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言背诵教学

时间:2022-10-15 02:35:46

浅谈初中语言背诵教学

背诵教学是传统语文教学组成部分之一,是朗诵教学的必要延伸。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学生基础,训练学生基本功,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及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立在朗读教学之上的背诵,能加深对文章整体把握,是一项提纯拔萃,沙里淘金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背诵,更能充分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意境,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甚至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一定量的背诵又为思维和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储备,是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纵观古今,先哲大师们无不在青少年之时通过背诵蓄源集流成河的储备而蒸腾浩然之气。众所周知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正是读与写的完美结合吗?

其次,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能规范口语,提高遣词造句能力,鉴赏语言表达效果,并且增进对“文美”的理解,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升语言素养,这些只能“意会”的东西,也只有通过背诵而“心传”。苏联教育家罗泽特说得更明确:“背诵一首简单的诗,不仅要弄懂所有的词语,而且还要了解其中修饰语和比喻法的修辞作用,并深刻理解诗的内涵。”可见背诵是一项全面的主动学习吸收领悟的语言实路活动。

再次,背诵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记忆力的有效手段。我们常常在惊叹名人大家的超人智慧之时,也为他们的博闻强记所折服。殊不知,他们正是人类记忆和智力的完美结合。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蔡志尚在永春中学读书时竟把韩文和部分《史记》、《庄子》等书背得烂熟。我国词学研究家夏承焘在回顾治学经验时“一部《十三经》除了《尔雅》以外,我都一部一部的背过。”事实证明,智慧源于量的积累,超强记忆是“积习已久”结果。记忆的“锋芒”是磨砺出来的。

总而言之,背诵是一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量的积累过程,是语文水平储备和语文知识“发酵”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异化”博采众长的质的飞跃过程。语文教学中的背诵教学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和“源”。

“背诵教学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然而实际教学中我屡屡发现教师布置的背诵作业学生深感头疼,往往不能如期完成,教师在指导背诵时又常常一筹莫展。学生大多反映“课文枯燥”、“记不住”而老师在很大程度长埋怨学生“不用功”、“没记性”。

造成如此尴尬现状的原因无疑是师生“默契合作”的结果。尤其是教师更需反思。值得检讨的是教师在主观上未引起足够重视,缺乏正确的对学生指导背诵的方法;在客观上缺少必要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在观念上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把背诵教学与腐朽的死记硬背对号入座。导致“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把背诵教学变成“反反复复地读‘望天书’或称之为读死书,这种生吞活剥式的背诵严重地扼杀和摧残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把背诵教学充当“杀人”的工具。在学生身上主要表现在缺乏背诵的方法,缺少成功的愉悦体验。

在基础教育阶段,背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要求背诵,学生实施背诵,最终实现师生意愿的双边教学过程。因此决定了背诵教学的三个基本原则。

1.背诵材料的必要性。中学语文课本所指定的背诵篇目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具有文质优美,语言生动,思想积极健康,意境深远的特点,它是浓缩多种“营养物质”的‘大餐’。它既是背诵的必要性,又给背诵提供了可行性。教师布置背诵应避免盲目加大背诵量,浪费学生精力,挫伤学生背诵积极性的做法。

2.背诵兴趣的意愿性。前苏联教育家罗泽特指出“记忆的最重要条件乃是要意愿。……只要材料在学生看来是有用的,兴趣便会自然的产生。”背诵兴趣的激发不妨教师先来点自我欣赏,我在布置背诵时常将古典诗文声情并茂地先背一段。比如在布置学生背诵《木兰诗》时,我就把《孔雀东南飞》背给学生。更妙的是,当学生听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美世无双时,”美文效应油然而生,学生们“垂涎三尺”,个个吊着嘴巴,睁大眼睛,从他们的惊讶、羡慕的神情上找到了背诵的“商机”,“我也要背诵!”需要激发他们急切而强烈的背诵欲望。接着我将背诵材料绘声绘色地朗诵,如“大嚼”、如“细咽”、让学生“食欲”垂涎,其实,此刻学生早已在“咀嚼”美文了。

3.背诵方法的合理性。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背诵的兴趣仅只是吊起了“胃口”,而指导背诵的方法正确与否,乃是“品尝与消化”的关键。

前人对背诵的方法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诸如“提纲法”、“整合法”、“默写法”等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有隔靴挠痒之嫌,究其原因仍是跳不出“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巢臼。

背诵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过程,即指导背诵的过程。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背诵“三部(步)曲”它是遵循记忆规律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滚雪球”。所谓滚雪球,顾名思义,它将背诵材料化整为零,遂句(段)递加,背诵后段反复前段 ,酷似对对联中的续对(串对),直至全部背诵。

“滚雪球”是背诵的初级阶段、是初步消化过程。要求出声诵读,背读结合,直到脱稿背诵。本过程重在理解句段内容,初步体味语感,强化识记材料。为增加兴趣,可在教师指导下单人背诵、双人背诵,小组竞背,全班齐背等形式。指导时可根据材料特点,或把握顺序脉络,或调动形象思维,做到有序可循,又章可依,是取学他人之文的初步境界。

第二步,“串珍珠”,在巩固背诵的基础上体会句段(节)间衔接,检索材料条理,在内容上整体熟悉吃透,初步感知理解背诵材料珠联璧合之妙。记忆的方式一般小声单背,如春风、如细雨。

第三步“数家珍”,这个阶段是一个“化雪球”的消化过程,重在涵泳性理解,从思想内涵、意境、表达方式、谴词造句等进行全面的吸收品美过程。此阶段学生对材料的感知已融化为和作者心心相通的境界。是一个全新的充满想象驰骋的收获过程。

实践证明,此“三部曲”只要指导得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是欢迎的。在轻松愉悦中,学生尝试到了成功,找回了自信。去年,我在指导学生背诵《春》后,学生罗某在周记中写到:“同学们按老师介绍的方法试者去背,用一节课时间基本上能把《春》背下来,大家高兴极了。另一学生写道:“……在教我们背诵时,老师教给我们背诵的方法。……经过老师的指导,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背诵任务。”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也是我们教学的根本归宿。朱熹不光深谙“源头活水”之妙,而且对读书更有独到的见解。“读书之法在循序而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意皆若发于我之心。熟读精思,融会贯通 ”

愿我们传统的背诵教学在世纪之春的课改沃土中再呈异彩。

上一篇:纯正校风,是德育的主题,是质量的保障 下一篇: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学习的顺利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