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22:35:00

影视艺术论文

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实践是影视后期剪辑中所必不可少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老师一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耐心解答。对于,同学们在剪辑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的提出并教会学生如何去改正,避免在以后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类似的状况。例如:某些同学对于剪辑中的闪白不会处理,老师可以给同学做示范,首先可以直接使用白帧叠化,或者是在原素材上调高gamma和亮度做一个简单的动画,然后再进行叠化,这样画面呈现出的效果是亮部先泛出白色,然后整个画面才显现出白色,原理像是光学变化。当然,不同的剪辑软件,操作的方法和步骤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同学对不同的剪辑软件都能够区分,并且进行灵活的应用。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为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在机房进行学习,练习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把基本的知识内容给同学们讲解。然后,让同学们进行操作,若同学们对某一部分知识还是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提出,这样会加深学生们对于不熟悉知识的印象。老师也可以针对提前所讲的内容,为学生们制定一个良好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并且充分利用电脑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等特点,让学生进行有规律的学习和研究。教师也可以对整个教学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灵活的安排练习和观摩的时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影视后期剪辑行业学生的实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走进社会,立足于社会的一种能力。要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日常的操作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的留一些作业,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细节上的创新,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的把问题交给学生们处理。例如:在一些传媒企业制作宣传片的时候,老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演示小作品针对学生的特点,老师可以留一些小作业让学生们去完成,每节课的目标不能太大,每个任务中的新知识,难点都不要太多。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通常可以分为3层,第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教师去操作。第二是:作业中的一部分是老师硬性规定的,而另一部分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去完成的。第三则是:老师只要求效果相同,对于影片或视频的内容没有具体的规定。例如:演示卷轴画打开效果,提问如何利用转场特技等等。3.2分析技术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坐不住,注意力不稳定的,所以,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多一些的奖励,吸引同学们去学习。对于剪辑这项技术要从本质去分析,对原理,定义都要有所了解,在操作及接下来的课堂中才会做到熟能生巧。所以针对中职的学生,老师更要加强管理以及专业上的指导。

四、结语

中职影视后期的剪辑课程中,应用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清晰规划教学时间,明确学习任务,还可以弱化学习难点,降低学习的压力,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增加就业的使命感。使学生在该行业能够更积极的表现自己,尽快获得行业的认可,展示自己自身的潜力。希望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师资力量的不断壮大,我国的中职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会有更大的改善和提高!

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之间是具有着本质区别的。传统的影视艺术都是建立在以物质为基础的真实世界中的,主要将对物质和现实进行还原作为影视理念,注重电影的叙事。而数字化媒体技术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数字组合进行组合而产生的视觉虚拟效果,将人们带入了虚拟世界中的真实。这一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中的应用,使得影视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使得魔幻、梦境、神话等虚拟的世界得以通过数字整合的方式在影视作品中呈现,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审美盛宴。给影视艺术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与冲击,将影视艺术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然而,数字媒体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中的应用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问题。

二、传统影视艺术和数字化媒体之间的冲突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然而数字媒体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过分运用,使得传统影视艺术的叙事性特点被严重忽视,人们只注重对数字化虚拟魔幻效果特技的设计,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而使得影视艺术的人文内涵被扭曲和忽视,影视作品空有虚拟特技,而缺少了审美意蕴,变得苍白无力。

1.过分炫耀数字媒体技术,忽视了电影艺术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内涵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真人演员往往都被虚拟的动画人物所替代,影视艺术作品更多的具有的是游戏与消遣的功能,影视作品过分的追求大场面的数字特技效果带给人的视觉冲击,而缺少对电影中人文内涵的考虑,这使得影视艺术更趋向于一种空洞的徒有其表的视觉游戏,而弱化了其精神及人文教育所带给人们的思考与感动这一功能。优秀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永远回味与称颂,是因为其中蕴涵着的人文精神给人们以鼓舞、激励与感动,能与观众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而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为电影作品增色的一种手段,它只是电影艺术中的一个载体,而现今在影视艺术创作中数字媒体技术的这种喧宾夺主现象对影视艺术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数字媒体技术的过分利用削弱了影视艺术的道德功能

传统的影视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道德及价值导向功能,能够起到一定的社会劝解以及教育的作用,对那些身处迷茫、困惑之中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越来越深入,它所表现的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也逐渐向暴力、色情、犯罪、欲望等主题上发展,通过数字技术特效,将各种、破坏等暴力场面制作的更加逼真,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感官刺激与欲望需求。然而,以这种内容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所宣扬的价值理念与社会导向是十分不理性、是反文化的,对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十分有害的,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3.数字媒体的过分利用使传统的影视艺术面临着失落的危险

在影视作品中数字技术的过分利用,使得影视艺术的创作观念也出现了流于肤浅的迹象。人们出现了对影视艺术的快餐化消费现象,影视艺术的内涵也从深沉逐渐流于肤浅,对影视艺术的审美开始趋向于表面化,这一切使得影视艺术的内涵与艺术精神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存在着艺术失落的危险。

三、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的交融

1.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本质及美学意义的融合

传统影视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主要分为两方面,即现实与非现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影视可以通过对现实与人物的安排等方式进行完美的表现,而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如科幻与神话题材电影中的外太空与仙境等场景的拍摄则具有较大的困难,而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应用则十分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通过对数字进行整合等方式,能够根据摄制组的要求模拟或虚构出一种非现实的场景,并且使观影者能感受到它是真实存在的,这种将虚拟世界真实逼真化的数字媒体技术,能够使影视艺术的题材更加扩展,使非现实的场景拍摄更加逼真,为更好地表现影视作品的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

2.数字媒体技术与传统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人文内涵的融合

影视艺术魅力的核心所在就是其具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艺术内涵,而电影艺术中文化内涵的良好表达需要更为完善的技术支持为其服务。在数字媒体时代到来的背景下,使其与传统影视艺术相互融合,通过数学媒体的先进技术为更好的表现影视艺术中的人文内涵服务,是当今电影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影视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在相互交流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数字媒体技术也为影视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数字媒体技术为影视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与技术支持,在影视艺术今后的发展中,要注意将数字媒体技术更好的利用,就一定能够为影视艺术的进一步腾飞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相信大家一想到《动物世界》就会马上浮现出那动感十足的背景音乐,同样,一听到这个背景音乐,脑海中马上条件反射般闪现出《动物世界》的影像。又如小朋友们最爱的《猫和老鼠》,里面众多好听的背景音乐把猫和老鼠这两个可爱的形象烘托得淋漓尽致。再来说说主题音乐。在大量影视剧中,主题音乐在烘托影视剧主题的同时可以为全剧确立一个情绪基调,用来贯穿全剧。在优秀的影视剧中,主题音乐的运用并不是随意和毫无目的的,它从歌词、旋律到风格都与影视剧本身的情绪情节发展和主题的凸现密切相关。

二、尽管在形式上似乎相对独立

各自为阵,实际在内在情感和节奏上应是互为融通的。像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优美动人的旋律,感人至深的歌词与剧中人物、剧情、电视剧所传达的社会观念、伦理道德结合得堪称完美。而电影更是音画艺术,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你看那些好莱坞大片,从开始到结束,大量的音乐推动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甚至当电影出现某种色调时,音乐都能起到增强作用。获得奥斯卡多项大奖的影片《泰坦尼克号》,它的主题曲《我心永恒》从一开始就伴随画面出现。随着剧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故事的发展,这个主题音乐反复出现,贯穿全剧,特别是到剧尾这对恋人生死离别时,缠绵空旷的旋律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片头片尾曲在电视剧里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了。我国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每一部的片头片尾歌曲都相当出色,为电视剧增色不少。《红楼梦》的片头歌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哀怨婉转的曲调配以曹雪芹的原词,把剧中男女主人公相惜相恋却不能结合的心事表达得淋漓尽致。《水浒传》的片尾曲《好汉歌》采用民间音乐素材,歌词粗犷豪放,音乐风格独特鲜明,对丰富剧中人物形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国演义》的片头曲采用杨慎《临江仙•几度夕阳红》的原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曲调宏伟苍凉,准确表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对全剧情绪基调做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西游记》的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首歌曲既形象地概括了剧情,又揭示出全剧的主题思想:为达目标,不畏艰险、勇于进取、执着坚定的精神。音乐的曲调、和声、音色、节奏韵律等的组织和搭配与一定心理感受、文化习俗联系在一起,对画面信息进行各种暗示性介入,从而引发和带动观众对画面内容的认知和情感。

三、作曲家通过音乐的情感记忆功能调动观众的情绪

他们根据需要创作具有不同情感特色的音乐,使音乐情绪与画面内容高度一致,从而帮助观众对画面产生情绪认同。例如:热烈的爱情场面常常伴以浪漫柔美的曲调;即将出现的劫难场面往往用低沉黯淡的和弦来烘托;忧伤的场景几乎都被小调旋律贯穿等等。这种音乐对心理情绪的召唤作用,在影视表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看恐怖片、惊悚片时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常常还没有看清画面就已经被阴森怪异的音乐弄得汗毛直立,情绪高度紧张,这种音乐对于心理的强烈暗示作用再加上画面的刺激,那恐怖的效果可想而知。而近几年来流行的韩剧之所以受到很多观众追捧,一方面是因为剧本情节跌宕,内容贴近生活,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剧的配乐:爱情场景优美动情,喜剧场景轻松活泼,能够引领观众迅速进入剧情,与剧中人物感同身受,共欢乐同悲喜。总之,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属性和审美特质使得影片的叙事行为更为有效,使表意过程更加完善。音与画完美结合,才能使影视作品获得更高的艺术魅力,并广为传播。

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1.青年人是微电影创作的主要力量兴起于草根的微电影以突破性的姿态改变了以往传统电影只靠专业人士制作的单一模式,其创作主体不论是专业团队还是草根阶级,大都以青年人为主。微电影是以新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以青年人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形式,崇尚随性表达,在年轻人中甚为流行。高校将微电影创作引入影视艺术实践教学,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其中。微电影的微时长,意味着内容有限,要想吸引观众的注意就要靠创意,而青年学生又极具创造性,拥有用之不竭的奇思妙想。微电影创作可以吸引青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拍摄不同题材,反映不同主题思想的微电影作品,通过自己独特视角去表现眼中的美好世界。

2.微门槛、低成本便于大学生参与个人拍摄微电影并不需要专业的摄录设备,这为学生进行微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专业实践设备资源不再成为学生作品创作的障碍,网络、手机、相机、DV等移动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基本普及,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创作。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智锋教授认为,微电影的兴起与发展成为影视教育人才培养新的有利的载体和手段,微电影短小、精致、低成本的特点有利于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成为新的人才培养手段和模式。

3.微周期制作可以较快检验教学成效微电影虽微但却浓缩了正规电影的所有结构,包括剧本创作、前期拍摄、录音、音乐、舞美、灯光以及后期制作等过程。通过微电影创作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高校影视艺术专业在短时间内检验各个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能较快地体现教学成果。由于微电影篇幅短小以及投资拍摄周期短等特性,决定了其非常适合大学生参与其创作活动,它可以使得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和锻炼。同时,表演、摄影、编导、设计等艺术类不同的专业学生也可以共同参与和创作。对实践教学而言,这种相对低成本和时长短小的影片制作,有助于让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生产传播形成快捷、完整的认知。

二、微电影在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让学生在微电影创作中体验影视制作的完整流程微电影创作需要具备完整的策划和系统的制作体系、作品本身具有完整故事情节,是团队协作的产物,微电影的浓缩特质有助于开展全流程实践教学。由于其低成本、微周期的特点,微电影创作往往只需要极少数人的参与,因此制作者必须熟悉并参与到作品创作的各个环节上。在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微电影创作,鼓励学生与有经验的学长合作来进行学习,掌握影视创作的全部过程。学生从最初的剧本创作、前期拍摄到后期合成,每个步骤都亲身参与,通过微电影创作来体验影视制作的完整流程,提升学生在影视艺术领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影视制作领域的通才、全才。

2.以微电影创作为纽带,使学生通力合作、加强交流微电影作品涉及的题材和行业较为广泛,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学生围绕兴趣爱好拍摄不同题材、反映不同主题思想的微电影作品,从而提升并完善自身的创作水平。微电影创作甚至可以吸引不同国籍、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通力合作。事实上,微电影已经超越了影视专业的范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家穆德远认为,电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是其载体发生了变化,如今的电影不仅通过院线、屏幕传播,而且通过手机、电脑进行传播,这是当前多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微电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既有影视的元素,又有新闻、艺术的元素。可以说,微电影在各个学科交叉、交融中不断发展,因此各专业学生都能够参与微电影创作、拍摄。

3.鼓励学生参赛,将学生作业变为作品影视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大多是以提交作品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考核的,将学生的微电影创作与参加各种影视作品大赛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用微电影形式探索多样化的原创影像,培养自身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国际影视创作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追求。从2012年起,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先后参加了两届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韩国清州大学协办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在首届盛典上,我院09级学生作品《你是我的眼》获得纪实类三等奖,还成功入围“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国际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让教学成果真正有机会参与国际交流,与世界共享,也鼓舞和带动了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微电影创作中来,同时让老师对微电影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在第二届比赛中,我院有4部作品在比赛中获奖,其中10级学生作品《外教夫妇和他们的九个孩子》荣获最佳短片单项奖、《鱼》荣获动画动漫类二等奖,另有2部作品荣获纪实类三等奖,大赛组委会根据学生投递微电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还为我院颁发了本次微电影盛典评选活动的组织奖。微电影作品参赛实现了从学生作业到学生作品的转变,是学生实践教学重要成果的提升,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责任心和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日常实践教学与比赛相结合,让学生针对比赛主题量身定做、集中精力进行创作,将学生实践教学作业变成国内外影像节的作品,才能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大学生在微电影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4.延伸实践教学,打造有影响力的微电影品牌在实现微电影的教育价值的过程中,除了参加相关影视作品比赛外,还可以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微电影制作社团、举办具有品牌效应的微电影比赛或微电影学术论坛,使自身实践教学的成果能得到进一步延伸,这样做不仅可以使本校的学生感受到微电影的巨大魅力,还能够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微电影也可以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通过微电影制作社团、微电影比赛和微电影学术论坛的影响,能在实践工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影视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借助微电影社团和学术论坛的交流与培训也让专业教师掌握影视前沿应用技术,让专业教师能在理论和实践上相结合并胜任实践教学,培养出具有影视创作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诚然,在目前的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大学生微电影作品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国际视野、缺乏艺术情怀等,这将是在未来影视艺术实践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微电影作为新兴艺术形式,更应当注意自身的媒介形象和社会口碑,当代大学生在进行微电影创作时更应该注意微电影主题诉求的正确性。微电影需要创新,但更需要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人文关怀,凸显微电影的正能量及其教育和社会价值。

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英国的著名艺术理论家科林伍德先生曾经指出:“如果一件制造品的设计意在激起一种情感,并且不想使这种情感释放在日常生活的事务之中,而要作为本身有价值的某种东西加以享受,那么这种制造品的功能就在于娱乐或消遣。”①在他看来,艺术就是艺术家对于林林总总虚拟化情境的创设与制造,观众对于艺术的欣赏不过是对这些虚拟化情境的不断进入,其欣赏艺术的本身并不仅仅是为了唤起各自的某些内心情感,从而在情感层级上抵达对艺术的感知、体验和认同,更在于对那些一直被抑制于内心深处的隐秘情感进行宣泄或释放。科林伍德先生的这番论道,无非是在说明大凡艺术都有其特殊的审美娱乐功能,正是因为艺术有着这样的审美娱乐功能,不同的人们才得以不断催生出富有审美精神意义指向的激情、内心、灵魂,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但它也从另一个层面昭示了艺术同人类的审美娱乐心理、世俗情感诉求,或是同艺术家们的游戏精神有着或多或少的隐秘关联,只是这种娱乐性的范围、游戏性的程度在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存在着某些差别而已。

的的确确,纵观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影视艺术市场,由于市场经济的盛行、大众文化的勃兴,许多编导都因为受制于这两者的双重作用,不得不在所谓的“上座率”、“收视率”及其背后所隐藏着的丰厚的物质回报等方面绞尽脑汁,纷纷以艺术把玩的心理、情感、智慧去思索、谋虑、策划、编导、制作、经营各自的影视艺术作品,使其不同程度地浸渍上娱乐的基质、游戏的色调,从而催生了中国当代文艺史上的一种特有的文艺现象——“娱乐”与“狂欢”;更有甚者毫不理会影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和起码的审美要求,对历史事实予以极端化的主观处置,对历史情境进行肆无忌惮的臆想,对历史细节进行随心所欲的虚拟和捏造,这些都进一步加重了影视艺术生产质量的急遽下滑和审美接受市场的混乱无序。因而回眸那个时代的中国影视艺术市场,生产质量的每况愈下、精品力作的严重匮乏、影视观众的盲目狂欢都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置身其中的由《傻儿师长》、《傻儿军长》、《傻儿司令》所构成的“傻儿系列”三部曲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而不同程度地皴染着这样的娱乐、游戏色彩,这也大大制约了巴蜀影视艺术的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尽管如此,作为一种具有学术意味和较强针对性的理论探讨,我们必须以更为客观的态度、细致的审察、公允的尺度、整体的思维、理性的分析去重新评估像“傻儿系列”三部曲这些过往的巴蜀影视艺术作品,力求通过这样的评估探寻这些影视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思想表达意向和形式美感显现,尤其是探寻它们在整个巴蜀影视艺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如果以审美的风格特性作为勘探和评判艺术文本的出发点,那么“傻儿系列”三部曲之首的《傻儿师长》无疑是一部有着浓郁游戏色彩、充满视听娱兴意味的电视连续剧。这部仅仅只有四集之长度的剧作,以历史上闻名整个巴蜀社会的范绍增先生为艺术原型,着力塑造了樊鹏举这个主要人物形象的传奇人生。自幼父母双亡的樊鹏举一手由自己的叔公抚养长大,深受封建正统思想、传统文化影响的叔公非常固执地要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培养樊鹏举,教他认字读书、学习文化,以待将来也像自己一样做一个遐迩闻名的地方乡绅,而生性自由散漫、内心义气甚重的樊鹏举却对之没有丝毫兴趣,认为像《三字经》、《增广贤文》之类的书写得极其刁钻古怪,完全不知所云,更不解这样的古书有何现实之用,于是便缕缕施小计、偷偷溜出书房,不是去茶馆品茗,就是听戏台班子唱川戏。樊鹏举的这些行为深深地触怒了叔公,在一顿猛烈的棍棒教育之中,叔公又意外地发现自己特别珍视的《论语》竟然被樊鹏举置于内裤里,极度绝望的叔公只得奉送一副对联——“进书房你三魂不在,出书房你七魄归来”、横批“落魂台”给樊鹏举,彻底断了自己的念想。从此往后的樊鹏举便开始在叔公家里帮衬着做些实事。在一次收债后的归家途中,樊鹏举巧遇唱川戏的文燕夫妇被债主逼债,义气豪爽的他便将刚刚收来的一百个大洋悉数交给了那群凶煞恶神的债主,这一义举不仅使自己同这群袍哥出身的土匪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由此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因为时逢乱世、匪患猖獗,叔公便召集众乡绅一起商议如何才能有效抵御土匪的偷盗和抢劫,决定成立一支武装护卫队,对一切同土匪相勾结的人坚决施以严酷的“家法”。叔公家的几十担黄谷一夜之间不翼而飞,明了内情的叔公不得不对暗中勾结土匪盗粮的樊鹏举实行家法——活埋。幸被连夜赶来的樊宝及时救出,樊鹏举才逃脱生命的劫难,但也从此开始了他浪迹他乡、游乞四方和命运巨变的崎岖人生:行乞途中偶逢遍访蜀中、招贤纳才的川军军官玄机子张雪庵,并得到他的指点;杀死无恶不作、奸女的土匪头子崔一洞,一举坐上头把交椅;随后而来的张雪庵宣布对樊鹏举所率领的土匪队伍进行收编,樊鹏举摇身一变成为中国革命军第21军34师87团的上校团长兼靠江两岸的保安司令。在其后的岁月里,樊鹏举抵御住了另类阵营的杨师长的重金拉拢,并在激烈的鏖战中阻敌成功,为整个战役的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一跃荣升为师长;在即将奔赴抗日战场的关键时刻,面对自己军队纪律涣散、偷吸鸦片、成风的严峻现状,樊鹏举亲做表率,对屡教不改、违令的手下高团长等施以军棍的伺候和生吃“麻将”的惩处,最终使部队的实战能力得以提升。在整个剧情的不断推进和演绎当中,或因为细节的过分滑稽性,或是由于情节的过度喜剧化,或者是不合时宜的川剧表演,抑或是刻意为之的角色做派,都使得这部剧作弥漫出深深浓浓、或明或暗的游戏色彩。

尽管它们能够给人以视听娱兴的满足,但却缺失了应有的审美深度。较之于《傻儿师长》在剧情构造、结构方式、情节展示、细节描写等方面所暴露出的简单、粗疏、生硬和在艺术表达方面显现出的浓郁的游戏色调,《傻儿军长》、《傻儿司令》便体现出几许更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意蕴和渐趋艺术“完型”的审美意味。这不仅仅是因为编剧们在剧情构造的整体性、内涵性方面的设计显得更加考究和细致,在情节的节奏与流变方面进行有效的掌控和在细节描写中对其细度、准度、精度的处理显现了充分的合理性,更为重要的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内在性、丰富性、复杂性、合规律性进行了尤为全面而深入的艺术设置,使这两部剧作明显地富有了思想表达的深度和文本构造的完整性,诸种审美因子也较为和谐地统一于各自的文本之中,因而它们在思想的整体性与美感的和谐性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即便这样,视听娱兴的游戏色彩仍然在这两部电视连续剧中一如既往地充斥和延伸着,甚至在个别场景、细节的描绘中还有着些许放大的趋向。《傻儿军长》一开篇便以一个非常喜剧化的场景设计渲染出浓浓的娱乐兴味:矮小、壮硕、笨拙的樊鹏举师长同高大威猛、训练有素的日军武士进行空手搏击,谁先败下阵来谁就认输,这场两军之间的战场对垒也就正式告罄;几经被掀翻在地的樊鹏举无奈之下只得以一记“仙人摘桃”最终制服对手,也令对手在极其强烈的羞辱中剖腹自杀;得胜而归的樊鹏举被众将士高高举起,全场一片欢呼雀跃,场面煞是热闹非凡。《傻儿司令》第1集也以同样类似的场面设计开篇,且显得更加离谱:日军的坦克一辆辆地朝川军阵地缓缓推进,士兵们用机枪扫射用火堆阻挡根本无济于事,用炸药包、迫击炮攻击也收效甚微,急中生智的樊鹏举只得将自己的部队撤至山上,以令日军的坦克陷于壕沟之中动弹不得;川军将士蜂拥而下,纷纷围住日军的坦克,或是用木棍击打坦克,或是往炮筒里扔手雷扔点燃的汽油瓶,或者是将野蜂窝扔进坦克里,更为滑稽的是一些士兵爬上坦克、掀开顶盖一起往龟缩在坦克里的日军士兵撒尿,整个画面、所有情境、具体细节、人物表情都显得非常的滑稽和充满浓郁的戏剧式的幽默、喜感。不难想象,编导们对于战争场面的这番别出心裁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冲淡、稀释、消解战争本身所具有的残酷性和血腥性,进而对已往影视作品在这方面所存在着的过度渲染进行某种程度的反拨和解构,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充分吸引观众的眼球,撩拔起继续观赏的兴味。但对于战争场面的这种设计,不仅对战争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性、真实程度、真实本质进行了深度的伤害,给广大观众造成认知层面上的误导和心理接受领域里的盲区,而且也进一步昭示出“傻儿系列”三部曲的艺术游戏本质。同样如此,在《傻儿军长》第3、4集的剧情里,编导们分别设计了樊鹏举当庭审理媳妇胡张氏状告自己婆婆私自酿酒卖酒一案和樊鹏举在玉清观夜扮鬼神以试图赢得玉清姑娘的芳心却反被玉清姑娘吓得魂飞魄散的喜剧场景;在《傻儿司令》第21集的剧情里,也刻意设置一个处于阴间冥界的庭审场景,以特别另类的方式审理祝五杀人越鸟案件,使其在百般抵赖后彻底交代了自己的罪行,也最终弄清祝五一案背后的真正主使是腐败堕落至极、阴险歹毒透顶的江城专员侯敬堂和身居省主席高位的张委员……等等。由是可见,像“傻儿系列”三部曲这样的剧作无一不在说明它的艺术创作的意图,就是想借助这样的游戏方式来刻意制造视听娱兴,以撩起观众的观赏兴趣并获得些许感官的。

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弃掷掉显露于“傻儿系列”三部曲表层的那些纯粹的视听娱兴成分,进入其內里进行更为周详而深彻的审察,我们便会发现,即便像它们这样并不十分成熟圆融的影视艺术作品以及所创造出的较为单质化的影像世界,其实仍然蕴蓄了某些特殊的思想意义和精神价值——或是对樊鹏举这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内在世界予以全相性的探微,将他在人性构成、情感仪态、心理特征、性格气质、人文襟怀、智能体现、精神品格等方面的正向价值进行了富有典型形象和审美意义的彰显;或是力透纸背地刻画像张委员、侯敬堂、陈县长、粮食局长、税务局长、警察局长、禁烟委员等一大群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和行径,充分暴露他们内心的阴险狡诈和灵魂的腐败堕落,映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官场黑暗、社会病象;或者是浓彩重抹地着力于对樊鹏举与茅升、张委员、侯敬堂之间的殊死较量的描绘,以较为典型化的事件、场面、情景、细节来凸显这种较量的激烈、残酷、险象和惊心动魄,揭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仁善一定为人性之本;或者是以繁复多样的审美元素对当时的现实存在状况、人的生存窘态、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多种向度多个层级的审美观照,艺术地再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道德律则、伦理秩序的阴暗、紊乱、错位、畸形、病态——以此最终达成对一个有着历史传奇色彩的巴蜀名人的现代重塑,并于这样的现代重塑中实现对巴蜀文化艺术符号的内容构造、基本体式、美学内涵、精神内涵予以有力揭橥和美学显现。人物、事件、环境无疑是所有叙事性文艺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三个要素,也是力显一个文艺家艺术功力的关键所在,因而许多卓越的文艺家在各自的文艺作品中都将这三个审美元素放在优先考虑的重要位置上,力图使三者在文本中产生巨大的“合力”作用,而非让三者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或是它们彼此之间在数理逻辑层面上的简单相加。

在“傻儿系列”三部曲中,编导们对这三个审美元素的艺术处置是较为成功的,尤其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事件的叙述两个方面更显出一定的艺术功力。“傻儿系列”三部曲自始至终致力于对樊鹏举这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或通过事件的详述进行展现,或以情节的渲染来凸出,或者以细节的精描来彰显,所以在这个典型人物身上不仅体现出特有的丰富的审美意味,而且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气息。因为从小就在叔公家里长大,虽然不爱学习、识字不多,但不断的熏陶和耳濡目染使樊鹏举的潜意识里自觉地受到了某些中国正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兼他后来加入了袍哥组织义字堂,在他的身上便既有着基本的人性素养、善良心地和正直品行,又富于大度襟怀、好恶分明、乐善好施和十分的讲究义气:在被警察追剿的战斗中,刀疤脸身中枪弹躺在地上,其他人只顾自己逃命,毫不理会受了重伤的刀疤脸,为使其不致被警察活捉,樊鹏举用血涂抹在其脸上,蒙骗过关后又及时返回将其扶至一隐秘的山洞中进行疗伤;与同仁一行经过一农家院落时,兽性大发的老大崔一洞又要对农家妇女强行施暴,其他人只能面露难色却无一敢出手相阻,见状的樊鹏举挺身而出,同崔一洞展开了一场颇为激烈的对抗并最终将对方杀死,避免了那名农家妇女惨遭;亲眼目睹两个外国女人穷凶极恶地围攻殴打一个十分体弱的中国女人,樊鹏举单枪匹马地径直前往找那两个外国女人算账,用拳打脚踢加撕咬、的方式把对方收拾得痛苦不堪;李狗娃被餐馆老板诬陷吃了凉粉不给钱,在场的茅升认为这是剪除樊鹏举手下干将的机会便将李狗娃绑了,迫不得已的李狗娃只有用自杀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内心一直深感愧疚的樊鹏举便在前往李狗娃的家重金慰问,并认李狗娃的娘为自己的干娘;江城就任巡察大员的车上,看到一路上众多伤兵、难民的凄惨之状,樊鹏举的心里顿时涌出许多的同情和怜悯,吩咐樊宝等人把上面奖励给他的几箱银元和军费一一发给那些伤兵、难民;同爱好画画的金小凤共处一室时,虽然樊鹏举也非常迷恋有文化的漂亮美人,但在关键时刻却以一句“我是大男人,我要做一个君子”而时代/精神化解了对方的假意逢迎和色相魅惑;面对义字堂与人字堂之间为了霓裳戏班的名旦沈小茹到底是先上谁的地盘来唱川戏,双方剑拔弩张,甚至不惜动用武力,樊鹏举亲自将双方召集在一起,既痛斥同为袍哥组织的双方的严重不是,又摆事实讲道理地分析了用武力解决的恶果,最终平息了双方的激烈争斗;获悉自己的副官樊宝为了同一个青楼女子要好,私自侵吞军费且图谋反叛自己,樊鹏举在关键时刻不仅没有痛下杀手,而且以人性的容度、大量的襟怀放了樊宝一马……上述的细节与情节描写不过是从常态的人性意义层面对樊鹏举这个典型形象所进行的艺术展示,在他身上所显示出的这种善良的力量、正派的价值以及所能发生的影响无疑都是一种有着限度意义的,因为它们还未能触及到更为高层的人类公认的普世价值和更加本质的有着超越意义的终极关怀,只有将这种有着限度意义的善良和正派扩展、延伸至更为宏大的哲学范畴、更加高瞻的精神层级——整个国家和民族乃至人类世界——才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凸显重大的精神文化价值。这样的道理,对于任何一个成熟老到的文艺家而言,自然是再也明白不过了,因而编导们在《傻儿军长》、《傻儿司令》两部剧作中,便不遗余力地对之进行了富有重点选择的艺术描述,尤其是对樊鹏举同省府张委员后来成为张主席之间激烈的善恶较量进行了富有人文精神的艺术观照和审美价值的大力彰显。只是为了更有戏剧的效果并体现出审美的张力和弹性,编导们对两者之间的这场旷日持久的较量进行了较好的艺术设计:谙熟官场、阴险狡诈的张委员先是指使自己的侄子茅升走上前台,后则驱遣自己的心腹侯敬堂进行应战,在茅升、侯敬堂相继落败后,他才披挂上阵同樊鹏举予以直接交锋。

《傻儿军长》的主要剧情便是对樊鹏举同茅升直接交锋的艺术表现。在抗日战场上立下战功的樊鹏举虽然一举从师长擢升为军长,成为掌握一方重要军权的赫赫将官,但因为此前他不仅不买张委员的帐,还曾多次冒犯过张委员,这些都使得张委员一直怀恨在心,所以张委员根本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樊鹏举如此发展下去,他上下打点、左右斡旋,终将自己的侄子茅升推上副军长的宝座,他的最终目的就是彻底将樊鹏举搞下台,使自己的侄子茅升能够顺利执掌军权。仗恃着张委员在背后的支持、撑腰,上任伊始的茅升不仅在樊鹏举面前无所顾忌地颐指气使,显得十分嚣张,而且在暗中屡屡使出各种阴招:一方面以众多空口承诺、物质诱惑等伎俩极力拉拢腐蚀樊鹏举的部下大师兄、况宏顺等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唆使这些人同贵州、云南的烟贩子大肆贩卖鸦片、走私军火,图谋将这些全部栽赃给樊鹏举,乃至故意捏造更多的罪名来陷害樊鹏举,使樊鹏举被关进监狱;即或是自己的罪行行将昭然若揭之时,茅升也要拼死一搏——直接冲击监狱欲意当场枪毙樊鹏举。幸得一些忠实部下的竭诚努力和省府陈委员的及时赶到,樊鹏举才躲过了生命的劫难,最终赢得了同茅升较量的胜利。尽管最终的结局是正义战胜了邪恶,但在这场较量中观众不仅未能欣赏到酣畅淋漓的正面交锋场景,反倒是目睹了樊鹏举在面对茅升的步步威逼时所表现出的极其隐忍和失之原则、尊严的退让,这固然可以认为是樊鹏举的一种深谋远虑的智慧与谋略的体现,或者是在没有掌握茅升犯罪的确凿证据之前的不轻举妄动,也可以理解为是权高势大的张委员在茅升背后撑腰的影响缘故,但如此一来,却将这场善恶之间的较量的审美力度和精神价值彰显大大地削弱了消减了。如果说在同茅升的较量中樊鹏举所表现出的正向力量不尽如人意,那么在《傻儿司令》剧情中他同张委员的直接交锋则显示出了强力的刚硬和正直的耿性。作为有着省府委员头衔并一度成为省主席的张委员,无疑是那个时代黑暗、腐朽势力最为典型的代表,他不仅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十分谙熟的官场,善于运用各种卑劣的手段为自己谋取私利,而且十分的阴险狡诈,极其富于内心的谋略和人性的伪装,因而他在同樊鹏举较量的初始并不直接上阵,主要是通过侄子茅升和江城专员侯敬堂来进行,在这些人彻底落败之后,他才亲自出马同樊鹏举直接较量,《傻儿司令》第25集便是对这场较量的叙写和描述:当樊鹏举厉声正气地历数张委员的累累罪行后,他便强词夺理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狡辩和冷嘲热讽,说樊鹏举的为民请命、为民伸冤不过是一种自命清高;说樊鹏举费尽心思把自己弄下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不懂官场的傻儿、一个地地道道的被人利用的傀儡;说樊鹏举的这些做派是愚昧之极、糊笨之极……面对张委员的这番狡辩和嘲弄,樊鹏举予以了坚决有力的回击:“走私鸦片,伤天害理;贪污赈灾粮款,不顾饥民死活;霸人妻、夺人物,你心安理得。这些就是你会当官,就是你的功劳、政绩?你表面上正人君子,其实一肚皮男盗女娼;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活着的时候人人戳你的背脊骨、个个吐你的口水,死后天神不纳、地神不收,挖个坑坑冒水,掘个凼凼生蛆,就是尸抛荒野,连狗都不吃你这副黑心肠。”②这与其说是樊鹏举在有力的回击张委员,毋宁说是在深刻的谩骂、诅咒与无情的挞伐、鞭笞那个时代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社会的畸形。正是在这样一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清廉与腐败的激烈较量里,既将樊鹏举这个典型人物的刚直不阿、坚持正义、痛击罪恶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昭彰出浓重的普世价值和终极关怀意义,从而给予人们以深沉的精神启迪和灵魂升华的力量。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影视作品,大多是在激起人们生命内在的审美精神愉悦的同时又能给予接受者以某种适度的感官快乐,这毋庸置疑地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以来影视艺术产品制作的首选,也是当下中国影视艺术市场的一种发展趋向。或许正是因为如此,艺术本身的教化作用、审美功能才得以顺利现实,艺术市场的经济效应也才愈发地显现,只是不同的影视作品因为艺术家的价值判断、美学标准不尽相同而存在着不一样的侧重和取舍,或是以精神愉悦为主、以感官快乐为辅,或者是兼及两者之间的基本平衡与和谐共一,即便是那些以感官快乐为主的影视作品,也会多多少少地传递出某种程度、一定意义的审美愉悦感以及精神文化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傻儿系列”三部曲正是这样的影视艺术作品,既在视听娱兴中流溢出较为浓郁的艺术游戏色彩,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传导出些许审美精神的愉悦,这不仅仅只是该剧编导们的艺术生产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这三部曲所具有的艺术功效。因而从艺术层面对“傻儿系列”三部曲进行分析和探究,我们不难看出它们所显示出的艺术美感是非常富有巴蜀地域文化特色和语体风格的。笔者以为,这可以从其语言艺术的风格和审美元素的构成两个方面予以确证。

首先,“傻儿系列”三部曲完全是用地地道道的四川方言来作为自身的台词、对白或叙事、描述的主导语言。尽管四川方言隶属于整个北方方言区,但它在语音的调值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在词义的构成、词汇的组合、句意的表达、语言文化内涵的指向等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诸如名词的重叠、叹词的连呼、虚词的紧缀,乃至大量看似把子实则口头禅的语句都把四川方言的以俗为主、擅长调侃、机智活灵、幽默风趣等特点体现得尤其充分,这些都在“傻儿系列”三部曲中有着非常成功的运用;从另一个角度看,“傻儿系列”三部曲可谓是对四川方言歇后语进行集中展示的艺术场所,剧中大量运用了四川方言歇后语,诸如讨口子打成叫花子——总是要馊稀饭的、癞疙宝吃豇豆——悬吊吊的、三张纸画个人脑壳——好大的脸面、耗子别左轮——起打猫儿心肠……这些地方方言色彩和地域文化特点鲜明、蕴意相当丰富的歇后语,更加使广大巴蜀的本土观众得以享受到非常亲切可人的语言美感盛宴,同时也给予其他文化地域的影视艺术接受者以语言的冲击和新鲜感,尽管他们在接受层面上可能会显示出某种程度的难度。其次,是“傻儿系列”三部曲对川剧表演艺术的大量插入和连续灌注。作为一种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戏曲艺术,川剧虽然也吸收、包容了其他戏曲艺术之所长,但在历久的艺术洗礼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再兼它的内容与形式完全源自于四川本土和四川人耳熟能详的生活,因而它的“帮、打、唱、白”的艺术特点,尤其是像“顶灯”、“变脸”这样的艺术绝活更是叫世人赞叹不已。所以“傻儿系列”三部曲对川剧表演艺术的积极植入和有效处置,不仅仅只是对川剧表演艺术进行另一种形态的艺术展示,给巴蜀影视艺术增添新样的审美元素,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映现出了由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生存方式、言语表达、思维方式、饮食文化、精神气质等相与整合出的浓郁的巴蜀文化符号,进一步丰满了巴蜀影视艺术的审美内涵。

英国著名电影文化学者大卫•克拉克在其著述《窥见电影城市》中曾经这样指出:“电影与早先的各类文化形式相比,不光只记载历史、评论历史,它们亦内在于历史变革的洪流中。因此,电影的景观既取自步调紧凑的现代都市生活,又有助于形成忙乱、脱序的都市节奏,使它成为社会准则。它同时反映、形塑出新式的社会关系,而此一关系正是在陌生人来来往往的拥挤街道上发展而来。换言之,电影场景不仅记录,同时又影响现代都市所代表的社会与文化空间转变。”③正如克拉克先生所言,电影不仅成为了城市历史影像与现实存在的一种特殊记录方式,也同时对城市文化的形成及其精神演进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即如长春之于中国电影、好莱坞之于美国电影、罗马之于意大利电影、莫斯科之于俄罗斯电影……其实并非仅仅只是电影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异峰突起、狂飙挺进的电视剧艺术正以更加强大的力量同电影艺术一道日益成为彰显城市文化、都市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一些城市更是在国家实施文化建设战略的大背景下以对影视艺术的大量引进和不断推出来强化自身的形象、增强自身的活力,由此带动整个文化系统的构建和文化实力的提升。在这样的文化强国态势下,我们的巴蜀影视艺术生产理应有一个更大的提升,以进一步丰满和健全作为文化符号形态的巴蜀影视艺术。

所以尽管像“傻儿系列”三部曲以及随后出现的相与类似的影视艺术作品,是首度以一种集群出现的方式跻身于中国当代影视艺术界,并显现出一定程度的文化符号意义,但由于它们不是有着过于明显的艺术游戏色彩和失之于审美内在逻辑的科学性,就是在对巴蜀影视艺术美学内涵的建构力度、巴蜀影视文化符号的强力显现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缺陷,这从其鲜有的评论及其评价不高便可见一斑,也再次确证了游戏过度的艺术作品总是会被人们深度拒绝的。这些都使得巴蜀影视艺术文化符号的美学内涵、整体水平没有抵达到一个至瑧的境界,对此,我们当需倍加努力。新世纪以来十多年后相继推出的电视连续剧《血战到底》、《正者无敌》、《壮士出川》,不但在历史题材的发掘、思想主旨的揭示、人物内涵的凝练,而且在艺术形式的创新、审美意义的建构、文化符号的丰富,多维向地体现出绵延的新意,具有更加显著的文化符号意义表征。这或许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进步。

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影视艺术的传播

除了商业利润,作品中反映出爱与自由、勇敢担当的精神内核,具有鲜明时代和民族气息。最终引向我们对影视艺术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思考。《影视鉴赏》一书中提到:“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各民族的影视作品都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为主,因而必然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影视艺术的国际性是指影视语言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影视艺术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影视艺术必须置身于世界文化氛围中才能取得真正的发展。”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修辞特色、题材历史性社会性、审美心理等深深打上了民族性的烙印,影视作品都饱含了所处历史阶段的政治、社会、文化元素,不同的历史背景需要不同的精神导向,揭示不同的社会矛盾,展现不同时代背景中人物的精神风貌以及当下人物特有的性格塑造。我国的电影同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特点,《甲午战争》、《红高粱》、《黄土地》是著名的名族电影代表,“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首先表现在对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上,并且成为影视作品弘扬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其次表现在影视作品形象的传达出了民族的情感和意愿,更在于它进一步追溯到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更加富有思想深度和哲理意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影视艺术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媒介,在向不同国家传递自己的文化价值。面对多元异质文化,我们需要借鉴和发扬。通过电影所处文化背景下的视听语言要素(光线、色彩、构图、音响、画外音、蒙太奇等)、创作思维、方式以及其运用的修辞(象征、隐喻等)在跨文化传播中体现民族影像价值和获得“他者”认同,达到观者情感与作品内在情感的共鸣,最终实现作品潜在价值的认同。当代影视艺术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载体,在向不同国家展示着自己的文化价值,其中包括艺术、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伦理、法的观念和社会关系等。著名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在《跨文化空间:作为世界电影的中国电影》中说到:“电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跨文化媒介,不仅需要依靠本土文化,同时也需要吸收更加广泛的人类文明,尤其是分享其他文化成果,只有具备了吸收不同文化的能力,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冲出国界并为全世界观众所接受。”夏衍作为老一辈电影工作者也谈到:“实现电影本体与中国本土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结语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影视艺术的发展,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最具直观、形象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同时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民族精神、政治文化、人文景观的展示也是它兼具的使命,影视作品应该立足本土,将传统美学与现代电影语言相结合,汲取世界先进的电影技术、艺术手段、表现手法,增强民族影视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左欣悦单位: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爱因斯坦有言:仅仅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教育远远不够,因为一个人仅仅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却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影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这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技术进步和艺术上的日臻成熟,影视已成为艺术类型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达到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地步,影视艺术也以其视听综合、图文并茂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新兴的最具活力与吸引力的艺术样式,其发展成熟关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步。在学校教育中,影视教育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国内外经验表明,优秀的、经典的、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来说,影视艺术在加强民族思想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反,不良的、低俗的影视对青少年则会产生不容忽视的误导。因此,影视艺术教育具有鲜明的迫切性。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虽然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影视艺术课程,但大都局限于传统模式的教育上,且往往注重影视技术制作而缺乏文化内涵,更没有把它提升到通识教育的高度,使之面向全体学生,在全校范围内加以开展。鉴于这样一种情况,作为美育重要内容且最富活力的影视艺术教育,应利用自身诸如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与特点,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一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传媒文化盛行的当下,影视文化常常借助休闲娱乐的方式对人们施加影响。今天,休闲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态势,在各种休闲娱乐中,影视艺术也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重要的审美休闲文化样式。因此,将其作为一种通识教育,以促发他们的审美想象与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

二、影视艺术通识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一般而言,现代艺术教育常常通过情感熏陶和升华精神、理想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即促发人们的情感,并使之受到熏陶得到升华;开启心智、启发创造性想象,舒解人们的心灵空间;健全人格和实现完满人生。[1]自1985年教育部颁行《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后,高校影视教育已有近3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影视教育逐渐演化为一种普及性的大众化教育样式,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大教育家孔子曾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告知我们,人生修养仰仗于诗、礼、乐三个不同的层级,前两者需依赖后者来完成,即通过艺术来实现。西方美育之父席勒主张完整的人取决于一种和谐能力,只有美的观念才使人成为整体,且艺术教育之目的即在于使人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2]从某种程度上看,凡艺术均须诉诸于审美情感,艺术是托尔斯泰意义上的美的灵魂,艺术的目的乃是教育。而相比其他艺术类别,影视以其强劲的视听综合感官冲击力、逼真的形象感知、迅猛的传播力道,深深地攫住了年轻人的心灵。其所具备的综合性特质使其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能融审美、娱乐、教育、认知于一身。通过审美鉴赏,影视艺术教育可以洗涤身心,陶冶情操,涵养和提升艺术趣味和艺术理念,促发创造精神,丰富人生阅历与文化知识,提炼人性与人格。首先,影视艺术通识教育具有形象感官教育功能。作为大众文化的影视艺术,自出现以来,就以不可抗拒的形象感官性深深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正是由于具备了形象感官性,所以影视具有天然的教育功能,它不但是一种补充教育,又是一种延伸教育。[3]艺术总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打动人和感染人,影视也不例外,它凭借比其他艺术更为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声画组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加之受到人们追捧的娱乐性和通俗性,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种辅助方式,并通过其艺术形象性寓教于乐,使人们的精神得到熏陶、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同时,影视又因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即一种大众所能接触的独特的文本形式,成为便利的教育手段。从这个角度上说,影视艺术表现形式的灵动性和丰富性,赋予了它远比其它艺术更强的感染力和教育功能。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常常通过健康、积极、向上的故事内容和富有创新性的叙事手段和技巧,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又很好地兼顾了艺术性,观众能从其中辨识真、善、美,认知假、恶、丑,得到启迪,受到感染。其次,能够促发大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影视艺术在提供娱乐和休闲的同时,也促发和生成了大学生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众所周知,影视艺术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大学生们通过不同程度的鉴赏与品评,可以认知社会、感受人生,开阔眼界。而通过影视艺术通识教育之后,他们的灵感得到促发,思维得以活跃,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得到增强和锻炼,能有效地激发起大学生们的创造精神。尤其是在类型片如动画片、科幻片等影视片的赏析中,影片中抽象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媒介技术大大地形象化了。于是,科学世界的神秘博大、科学家执着的探索精神、科学成果的应用、造福于人类的功效,纷纷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逼真地呈现出来。大学生们从中所获得的认知和审美愉悦通常是抽象的理论解释、逻辑推断等无法达到的。与此同时,影视作品中科幻、奇妙、神秘的世界能够引起大学生们的联想乃至幻想,对未来世界或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测,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激发起大学生们对科学的浓烈兴趣和向往,在科学知识与文化审美双向互动中,他们的审美想象与创造力得到了促发。再次,影视艺术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人格。在高校,大学生们思想品德的教育常常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的手段或课程来实现的,这已形成了定势。而影视艺术通识教育同样可以起到养成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作用。对他们来说,影视俨然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接受窗口和平台。优秀、经典的影视艺术常常以情感人,寓教于乐,凭借具体可感的形象向大学生们揭示真善美与假恶丑。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影视艺术不以训诫与说教为手段,而是借助影像的视听综合与视听直觉,在内容和形式上赋予思想道德教育生动形象性,从而惩恶扬善、启迪心智,疏瀹五脏、澡雪精神,使大学生们在真善美的宣扬与假恶丑的批判中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涵养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的美好品德,养成健全的审美理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与道德的教化,培育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完满健全的人

三、影视艺术通识教育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影视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艺术样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那么如何开好影视艺术通识教育课程,就成为一个需好好思考的话题。首先,重新定位影视艺术教育,加强思想认识。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审美教育因其审美和艺术性而成为素质教育常常采用的一个手段和方式。当前,影视文化盛行一时,其艺术形式和美学风格不但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改变过去视影视艺术课为艺术鉴赏课,将课程目的定位于提高大学生艺术鉴赏水平的思维定势,而要将影视艺术课视作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影视艺术通识教育过程中,同样也要改变过去倚重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的做法。在信息数字与网络时代,我们需要新的思维意识、新的思想观念来重新认识影视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更好地实施影视艺术通识教育。其次,完善课程内容,构织影视教育立体网络。在重新定位影视艺术通识教育,加强思想认识之后,需结合高校自身教学实际,完善影视艺术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成立相应的影视教学教研室或教学部,制定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建立起配套完善的课程教学措施。按照层级目标教学方针,精心遴选相应的优秀影视素材,利用课堂内外进行播放、观影、讲解、讨论、宣扬,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能。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不要将授课内容简单化地设为观影,而应充分鼓励和调动师生教学互动。在确定具体教学内容时,要尽量严谨完善,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大纲内容、设计讲授单元与议题、共同观影“拉片子”,纵横比较、多方求证,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合作。影视是一座庞大的教育资源宝库,影视艺术教育要讲求形式多样,不能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不能流于形式,要开展深层次的探索。在具体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选取同类型作品,通过播放相应的优秀影视片段,设置主题,相互比照,丰富教学内容,延伸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以深化教学;另一方面,也需要进行不同文本如小说、影视、戏剧戏曲之间的相互比照,在比照中发现异同,从而使学生获得认知与教益。同时,组织学生撰写观后感、影视评论,以加强理论素养的培养;组织学生编排小品、话剧,或者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自排、自演、自编、自导、自拍、自制影视短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同时,力争利用高校影视教育理论强、学术深厚的优势,多方拓展课程资源,积极主动与广电部门、传媒单位、企业实体和影视制作公司合作,互相比照借鉴,共享优势资源,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富有创造性的影视教育新模式。可以尝试成立相关影视教育协会,创办影视评论杂志、刊物或报纸,定期举办影视培训班,并与其它相关课程加以整合,开设校园影视讲座,组织影评论文竞赛等,促进教改,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开展相应影视文化艺术课题,加强科研,使科研引领教学,让教学充实科研,从而将影视艺术通识课打造成教学亮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尽量做到灵活多样,要积极有效地利用网络包括校园网络和多媒体,借鉴国外新式教学模式和手段,实现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络双向交互传输方式,使影视艺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平台。再次,着力培训师资,加强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随着影视艺术通识教育的不断开展和普及,专业教师尤其是高素质教师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对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素养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师资队伍整体建设问题便会突显出来。为了建设好师资队伍,各高校一方面要适当配备影视艺术专业人才的引进指标,同时要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现有影视师资队伍的培训,着重从影视艺术专业基础知识、影视艺术理论、影视教育基本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加以培训。培训形式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分散培训、教师自学以及送入相关影视专业院校脱产学习等多样化手段。[4]总之,开展、实施、完善高校影视艺术通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将影视艺术通识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影视艺术通识教育真正承担起文化素质教育的重任。

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电影的音效关系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它主要包含语言、效果、音乐这三大部分,只有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使它们密切相连,才能够将视觉和听觉恰如其分地相融合,完美地诠释出电影的主题和艺术效果。声乐在电影中不仅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它还能够从很细腻的角度刻画人物,渲染人物的感情。电影《死神的精度》,改编自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同名小说,它很好地体现了声乐对人物刻画的奇妙作用。电影中的女主角藤木一惠,长相平平,生活充满了不幸和绝望。但她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凭借自己天籁般的嗓音成为了歌手。电影中藤木一惠多次唱起优美的歌曲,将影片带入小高潮,这意味着她终于鼓起勇气告别旧日的不幸生活,顽强而勇敢地追求美好的未来。电影通过女主角的歌声与生活情景的结合,诠释了死亡与生命的意义,歌颂了生命的美好。不同的声乐形式表现人物的不同情感,在一部影片中通常会有多处体现,引导剧情的不断发展。声乐的由来发展也见证着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声乐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因为声乐归根到底是对生活的具体反映。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色与主题,因此其所属的声乐也是唯一的。就某方面而言,声乐是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这意味着,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想要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面貌,就要借助于每个时代独有的声乐。它可以更真实地帮助影片呈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让观众更轻松地理解影片的历史背景。此外,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声乐也有很明显的区别。地区声乐的形成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过本地区习俗、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与熏陶,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方式与风格。在影视作品的拍摄中,通常加入地方特色的声乐元素,它能够更真实地还原出当地人民的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使影片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更深的真实性。例如提到地区文化,关于陕北人们会想到安塞腰鼓,关于东北人们会想到二人转,关于江南人们则会想到秦腔和黄梅戏。声乐不仅有地区间的差异,还有民族间的差异。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区别,这促使各个民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习惯。因此,每个民族的声乐也是独具特色的,人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声乐形式辨别民族和风俗。为了突出民族的鲜明特点和人们的思想情操,影片通常采用具有浓厚民族气息的音乐形式。

二、电影中声乐艺术的美学价值

声乐作为一种独特浪漫的表达形式,在电影拍摄中是不可或缺的。在影视艺术中,通过音乐来衬托画面,使画面更完美和谐,同时也更好地表达主题,赋予作品更丰富的感情。而且声乐艺术能够利用感官与视觉的结合,将电影的整个故事结构和情节呈现于观众面前。更重要的是,声乐艺术可以让观众在读懂故事的前提下,有一种审美的感悟,通过聆听,使观众得到艺术的熏陶。声乐能够将抽象的感情完美地诠释和呈现,使整个影视作品的品质得到升华。因此在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上,影视音乐是如影随形的,为影视作品服务,展现作品完美的一面。

(一)影视音乐与画面相融合,打造视听盛宴视觉与听觉是影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影视中的镜头画面虽然生动,却很难完整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而音乐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它通过特有的穿透力把故事完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打造视听盛宴,深化影片意义。如在电视剧《孝庄秘史》中,故事以一首欢快悠扬的曲子开场,无边无际的蓝天草地逐渐在画面中展开。年轻的孝庄以及一群儿郎们在草地上策马奔腾,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天地万物在此处好像都是明朗欢快的,让人忍不住身心向往,想去亲身感受草原的辽阔以及历史的神奇绚丽。画面将曲子与草原上蒙古族人们戏耍的情景相结合,充分展现了草原人们的洒脱奔放以及草原生活的自由欢乐,由此展开故事,述说一段传奇浪漫的历史。动听的曲子起到了巧妙的作用,它渲染了浓厚的草原文化底蕴,并推动了故事发展。

(二)影视音乐烘托故事情节,增强感染力影视作品是由多个故事情节串连起来的,它对于台词的表达、演员的表演以及镜头的描述都有严格要求。因此在进行人物描写和矛盾反映时,音乐的正面衬托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而音乐的反衬则能推进人物感情的进行,在情节的发展上起到一定的铺垫和阐述作用。如在电视剧《走西口》中,电视剧一开头就展现在高原上,四面干枯黄土遍地,沟壑纵横,寸草不生。营造出一幅强烈的视听画面,观众可以真实感受到黄土高原的地理境况以及生活情况。镜头逐渐拉近至高处唱着民歌走西口的妇女,歌声苍凉动听,充满了深深的不舍与担心之情。在这眷恋的歌声中,将要出去谋生活的男子们忍不住回了头,再看自己的妻子几眼。镜头画面从开始处就再无其他声音,女子的歌声响遍天地间,让人感到悲凉。这首朴素悲凉的歌曲表现了黄土高原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们背井离乡求生活的艰苦。它从侧面展现了人们的生生不息,歌颂了人性的光辉。音乐与画面相结合,人们的无尽感情都体现在歌声与画面中。让观众置身其中,去体验那份沉重的感情与坚韧的意志。

(三)影视音乐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塑造生动形象在影视作品中,人们的内心情感是富于变化的,且是抽象的。想让观众清晰明了地感知人物的感情变化,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影视作品就要借助于其他元素的辅助。为观众提供简单的剧情来了解整个剧情,是影视作品的任务之一。而作品中剧情的发展与人物的心情,通常要借助人物的动作以及内心心理活动的推动。音乐则在这方面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它能够辅助画面完美呈现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因此音乐被积极运用于影视创作中。如在电影《音乐之声》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与一般的电影相比,《音乐之声》的音乐元素贯穿了整个电影,但它的音乐时长并不是多余的,反而很出彩。这些音乐元素体现了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塑造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且歌颂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这部影片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蝉联了包括奥斯卡奖在内的五项大奖。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源于通过音乐来烘托和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四)影视音乐体现影片思想,促进影视传播影视音乐的产生要根据电影主题的文化内涵而定,还要符合电影中的人物关系、故事内容和情节发展等方面。也就是说,要实现画面情节与感情表达的一致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影视音乐毋庸置疑是影视主题表现的一种有效方式,尤其是为影视作品选择合适的主题歌曲,能够突出其中的主题概要,起到点睛之效。最近新拍的历史大片《大秦帝国》就通过浑厚朴素的歌曲来表达作品大气并且极具历史气息的艺术感觉。其中的音乐歌词雄浑有力,一字一句表达出了深远的意境和胸怀。而众多歌者深厚的声线、低沉的嗓音,使电视剧的中心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凸显了历史朝代中的风起云涌,表现了秦人不畏外敌,卫我河山的坚强意志。歌曲的朴实无华,也充分体现了秦人朴实的风格,使观众更加真实地置身其中。

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角度的初步构建

由于电影根植于发达的工业生产和与此相应的精神体验,所以这种艺术的选择与创造常常反映当今这个时代的审美趋向。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电影不仅以光影的形式恢复了原始思维的具象性特征,而且还在新的起点上恢复了原始思维的逻辑性。直观形象信息在声音和屏幕的帮助下更加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一体性,使得世界在更深层次上与人类产生密切关系。电影《地球脉动》的摄制组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通过对地球生命的神秘实录表现大自然美丽景象与野生动物纯粹的生死之搏,加之爱乐乐团的美妙配乐,将地球的魅力在大银幕上完美地呈现出来,而电影唯一的主旨仅在于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当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并建,在智能化机器武装的人类越来越强势的背景中,人类和自然的二元对立格局也就毫无悬念地愈演愈烈。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那样,纵然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上还存在着热带雨林的黑毛蓝脖鸟欢快的求偶舞蹈,但这丝毫无法改变试图翻越高山而不能的黑颈鹤,试图寻找水源而不能的大象部落的悲剧。地球物种的快速减灭,生存条件的恶化,生态系统不可逆地趋于失衡甚至崩溃,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文明究竟是飞速发展还是快速奔向灭亡?这是自然系统对人类文化系统的无可置疑的否定。面对扑面而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省和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便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古至今,人类对自然母体的情感便很复杂,依自然环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生存在适宜人类居住的丰饶平和的环境中,人容易产生对自然的亲和依赖心理,神秘感、好奇心则易被抑制。而在海洋性气候的多变条件下,人对自然的敌意和畏惧及崇拜祈求的心理就更明显,科学探索热情也因需要而高涨。在电影《水啸雾都》中,伦敦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引发了洪水,暴雨夹杂着飓风席卷了泰晤士河。宏大的场面和逼真的声音特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影感受。以《后天》为代表的西方灾难片,除了享受视觉上的冲击,也在观影的过程中直视我们内心的恐惧。与此相比,更大的恐惧还是来自人类对隐秘欲望的挖掘,来自于面对危机时的不理智反应,来自于对自然的破坏和践踏,因此这类西方灾难片也成为了表现的主体。当灾难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需要反思的也就不仅仅是如何应对了。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在大自然的全面报复来临时猛醒,而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已成难以逆转之势。所以电影《后天》因其制造出的视觉盛宴至今是灾难片中的翘楚。而作为灾难片,《后天》毕竟和恐怖电影不同,不需要那么多机关算尽的吓人段落,在叙事上更贴近传统电影,电影所设计的场面通常是人们真正害怕、真正假想过的,而曾有过相似体验的人对电影所表达的内容会有更加强烈的恐惧与排斥,所以会让人感觉震撼。这类电影在视觉感受上是否成功将完全取决于编导是否真的有了解和尊重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内心真正的恐惧的能力。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的解析

1.人对自然母体的本能的解析在高科技时代的人造虚拟空间中,人类的身体成为最后的自然,这是人与自在自然联系的最后纽带。对身体的关注是在智能机器威胁中的感性挣扎,身体成为哲学范畴,成为存在的实证。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在人的主体意识明晰起来后才凸显的。恶劣生存环境和异常气候天象会给人类强烈刺激,引起恐惧和敌意,而风和日丽、环境宜人则带给人们祥和喜悦的情感体验。对自然整体的情感与人的生存能力相关,人对环境依赖性越强,对自然的功利性情感反应越明确。人越是独立,对自然的情感越接近审美体验,正向情感的对象范围越大。在生态文明的浪潮中,自然情怀不再只是文人雅趣而成为大众情趣,日常生活层面的对自然事物的真实情感逐步汇聚自然流露,形成生态艺术广泛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人对自然中与自己利害关系密切的部分情感反应较强烈,而对关系较远的只能作为精神象征性对应物的情感反应则比较淡漠。正常人对利害、善恶的本能反应和理性判断往往不自觉地趋近,体现为良心良知的不约而同的一致性。情感模式受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影响很大,文化模式也会影响情感反应的内容与方式,如宗教、道德、习俗等都会影响人对自然的情感,这些在同质文化系统中自然而然的东西,在异质文化系统看来都体现出明显的奇特的异域文化风情。比如美国好莱坞不但开启了大制作、大成本、高回报的电影运作模式,而且使年轻的电影事业变成一种产业在良性运转。美国电影对末世情节和浓重的英雄主义有着特殊的喜好。而在电影《日本沉没》中,干脆整个国家都没有了。相较于中国而言,美国和日本这些几乎没有什么厚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却会比经历过无数次分离崩摧的中华民族更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从文化交流到文化比较再到文化反思,从文化冲突到文化移植再到文化侵略,电影展现了在精神文化领域中个性突出、异彩纷呈的现象。在各国文化同台竞技的时代,文化交流强化了人类共同的美感,华人艺术实践越来越在国际范围引起广泛关注。如高行健的影视文化解析,张艺谋的电影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透视和对中国新民间文化的符号提炼,李安电影中对中国文化景观的视觉触摸和中国文人文化阴柔气质的细腻表达,以及贾樟柯电影的民间视角、小人物生存实景等等。

2.人对自然审美的本能的解析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审美更显成熟,很早就脱离功利而趋于精神性审美,无论是道家的“天地游心、齐万物”,还是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都体现出对自然本体的憧憬与亲和。山水作为精神意象和精神家园而成为文化人的审美焦点。有我之境显现画家博大超逸的胸襟,无我之境的营造也是理想主义的。这其中美学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它不仅展示了鲜明的时代性,更提供了具有持久性的艺术理论。在卡梅隆用《阿凡达》轰轰烈烈地挑战人类的视觉极限、爆发式地展现电影摄制和剪辑技术的革新之后,这种通过美学而得以享受的回归电影艺术本源的手法显得颇具魅力和耐人回味。电影美学的研究是为了针对电影作品的不同断层,分析电影作品在专门化和创造性两个方面的贡献。美学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的审美形态的分析与运用。浓厚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在推动力量上可见一斑,这一点是电影文化史上的一个不争的事实。电影《可可西里》让我们看到一群悲壮的英雄和他们荒谬的生活现状,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弱小和悲哀。一群连几百元工资都不能按时拿到的英雄并不比一只藏羚羊活得轻松,可是他们却背负着崇高的理想、沉重的责任艰难地生活。导演陆川说:“可可西里是天堂,也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电影所表达的正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文化救赎,向死而生,用生命诠释信仰、道德和存在。都市文明迅速扫荡了田园文化的诗情画意,在钢筋水泥中,金属和玻璃的直线型的理性简洁而透彻,人们如机器零件般的样貌相似,但在位置和功能上又具有严格区分,各司其职又彼此配合,独立个体的生命感淡化而协作团队的功能性强大。这是文化碰撞的结果。现代生存方式的快节奏、交叉空间、单调重复以及人员流动、朝不保夕的模式形成现代影视艺术中变幻不定的基础,古典美学的和谐、静谧、优雅、从容在浮躁的现代艺术大潮中被冲刷殆尽。戏仿经典、重塑偶像、娱乐大众成为电影文化的新卖点,于是电影市场看似一派欣欣向荣却缺乏杰作。超女、快男戏谑传统审美意识,赵本山、郭德纲试图杀出绝境中的乡村文化和口语艺术的生路,却还是让人觉得商业气息过于沉重。港台电视剧大行其道,日韩剧和欧美片也极受欢迎,而大陆影视则长期在城乡矛盾和小资情调层次徘徊,让人不得不感叹中国影视事业在实验阶段酝酿得太久。中国快速现代化的现实催生着现代影视审美文化的崛起。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的反思

生态艺术的兴起也是人类对工业艺术反思的结果。后现代时期对工业文明的审美消化表现在当代抽象艺术的怪异审美观中,表现在对无生命钢铁水泥环境中人类肉身和精神的脆弱性的刻画,对人类走向机械化的无奈和担忧弥漫于当代艺术中,自然的温厚情感成为淡远的梦境追忆。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当代影视文化与传统审美文化的大决裂,在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接受等领域中将作者、作品和受众进行了划分归类,以媒介之墙分割了精神疆土。沙发土豆在肥皂剧的浸泡中忘却了人类的真实生活,大众在视觉盛宴中忽略了心灵建设,人们的真情实感被无限稀释。多媒体打破了感官界限,使得科幻大片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路径和受众范围逐步扩展,将新艺术文化在全球范围播撒。视觉文化的全面渗透使得观众甚至产生只有“可观的”才是“可感的”心理,当3D电影大行其道的时候,电影产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的路径选择

当生产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非理性层面复苏,在精英文化对科技理性和精神领域的权力结构的反叛与解构的导向下,精神领域开始了后现代主义的情绪化反抗。从建筑艺术的后现代风格开端,解构、拼贴、混搭、、戏谑、反讽、狂欢之风席卷各领域,理性建构的巍峨大厦纷纷倒坍,隐蔽的精神制约和控制及精神专制也纷纷蚀解,人类情感世界以正面形象展现,不再是与神圣对立的妖魔化世界,也不是与理性对立的软弱混沌的感性泥潭,而是救赎技术理性辖制下的机械文化积弊的感性解放路径。

1.回归意识人对自然的回归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推广,另一方面表现为旅游热和自然遗产保护,还有一方面表现为生态伦理和生态艺术的兴起。获得强势的人类开始懂得责任和自律,懂得谦卑和敬畏,懂得仁爱和欣赏,自然从环境的人为框架中脱逸,开始在人类的审美眼光中复魅,人类对自然的功利态度开始全面转向审美态度,生态美学由此奠定了其现实基础。目前人类对自然的各种思考主要还是出于自身利害的考虑,生态伦理的伦理主体始终是人类,自然是被动的外在的客体。于是这样建构起来的生态伦理依然是人本伦理,这是现实的人很难突破的思维视域,而生态艺术则在非现实层面上又超越一步,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类似主体间的交流和平衡。

2.平衡意识深度生态观念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平衡,而且是包含人在其中的自我意识的清醒,是人类想要重回安然状态的渴望的外化。对人类无节制的人化自然行为的声讨和反思也表现为在情感和感觉领域中对自然的深度开发和精神渗透。人类是无法回归原始自然的,人类只是把自然人化进行到更深入的精神心理层面,以人的心理模拟自然精神构成假想模式,以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为人类文化导航。

3.替代意识在高科技和高情感交织的新文化时代里,美学规则已普及日常生活领域,大众热衷于在技术手段和经济条件支撑下美化生活玩赏艺术,而艺术家在拼命捍卫迅速消失的自在自然,以揭示生活中被遮蔽的人类的霸蛮和冷酷为责任,甚至远离了传统美学原则和艺术圈地,其叛逆和偏激使人警醒,也易使艺术本身在人类精神领域成为意识形态排斥和压制的对象。过分激进的生态美学和生态艺术往往自绝生路。生态艺术本身发展亦需与现有精神生态环境达成和谐并趁势发展。数码艺术中的自然被美化、幻化与变形,让我们看到美与生命的分离。抽象表达中生命质感被抽离,物质的实在性被精神的虚在性替代,自然的完整性成为虚化的时空符号,后现代的自然情感是凄美而绝望的挽歌。

结束语

影视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注意观摩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以便能尽可能多的选择,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中外优秀影视作品来给学生赏析。能及时将最新影视动态、热映影片、中外电影节颁奖典礼、时间、优秀获奖作品等穿插其中,不仅极大地丰富课程的内涵,更使课程接轨时代。挑选具有电影史上公认的具有思想深度、艺术水准、画面唯美,情节极富张力、演员表演富有感染力的主流影片和艺术片便成为观摩片的首选。

二、资料平时多搜集

影视鉴赏课的课程素材需要广泛搜集并精心准备。本人作为该课程教师,为上好这门影视鉴赏课,本人所用的影视载体均是自费购买的高分辨率的DVD光盘,从不用从网络上下载的影视资料,以避免影像快进或倒退时操作时影响上课效果,经常利用假期以及周末,淘购一些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影视资料;其次,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应该高于生活,同时,也可以采用经典与流俗的作品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另外,所选教材影片做到既能兼顾“艺术经典性”与“类型多样化”,又能起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作用,和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谓的“艺术经典性””指的是,在电影发展过程中,那些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丰厚的精神内涵,它铭刻着民族文化的辉煌与荣耀,代表着该民族最高的艺术成就及其文明发展的历程,思想和语言深刻、技术水准高超、艺术价值久远的名家名片。艺术经典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永恒。“多样化”是指影片类型的多样化和影片叙事模式的多样化。以经典艺术片作为鉴赏的范本,尽可能照顾到影片的各种类型,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是不可或缺的。

三、内容讲授多角度

对于影视鉴赏课,授课所选用视频资料的主题和内容,既要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联系,同时也要高于学生生活,同时,一部电影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在教和学的互动中,引导学生对某一论题展开多层面、多视角、多维度的讨论,在讲授课程中,可以对影片的内容进行多维讲授、多角度赏析,让学生在探讨中启发心智并领会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并尽可能多的使同学们了解到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其民族自信心。比如,在讲到电影《霸王别姬》时,分别从一个主题:迷恋与背叛;两段历史:京剧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三角关联:小说作者李碧华、电影作者陈凯歌、演员作者张国荣;对剧中四个人物进行剖析,以及对电影的音乐、服装、化装等进行简要的分析,帮助学生能进入电影。

四、电影知识多串联

在讲课中,运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不仅仅让学生了解某部影片,还让学生对与此联系的某类电影现象和导演、演员的著名作品能有所认识。例如在欣赏戏曲电影时,首先应是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特点。即:戏曲歌舞化,表演程式化,角色类型化,剧种特色化等;针对进行分析;通过电影剧情、角色扮演、演唱流派、戏曲音乐等进行分析,易于理解影片内涵,做到了班级普及戏曲知识、校园弘扬民族文化、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在介绍戏曲电影的艺术形态外,可对影片中的蒙太奇、长镜头等电影语言的运用进行介绍。总之,通过赏析不同的影片,能对影视传达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老师精心挑选的影片,使学生不仅掌握影视基本知识和影视美学风格的特点,还对他们人格的塑造、品质的培养、情感的丰富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五、影视时事多引入

从电影诞生到今天,已有百余年历史,无数电影艺术家为人类贡献出了不胜枚举的中外经典电影,从默片到有声,从色彩单一到五彩缤纷,电影见证了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经典已有许多,新作层出不穷。但是,由于课程性质一般作为公选课和课时的影响,单靠影视鉴赏课来进行赏析的影视作品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观影欲望和需求的。在讲授影视鉴赏这门课时,除了影片本身致敬经典外,把握青年学生的猎奇求新的心理特点也尤为重要。除了分析经典电影、解读精彩片段外,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掌握相关资料和信息,把经典和时尚都介绍于学生。使同学们了解同龄人所关注的话题、评论等。这些影视时事的信息介入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引发电影热情,培养思想独立无疑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比如,在上课中,我会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影视动态,比如世界的三大电影节的代表性电影、今年的《大话西游》20年、电视剧《红高粱》的播出、高仓健的去世播放《千里走单骑》等,都可以使同学们重温经典,感受传奇。

六、课堂引导多思考

影视艺术被称为“第七艺术”,融汇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舞蹈,以及声、光、电、色彩等一系列艺术因素和科学技术成果,成为综合能力强,表现能力极为丰富、生动,审美价值极高的综合艺术形式。对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构建健全人格,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讲课中,能感受到大多数学生对影视艺术的鉴赏停留在注重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喜欢有头有尾的故事,追求圆满结局的中低层次上,因此培养一种与影视艺术相适应的审美眼光是很有必要的。同样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人鉴赏所获得的效果并不一样。我们将文艺鉴赏划分为上品文艺鉴赏、中品文艺鉴赏和下品文艺鉴赏三个层次。划分依据重在两维:一看鉴赏心理活动过程是否完整;二看鉴赏理解是否合情合理,深识堂奥,富有创造。文艺鉴赏的完整心理过程包括“直觉体验认识”三个阶段。“直觉”就是不假思索地感知作品;“体验”则是对作品获得初步美感之后的再理解、再确认;“认识”就是艺术享受与艺术判断融为一体后再反观作品的最高审美把握。歌德也曾将艺术鉴赏分成三个境界:一是不假思索地享受美;二是只作判断不享受;三是在享受的同时作判断,在判断的同时进行享受,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再现作品的精髓。此所谓三种不同境界,它们的关系是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实际上这与文艺鉴赏完整的心理过程基本一致,不过“享受”应该贯穿鉴赏活动的全过程。

七、课外影评作总结

影视评论是以影视作品为对象,依据一定的评论标准所撰写的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评价。影视评论通过对各种艺术元素的解读,让学生享受并体验到审美的奥秘,进而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的接受意识和分析理解意识是比较薄弱的,他们很容易沉迷于影视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和所营造的情境中,忽略了鉴赏这个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同时,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是一下子就能领悟和把握到的,这就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价优秀的艺术作品,指导和帮助大学生进行艺术鉴赏。通过影评,不但能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批评、也可进行历史批评和文化批评、心理学批评等,不断提升审美能力。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普通高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为此,影视艺术鉴赏教学应该通过影视艺术鉴赏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一认识要伴随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不断深化。

上一篇:艺术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西方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