授信不规范,缺乏权利制约机制,尤其是对银行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没有独立、权威的内部稽核审计机制,未充分发挥内部稽核在内控机制中的再监督作用,保证各项内部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等。第二,金融监管水平有待提高。金融监管立法的滞后,引起各监管部门因职责不清,权利不明,加之银行、证券、保险和外汇监管协调机制上存在的空白和交叉,使各部门在监管过程中不能很好配合,监管效率低;现行金融监管中仍将机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作为监管重点,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监管尚未全面展开。所以,还需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如何建立我国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建设建立稳定的市场退出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商业银行市场退出上,应制定一揽子的退出法律法规,包括接管规定、重组规定、撤销规定和破产规定等。探索建立存款保

险制度,主要内容应包括存款保险的组织形式、法律地位、法定职责及权限,存款保险组织与政府及中央银行的法律关系,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范围,存款保险的初始资本金及后续资金来源,享受存款保险的存款业务种类和品种,存款保险理赔的情形、限额及支付方式等。形成一种有效的救援机制和市场退出保护机制,以提高接管水平,提升接管质量,减轻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对金融宏观政策的影响。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尽快实现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监管部门应根据我国信息披露的薄弱点,重点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披露监管,保证信息披露工作的真实性、合规性。

要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监管的质量第一,健全金融监管法律。针对监管领域中的空白点,抓紧制定诸如关于金融电子化、网络银行发展的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督管理》、《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明确监管目标和监管职责;制定《存款保险法》、《银行并购法》、《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和《银行不正当竞争法》,促进公平竞争,完善退出机制,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社会公众权益;针对混收经营的趋势和现状,制定《金融集团管理条例》,明确金融集团的监管主体,并进行合理的监管分工,防止出现监管空白点;制定对监管当局进行再监管的法律规范,以保证监管的适度性和有效性。第二,监管重点向合规性与风险性监管并重转移。实现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的双管齐下,以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控制。第三,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扩充监管内容和范围,提高监管效能。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金融业经营中的应用,金融监管手段也要向电子化、网络化转变,以便运用现代科技对金融运行实施动态、实时、持续的风险监管,以提高监管效率。在金融监管的内容和范围上,要对金融机构实行从市场准入、市场经营到市场退出的全过程监管,尤其要加强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监管要制定详细可行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制度框架,这一制度框架应包括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判断、损失控制、重组及退出等。要加强对新业务、表外业务和网络银行的监管以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以外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设法化解这些业务和机构已形成或潜在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上一篇:中美经济会因美储蓄率回升而脱钩吗 下一篇: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