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导入应该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10-14 07:54:56

高中历史课导入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高中历史课中导入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各种教学技能,这些教学技能是教师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学技能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教学技能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等。

所谓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从非学习状态逐渐进入到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可以是一个新的章节的开始,也可以是整个学科知识讲授的开始,甚至可以是复习课的开始。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历史课是枯燥无味的”,只要提到历史人们就立即联想到只顾埋头苦读的书呆子身影,似乎这就是历史学习的“真相”。但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有独特的美感。[1]人类历史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意味着历史不可能是枯燥无味的。历史课是否“枯燥无味”,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伊始就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意愿,发挥历史教学的独特作用,就要求教师在导入中精心设计。

因此,导入的意义在于通过语言、图文、音像等方式展现与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紧密相关的历史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为学生学习好新知识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甚至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意愿。导入如果新奇、有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入应该注意的问题

1.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方式进行导入,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因此关键问题在于,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学科知识,过硬的学科功底,广阔的人文底蕴。教师的人文素养低、学科知识的缺失与浅薄,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关键因素。偏离学科文本的深刻解读、片面追求教学方式改革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错误。教师只有在课前对授课内容了然于胸,对其中的重难点有深刻理解,而且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了解,才能够设计出符合教学活动的导入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导入在教学当中的作用。历史教师有时可能要同时上两个以上的班级,在面对理解水平不同的班级时,设计的课前导入就要有所区别。比如在面对理解能力强,历史认知能力较强的班级时,可以尝试用古代诗词或者历史文物等饱含丰富历史底蕴的素材作为导入的基础。而在面对历史认知能力较弱,学生反应速度较慢的班级,就要考虑运用通俗易懂的导入方法,使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导入,既然是“导”,那么教师在进行导入之时,起的就是引导作用,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选择导入的素材方面,备选的导入素材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实际,即要与历史教材内容或史实相关联,不能凭空捏造或者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导入是为了实现历史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因此不能背离既定教学目标。导入的素材或内容必须以事实为准绳,这可说是历史课导入的基本原则。历史是一个要求实事求是的学科,是以历史事实作为基础的,如果胡编乱造,没有历史事实作为支撑,历史课就将不再是历史课。如果导入时仅仅以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求得学生的一时关注,也只能是饮鸩止渴。作为一个团体,特别是高中学生,已经对事物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如果历史教师在课前导入中夸夸其词,偏离授课内容,那么学生很可能会产生抵制心理,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历史课的学习。因此历史教师上课前对所授知识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资料要尽可能地多掌握,还要明确引用的内容是否可以印证要讲授的内容,这样才能在课前导入中避免胡编乱造,脱离教学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确实与现实生活既息息相关,又是可以在现实中找到事实依据的,从而燃起学习历史的更大兴趣。

其次,在导入方法方式的选择上,不应拘于成法,不同的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相同的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只要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如果有足够的驾驭能力,能做到合理调配,就可以把几个导入方式同时使用,当然这种方法要谨慎使用,因为教师可能会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的驾驭能力。

历史教师有时可能要同时上两个以上的班级,在面对理解水平不同的班级时,设计的课前导入也要有所区别。比如在面对理解能力强、历史认知能力较强的班级时,可以尝试用古代诗词或者历史文物等饱含丰富历史底蕴的素材作为导入的基础。而在面对历史认知能力较弱、学生反应速度较慢的班级时,就要考虑运用通俗易懂的导入方法,使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是,在导入结束之后,教师要提出能把教学活动引向正确轨道的问题,让学生随着教师已经开辟的道路前进。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导入,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激发起来后,更是如此。有时学生的热情会仅仅停留在教师提出的导入素材或者内容上,反而忽略了教学内容,而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无法适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把教学活动引向正轨,给人的感觉就是虎头蛇尾,学生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就有可能被浇灭。鉴于此,课前,教师就应该提前设计出一些具体的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又有一定难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导入结束时恰到好处地提出来,使学生处于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拼命地想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

3.导入时间控制。导入虽然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导入的使命只是起到“药引”的作用,而不能代替真正的课堂讲授新课这个“主药”。因此导入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影响新课的讲述。当然,导入也要尽量与整个授课的其他环节保持整体性,而不是截然分开,不能因为重视导入而忽视其他环节,当教师能够把课前导入与教学的其他环节融合为一体时,才能说教师真正达到了一个教学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法]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上一篇:深化理念,注重实践 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