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农村劳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时间:2022-10-14 09:53:56

开发农村劳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农业劳动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快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必备条件。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资源;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农业劳动力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快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切实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必备条件。

1.开发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必要性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

农业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是指农村中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数量以及不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参加劳动的人的数量。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强弱、心理状态、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等。

2.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完善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推动农村城镇化、土地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实现农民富裕,达到全面小康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一些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超前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使经济迅速增长。而我国的特点则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不足,并且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大城市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心。但目前许多城市带动不了周围的小城镇与农村,更吸纳不了多少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原因之一就是城市规模过小。这将不利于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

3. 当前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资源现状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较低受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在营养和保健方面没有物质保证,身体素质偏低。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我国农村人口的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很大;同时,在接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9%,而接受过专门的农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所以,大部分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对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认识还很模糊。

4.开发农业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1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和内涵

4.1.1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概念

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是在充分分析与研究农业劳动力分布特点,供给与需求特征基础上,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4.1.2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内涵

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包括三层内涵:一是合理的农业劳动力资源供求平衡是农业劳动力开发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不能超越农业发展的合理要求;二是提高农业人力资源质量是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三是在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有效的开发政策是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保证。它主要涉及数量开发与质量开发。

4.2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开发指合理利用劳动力的数量资源,使其配置得当,结构合理,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安排,以提高劳动力利用率。其开发途径主要有:

4.2.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利用农业劳动力资源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畜禽、反季节疏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个私民营经济,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增强其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4.2.2搞好信息服务,合理转移农业劳动力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根据其特点,促使农业劳动力合理转移,是农业劳动力开发的重要课题。农民缺乏信息和获得信息的能力,导致农民很难找到非农就业的机会,更谈不上找到适合个人发展的机会。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服务,建设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加强与职介和用工部门的沟通与协作,解决城乡之间、供求之间信息不畅的问题,从而实现劳动力供需情况的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同时,通过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尽快把紧缺岗位信息提供给农民,并加以正确引导,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4.2.3建立合理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合理的劳动力年龄结构是保证农业生产连续性和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定要克服农村中年轻、有文化、有技能、有特长的人都外出务工经商,而年龄大、低文化、无特长的人,留在农村种地或经营林牧副业的现象,使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保持合适比例,以保证农业生产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4.2.4提供优惠政策,激发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基本思路,大力优化境内投资环境,吸引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地方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回乡创业手续办理上给予方便,在税费、用地、供电、供水、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优先解决子女入学,努力创造宽松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二次创业。

4.3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开发是指在提高农业劳动力身体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农业人才结构,以提高劳动力质量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4.3.1提高农业劳动力身体素质强壮的体魄是高质量农业劳动力的主要方面。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基本上属于“高热量”的温饱型,农村个别地区农民生活水平很低,提高劳动力身体素质作为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也是农业劳动力质量开发的重要任务,它要求逐步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向“科学营养型”转化,同时,改善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为劳动者创造舒适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

4.3.2提高农业劳动者智力素质,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向农民进行中小学教育及文化投资是最有利的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对农民首先进行文化教育,才能使其掌握科学技术。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劳动者智力素质的提高提出了迫切要求。提高劳动者智力素质包括提高农业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生产劳动技能和知识水平。一是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它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二是抓好职业技术教育。它要以就业为导向,依据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转移方向、市场对就业能力的需求等,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三是发展农民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办好中级和高级农业院校,培养各类农业专门人才,为农业生产服务。四是举办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为农村能工巧匠学习创造条件,以启迪其思维,带领农民致富。五是壮大科研队伍,建立农村科研网,引导农民开展科学研究,为农业生产服务。

4.4完善制度,建立和健全农业劳动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一是政府应加大力度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保证发展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不变,稳定农业劳动者对农业的劳动力投入;二是切实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制度等;四是逐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经营农业收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地位和务农的积极性,逐步转变“轻农”、“离农”思想,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5.结束语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都存在不平衡,受市场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支配,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会越来越复杂,如果完全依赖市场机制调节,必然会造成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因此加强人力资源流动的宏观调控,全面考虑人力资源配置方向、配置比例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万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6.

[2]陈继勇肖德程玉华: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上一篇:生态河道系统整治与建设研究 下一篇:高速公路光传输技术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