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先从垃圾分类开始

时间:2022-10-14 01:31:37

环境保护,先从垃圾分类开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地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生产着垃圾。垃圾问题日益突出。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解决垃圾问题,要先从垃圾分类开始

就垃圾管理而言,日本是这样做的:每个社区的新居民,刚进社区门,就收到一本倒垃圾指导手册。周一和周四只收可燃垃圾,周三只收不可燃的,周五只收资源垃圾。垃圾必须在每天早上8点前倒,否则不收。

目前,中国大多数城市垃圾处理情况是,前头分类不到位,后头处理“一锅端”。清洁工来一车,“呼啦啦”把3桶垃圾一锅端,垃圾如亲兄弟再不分家了。清洁工只负责收垃圾,3个垃圾桶蓬头垢面,快分不出色儿了,也没人管,刚用就呈现将报废样。

垃圾被送往处理厂,就更显其简单粗暴了。很多大城市寸土寸金,已无地可填埋垃圾,最见效果的焚烧成了首选。北京高安屯垃圾填埋场,密闭的垃圾车上倾倒出来的可谓“五花八门”,有西瓜皮、菜渣、塑料袋、废纸、金属、玻璃、渣土等等一应俱全。送进高安屯垃圾焚烧厂的,同样也是如此原生态的混合垃圾。

2009年,全国发生6起垃圾焚烧引起的较大规模。百姓底线很低,可以焚烧垃圾,但别烧混合垃圾。万恶的二恶英滚滚冒出,更何况焚烧厂还要建在居民区,是可忍孰不可忍!如烧混合垃圾真无害,那干脆把焚烧厂建在政府办公楼旁边来证明。

这不是异想天开。我国台湾省台北市市政管理部门为说服市民相信技术上能够真正做到对垃圾焚烧污染的可控,甚至将办公楼搬到了垃圾厂,并在垃圾厂大楼上开办餐厅。日本为了让市民放心,垃圾焚烧厂完全对市民开放,随时接受市民的“突击检查”。当然,这是建立在台北市和日本对垃圾细分类,只烧能烧的,不烧有害的基础之上。

全世界第一个提出“垃圾分类”名词的城市不是东京,不是巴黎,不是伦敦,而是北京。1957年7月11日,《北京日报》曾刊发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作《垃圾要分类收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才实行垃圾分类,至今已过去20多年,但依然是有壳没瓤。2010年,北京为解决垃圾问题,政府投入百亿元资金,这不能不说是个大手笔。然而,仔细观察资金投向,95%还是用于末端治理,用在了环卫作业或建设新的垃圾处理设施方面。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老生常谈,谁都知道首选要在源头减量。

如果说,上个世纪是垃圾焚烧的盛世时期:这个世纪,它早已落寞。2007年,欧盟立法者以罕见的一致否决了欧盟委员会企图将垃圾焚烧划分为“能源再生”产业的决定,并规定到2020年,欧盟国家50%的生活垃圾和70%的建筑垃圾都应该得到回收再利用,而不是填埋和焚烧。自2007年至今,德、英、丹、荷、挪等同相继作出新决策,不再新建城市垃圾填埋场和焚烧炉厂,因为焚烧厂始终无法达到环保要求,其副产品远无法和其副作用相比。

可惜,中国正在接受一个夕阳产业的兜售,却把它拿来作为自己的朝阳产业。某业内人士曾开玩笑说,如果不是为了“创模”“创卫”,或者不是南于垃圾污染环境而引发,地方上一般不会给垃圾投钱――因为不能挣钱。

管理垃圾(减量、分类、再利用),显然牵扯的部门太多,管理不易,光有大投入,少见产出,外加见效慢:而处理垃圾(填埋、焚烧),能立马见政绩和效益。垃圾这点事,关键还在政府决心。管理还是处理,孰重孰轻,重多少轻多少,不就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吗?

责编/晓辉

上一篇:棉被里的阳光亲情 下一篇:“谢谢你,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