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统筹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时间:2022-10-14 09:09:56

推进城乡统筹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一、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2009年以来我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实施七大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自然灾害频发、市场价格波动大的情况下,农村经济发展仍然保持了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800亿元,增长速度7%,已连续6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水平。

(一)粮油生产喜获丰收

预计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200万吨,较上年增长4.3%,创2000年以来最好水平。油料产量大幅增加,全年总产预计53.3万吨,较上年增长7.9%。

(二)畜牧业发展稳中有升

以百万头生猪大县和奶牛高产创建项目为重点的畜牧业倍增工程力度大、标准高、进度快、态势好,带动全省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25万吨、50万吨和210万吨,同比增长4.2%、2%和5%。

(三)水果和蔬菜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在稳定发展苹果产业的同时,重点加快发展猕猴桃产业。全省新增水果面积124万亩,预计全年水果产量1100万吨。加快发展蔬菜产业,设施蔬菜工程全面启动,预计全年蔬菜产量1080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2%。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2008年四季度以来,国家安排我省农林水利扩大内需项目总投资52.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5.9亿元,比上年增加106.3%。另外,国家安排我省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资金23.79亿元,全面启动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好于预期

全省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中小企业个数、从业人数快速增长,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承载和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得到增强。随着宏观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农民工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稳步回升。2009年前三季度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3万人,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80元,比上年增长14%。这是我省农民收入增速连续第四年保持在两位数的较高水平。

二、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继续加大“三农”财政投入,2009年全省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119.26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3.39%。其中省财政新增安排11.13亿元,总量达到34.08亿元,增长36.97%。不断改进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有效放大财政补贴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全年落实农业政策性补贴资金29.5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5.5%;其中农资综合直补18.8亿元,粮食直补2.75亿元,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3.96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3.5亿元。补贴力度加大和各项补贴及时拨付到位,使广大农民保持了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项目三个“百分之百”要求,全力推进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个项目建设推进顺利,强力促进和保障了“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得到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我省在财力水平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努力克服困难,积极落实项目建设配套资金。2009年省级安排农林水利项目配套资金8.95亿元,比上年增加171.7%。

(三)全面实施农民增收工程

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个工作重心,根据我省的资源禀赋和区域特色经济布局,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2009年初,以省政府陕政发〔2009〕1号文件印发了《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并编制了十一个单项规划,全面启动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果业提质增效工程、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畜牧业收入倍增工程、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创业工程、县域工业化工程。通过七大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全省农村经济“稳粮、优果、兴牧、扩蔬”的发展思路,对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对我省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全省经济企稳回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继续运用法律行政、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息服务等多项措施,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得到有效增强。通过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得农民增收的渠道得到拓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16800多个,较上年增长3.4%。龙头企业达174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548.4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1%、18.8%。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专业合作社成员纯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农民纯收入25%以上。

(五)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覆盖,各项投入大幅增长。“双高普九”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3%,农村居民养老试点在45个县展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省农村社会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农村民生状况显著改善,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步入新阶段。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思路,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雨露计划”培训为两翼,切实抓好重点村建设、信贷扶贫、科技扶贫、移民扶贫、外资扶贫和社会扶贫等项工作,连片开发板块推进,各项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六)积极推进农村改革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改革。目前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等进展顺利。苹果保险试点、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等各项农业政策性保险得到有力推进。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水平不断提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并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通过各项农村改革的全面推进,健全了有利于“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制约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消除,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同时也必将进一步促进“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健全农村经济体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固农业基础地位;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实施七大工程为抓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形势,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完成农业增加值完成增加值900亿元,增长速度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10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2%。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体系,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一要抓好粮食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大力扶持粮食生产,提高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0万亩,总产稳定在1200万吨的较高水平。二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和畜禽良种工程,加快农作物种质资源、良种繁育基地、畜禽水产良种场、种子质量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动物防疫、植保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动植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防疫检疫监督、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预报预警和水文体系监测基础设施。

(二)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大力促进果业、畜牧业、蔬菜产业等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推动资源要素优化和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一是提升果品质量,增强果业生产效益。加快渭北果业基地建设,稳步扩大优质苹果和猕猴桃种植面积,着力提高果品质量和优果率。二是推广科学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加快百万头生猪大县和万头生猪示范村建设,继续实施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积极推广科学饲养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探索推广肉鸡、肉羊等生产模式,扩张养殖规模。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强防疫和畜产品监管,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快设施建设,促进蔬菜产业发展。继续实施百亩设施蔬菜工程,突出发展设施大棚栽培,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先进集成技术应用,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生态建设。

一是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二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基本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力度。四是加强生态保护。全面推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农民技能培训、后续产业及补植补造六大工程建设,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着眼促进农民增收,以推进农民增收系列工程为重要抓手,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一村一品”为基点,狠抓龙头企业这个关键,继续运用政策引导、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综合手段,扶持产业化经营,发展粮油、果蔬、肉类、乳制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构建产工贸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合作社等专业组织。按照组织类型、产业种类、带动形式和培训一体化的区域专业合作社发展示范模板,突出示范县和示范社建设,提升建设档次,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三是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四是积极推进城镇化。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政府资金引导,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重点城镇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吸纳能力。五是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劳务品牌建设,促进劳务经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五)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农村改革

稳步推进农业各项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农业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进农村改革创新,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二是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推广“联户担保”,积极探索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的具体形式。三是加快基层畜牧兽医、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向多元化转变,服务形式向公益与经营相结合转变。四是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集体林区划界定和分类经营,建设和完善林地管理、采伐管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产权流转、生态补偿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五是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研究促进农民工城镇落户的政策措施,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

(六)认真做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转型、升级、强城、生态、普惠”的总体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施追赶战略,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破解“三农”难题。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全省“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上一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下一篇:全球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及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