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养生观

时间:2022-10-14 10:16:01

浅谈老子的养生观

【摘 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老子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养生学家,他的道论是中国养生之道的学术渊源之一,而《老子》一书被视为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知识的经典著作,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养生观;老子;道法自然

一、“道法自然”的生命观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以预设的“道”展开的。老子的“道”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涵义,有时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时指的是一种规律,还有时候指的是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就养生来说,道便是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的准则和典范。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万事万物都要符合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老子的养生观就是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法自然”可以说是老子所持的生命观,老子对生死的态度是贵生乐死的,无论对于生还是对于死,他的态度都是豁达和坦然的。因此在他看来养生的精髓就在于“道法自然”。

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说我们的起居、饮食、习惯等要合乎我们自身成长的规律和需要。老子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生于天地间,顺则生,逆者亡。所谓“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顺其自然之理以养生,后藏根基,培蓄能量,充实生命力,老子认为以此才能达到益寿延年、长生久视的目的。

而如果我们逆道而行之,就会破坏我们的生理机能,正如《皇帝内经》中所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哀,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顺应自身身体的发展规律就会长寿,反之,则会导致早衰。

不过老子的“道”并不是恒定不变的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就说这个道是运行不止,生生不息的,运行就代表着变化,一定时空下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在养生上也如此,它没有一层不变的规律可以依托,也没有固定的法则和典范。因此养生并不能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套用,只有将其于自身具体情况相结合起来,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然养生之道,才能真正地接近天地。

当然,老子在养生上也是非常反对刻意为之的,他认为摄生之道在于依顺天道行事,无所作为。那么外患就不能侵,内忧也不能入,长生久视,与天地同其寿命。就是说养生也要从“无为”达到“无不为”。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就在于天地总是顺其自然,法于道去生存,绝不任性妄为,所以能长生。天地得以长久尚且不能任性妄为,何况作为天地中的个体的人呢?过度刻意地追求养生,以至于沉溺于炼丹都是一种“任性妄为”的行为,不仅不能给自己带来长寿,反而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正确的养生观应该从真正意义上做到顺其自然,所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圣人养生之道就在于消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

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就是把从生到死看作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强求、不拒绝,从而更加坦然地接受和对待生命。其实也只有把生命当做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的生命才能成为自然组成的一部分,自然的力量才真正属于你,也只有这样一种坦然的生命观,才能让我们最终获得养生的真谛,这也是养生的根本所在。

二、“味无味”的营养观

俗话说病从口入,对于养生者来说,首先要注重的就是食物的摄入,其直接联系到我们身体的营养摄入,营养是我们身体健康的基石。几千年前的老子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道法自然”以养生的基础上,提出了“味无味”的营养观。

老子说:“为无事,事无事,味无味。”他认为要以“无味”当有“味”,其包含了两重意思:首先是在食物的摄取方面不应该执着于味道的鲜美,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就是说酸、苦、甘、辛、咸的美味佳肴反而引起口病,圣人但求安饱,不沉溺声色之娱。我们都知道,若是过分追求满足口腹之欲,只能增加自身的肠胃功能的负担,摧毁正常的消化和享受食物的能力,从而引起身体的疾病。所以在食物的摄取方面老子提倡以“味无味”为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就是说吃任何东西都不要老是去品偿滋味。饮食的生物意义就是为身体提供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去满足“口舌之欲”。

其次是在讲究饮食清淡的基础上,也要注意营养摄入的平衡。不能因为食物无味,不喜欢就不吃,喜欢的就多吃,这样只会导致偏食。现代医学证明偏食容易破坏膳食平衡,导致人体营养素缺乏,对健康非常不利。“味不味”就是不管食物的味道合不合自己的胃口,都要平衡摄入,不可偏废。

三、“静以养身”的运动观

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生命就会枯萎。老子提倡“静以养身”的运动观,何为“静以养身”不是说不运动,而是以静养动。

具体来说就是老子所提倡的运动不是极限强度的无氧运动,而是讲究吐故呐新的有氧运动。现在人们提起道教就不得不想到太极拳和气功,这两种运动都起源于道教,它们相对其他运动来说是比较静态的。太极拳的精髓在于静,讲究的是修炼心性,从而达到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强身健体的效果;气功精髓则在于清静虚无。它令人进入清静虚无的状态,生出“气”这种原始生命能量,从而调治身体,恢复机能。

老子作为道教公认的始祖,在“静以养身”方面做出了典范。他提倡以“静”来养气和养神,那么如何以静来养气和养神呢?

首先就是他的“致虚极、守笃静”的功夫,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就是说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功夫,就能恢复心灵的清明。“致虚极、守笃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道功,“虚极静笃”是一种得道的境界,“虚静”容易到达,但“虚极静笃”却很难达到,需要长期的修炼。按照道家内丹派的说法,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以后才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而这整个修炼的过程,其实就是养气与养神的过程。

其次就是老子所说的“守中”,他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多言躁动则神浮气伤,会损害健康缩短寿命,不如精神内守。他还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谷神的谷在道家看来就是指丹田,此处的神就是指元气元精,丹田就是藏精、藏神、藏气的地方,内守丹田,“专气致柔”、“涤除玄览”才能让元气元精不绝,那么生命之根就会顽强,再辅之于调息,减少元气的耗损,即可获得长生久视。这也是道家修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反之“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逞强达到壮盛,消耗精气,就必然导致早亡。在老子看来养生就是用合理的方法譬如内守等,尽量减少先天之气的消耗,获得健康和长寿。

老子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养生学家,以辩证的哲学思维概括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智慧,提出了系统的养生观,其理论对后世乃至现在仍具有极大地影响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姚春鹏(译).皇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朱平安.老子养生哲学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J].十堰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3).

上一篇:论古希腊民主制度的起源 下一篇:如何做好水电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