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形象丑角化的艺术和收视双重显效

时间:2022-10-15 04:03:10

影视形象丑角化的艺术和收视双重显效

近年的戏剧界、影视界常见关于“经色经典改编”的议论,或成或败的作品不少。22集长篇电视连续剧《双枪李向阳》,其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与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平原游击队》吻合,属于从一种艺术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艺术形式、被西方学者命名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成果,应可列入对“红色经典”的改编范畴。

改编一部已为观众熟知的“经典”,并非易事。“红色经典”通常指的是内容主旋律、在一段较长时期内被认定为宣传工具或思想教育的教材,并通过主流传播渠道一度造成广泛深刻影响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经过了反反复复的传播宣传,在接受群体的脑海中形成了雕塑般难以变更的印象。因此,要对“红色经典”进行成功改编,有着很大难度――且不说故事叙说鲜有悬疑,难以引发连绵不断的观赏渴望;即便是人物也会因为记忆的难以变更,形成观众对新塑形象的先天排斥和抗拒。电影《平原游击队》的故事一波三折,让人印象深刻,而且由郭振清饰演的李向阳,早就成了那时代众多“高大全”形象中独具个性的英雄,几乎家喻户晓。要将这样一部深入人心的电影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要将这样一个几乎定格了的人物形象换一张面孔,实在是个高难度工程。好比那个林则徐,即便由顶级大师来“施工”,依然难脱赵丹的影子,很容易吃力而不讨好。

然而,电视连续剧《双枪李向阳》不但雄踞收视率榜首,且收获了影视艺术评论界的好评。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双枪李向阳》的编创者从艺术创新的角度,有意将剧中人物小丑化,是该剧吸引眼球的成功策略。除李向阳和与之对应的女主人公穆兰外,这部人物众多的长篇连续剧中的所有正反面主要角色,几乎全被作了小丑化的艺术处理。

李向阳的得力助手侯得章,虽身怀绝技、聪明过人、有勇有谋、忠心耿耿,却是一副油腔滑调、一脸痞子相。他出身匪门,讲江湖义气,打了胜仗便会分点“战利品”给自己当年的匪兄匪弟,没想到那些“战利品”却是日寇刚研制成的细菌弹,几乎酿出大祸。他不识缴获的一笼老鼠是鬼子的实验用鼠,居然将这些有毒的白鼠放了,当得知其危害后,又用最原始的土法将它们尽数诱杀。侯得章也无法识别日军女间谍,人家送他一双鞋垫,他就忙着揣在怀里当作定情之物,由此还差点与革命同志伤了和气――当然,一旦他明白过来,那么对敌人还是毫不留情的。在笔者看来,侯得章是这部戏中十分出彩的、带有丑角特征的正面角色。

另几个正面形象同样也被作了小丑化处理。比如大力士赵富贵,他在初次参战时因紧张而提早拉响地雷,险些破坏作战计划;而当他被日军作为试验品时,他却能用浇凉水的方法使自己天天发烧,一次次延宕受害时间。再如年少无知而又好奇的郭小北,手执一把弹弓,百发百中;等到好不容易摸着了枪时却走了火,不料阴差阳错地造成了声东击西的效果。钟情李向阳的女武工队员“大脚”在片头拍着胸脯高喊:“我是李向阳的老婆!”同样免不了是个丑角的模样。

正面形象丑角化,是否会损害和矮化形象的主要品质?从《双枪李向阳》的实际效果看,回答显然是“不会”。“大脚”的坚贞不屈、侯得章的聪明果敢、赵富贵的憨厚勇猛、郭小北的单纯机灵,形成了敌后武工队并肩战斗、共同抗日的一股合力,无往而不胜。这些人物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大无畏英雄主义,不但没有因人物设计上的丑角化处理受到损伤,反而因此显得格外生动、鲜活和真实,令观众感到亲切,产生喜爱并且从中得到启发。这部二十余集的长篇连续剧,吊足了观赏者的胃口,使观众牢牢锁定了频道。

正面角色带有丑角特色,是一种具有真实基础的艺术处理。若处理得当,并不会损害形象的基本色调或正面定位。将正面形象作一定的丑角处理,并不等于通常所言的“丑化”――前者是出于艺术需要,后者是出于观念需要。艺术需要主要在于增加形象的丰富性、真实性,尤其是营造幽默和诙谐感,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进而启发思考;而出于某种硬性施加观念之需要的“丑化”,则是用种种不合情理、不符真实的手段,胡乱涂抹、泼洒污水,有意降低人物的格调品位,以达到刻意贬斥的不良目的。丑角化与丑化是不可混同而语的。

至于将原本就定位于反派角色的人物作进一步丑角处理,就更能取得突出角色的性格特征、显现其恶劣低下品格以及为作品添加笑料、增加观赏性的艺术效果了。

《双枪李向阳》中的日寇松井和渡边,是编创者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两个反派角色。剧本不但通过情节的推进,展示了他们的凶残狡猾,而且对这两个形象作了丑角化的处理。比如杀人如麻的松井,由于他一次次地输于李向阳而生成了“疯症”,一旦发作就会痛哭流涕,且还常常疑神疑鬼、不分青红皂白地挥刀乱追,只有被他的下属渡边猛击头顶才会清醒过来。再比如人称“猪头小队长”的渡边,穷凶极恶,胸无点墨,会将“守株待兔”理解为“猪手待兔”,都是编创者所作的丑角化艺术处理。将反面角色丑角化,一般旨在展现其愚蠢、卑下和可笑,这在历来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影像作品中常常可以见到,并非是《双枪李向阳》的首创。然而,剧中对松井由于总是寻不着真正的李向阳而致“疯症”的设计,倒是非常吻合某种精神类疾病的原理,而且十分有利于突出“我们都是李向阳”的人民战争的主题。就画面而言,反面角色“疯症”发作时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也能收到十分强烈的喜剧效果。

丑角艺术是诸多戏剧、影视表现艺术中的一种。以往人们对丑角艺术的理解常会发生偏差,其中最常见的是将丑角与丑化相提并论,进而误以为只有反派角色才用得上丑角艺术。笔者以为,通过观赏电视连续剧《双枪李向阳》,有助于帮助人们纠正这一误解。

上一篇:光,照亮演员 下一篇:梅兰芳与谭鑫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