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现代物流管理教学创新分析

时间:2022-10-15 03:04:22

高职现代物流管理教学创新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较新产业部门,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已将物流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物流管理相关知识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展望全球经济发展,甚至可以说,物流管理知识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所有管理与营销人员的知识性工具。因此,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需要系统化思考,而且需要多维度思考。

一、变单一课程教学目标为双重目标

目前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存在多种课程目标观,其中主要的有三种:一是“以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不必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二是以赋予学生终身发展的牢固基础为宗旨,追求文化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泛;三是主张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受教育者进行就业准备,形成学生较强的岗位能力,还要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养成较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这三种关于课程目标的观点在实践中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在实现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困难。主张“以胜任岗位需要为出发点”的课程目标满足了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快速顶岗的愿望,但损害了学生要求继续发展的利益,吸引不到好生源;主张“以赋予学生未来发展基础”的课程目标满足了学生和家长要求继续发展的愿望,但缺乏职业教育的特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吸引企业应有的优势;主张“既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又使学生具有某一岗位的能力”的课程目标,从理论上讲是最理想的目标。笔者也更赞同第三种观点,探索也在此基础上进行。现代物流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物流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系列功能及合理化实施标准;并结合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有选择地介绍能代表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和软件应用,对现代物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物流,进行物流实务操作奠定基础。这也是现代物流管理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人们对某个领域充满激情,他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能,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教育家B.F.Skinner曾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那么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可见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学习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因此,像现代物流管理这样的课程必须设定辅助目标,并将其概括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一)坚持“两线并行”

1、教材的功能环节主线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由孙秋菊或黄中鼎主编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现代物流概论》。教材站在三方(第一方、第二方和第三方物流)的角度,阐述物流基本知识,在突出第一方与第二方物流主要功能的同时,将职业资格手册的主体内容融合其中,实现物流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目的,为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创造条件。

2、软件的岗位流程主线与顶岗实习相结合

目前正在应用的是厦门一方软件公司提供的TPL教学模拟平台。该软件站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并实践企业从设立到运营的全过程;强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四大核心岗位,包括物流管理中心、物流调度中心、物流运输中心和物流仓储中心活动的内容与流程;将物流市场的实际融入模拟公司运营之中,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多轮教学实践证明,两条线完全可以平行运作。若每周6学时,前4学时侧重物流重要功能环节知识点与技能点的讲授与训练,后2学时在机房完成企业设立及运营操作任务,能达到相辅相成的教学目的,实现即学即用的最佳效果。

(二)注重“两个突出”

1、突出重点功能分析《现代物流概论》教材与TPL软件内容,可以找到一个衔接点,即都依据物流活动业务流程组合内容体系。所以在教学上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结合、循序渐进”。“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现代物流主要功能(运输、仓储、配送)为中心,其他一切活动围绕三大功能。“两个结合”,即将物流的中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结合;将物流活动的七项功能(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包装、装卸与搬运、信息系统)结合。“循序渐进”,即采用渐进式讲授与实践方式,围绕主要功能,一环扣一环地先分项研究,再整合应用。

2、突出岗位训练教学上,坚持“一个中心、两个阶段、多重训练”。“一个中心”,就是岗位中心。按照第三方物流组织的实际岗位特点,分四大中心———管理中心、调度中心、运输中心和仓储中心,以此来组合人力资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两个阶段”,即以一个人为单位完成岗位操作训练阶段;以团队为单位完成岗位操作训练阶段。“多重训练”,即从岗位业务流程实际出发,区分企业设立训练,企业单一岗位业务活动训练,企业综合岗位业务训练。

三、突出能力与素质,构建“三化”考核体系

考核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基本方式或途径。为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构建了职业化、全程化、立体化考核体系。

(一)“三化”考核纵横一体

职业化考核主要围绕综合性职业技能达标,以模拟物流组织真实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标准为依据进行考核,突出考核的职业化特色;全程化考核即随着教学的进行,每学习完一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一次平时测验,结果作为该门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同时教师还对课堂参与程度、作业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也作为每门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使考核伴随整个学习的过程;立体化考核即除了采用传统的纸质考核方式外,恰当运用题库、软件、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考核物流核心知识与技能,同时考核其他相关知识与能力,三者相辅相成,纵横一体。

(二)“多元灵活”全面评价

平时与期末有别连续,“三有”与“三化”结合一体。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60%,体现“三有”,即有趣、有用和有效;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体现“三化”,即内容整合化、环节一体化和形式多样化。平时将教材和软件区分开来,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教材部分以方案设计为主,围绕物流主要功能———运输、仓储、配送,分环节设计物流活动方案。方案设计内容要求有三大组成部分,包括方案描述(需设计两个备选方案,明确指出哪一个你认为是最优的,为什么。)、方案图文展示(绘制最优方案的运输线路图或仓储空间分配图或简单堆码图等)和归纳并总结方案所运用的三个术语。能充分体现我之所想、我之所能。软件部分以公司运营为主,利用网络平台,分两阶段在机房完成。第一阶段,以个人为单位设立物流公司,一人承担四个管理角色,锻炼个人的全面思考与综合能力;第二阶段,以小组(一般4人一组)为单位设立物流公司,4人承担四个管理角色,锻炼分工协作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机上操作

成绩与资金运营成绩相结合。机上操作部分成绩由系统自动生成,取最后一次上机成绩作为阶段总成绩(将系统的百分制成绩折合后记入);资金运营成绩则按照资金数额分段折合计算分数。与现实企业经营完全一致,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期末将两大部分全面结合,体现灵活性,突出应用性。考试内容整合化,即知识点与技能点结合,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结合;期末仍坚持方案设计为主,不同的是要将两个或多个物流功能要素整合在一起,以多个岗位或整个流程为目标,按课程综合培养目标设计套餐。考核环节一体化。期末考核从内容到形式绝对不是期中的重复,而是发展、延续和提升,实现梯阶控制。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形成合力。考试形式多样化,是指期末考试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可以项目化,也可以流程化,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这些形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践证明。这种考核不用监考,也不会出现雷同的情况。

上一篇:国际金融资本引导世界经济发展 下一篇:物流管理专业校企结合的缺陷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