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时间:2022-10-14 12:30:47

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摘要:社会对专业性舆情人才的需求不断高涨,社会需要具备信息分析、信息收集、危机公关等能力的高素质舆情人才,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舆情人才,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是关键,本文重点介绍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的核心课程的设置。

关键词:舆情人才;核心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17-02

在新媒体时代,舆情借助于网络传播平台生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监督权力、揭露假丑恶;争取权利、传播正能量,对现实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新的传播生态下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日益成为政府、企业常规性工作,社会对专业性舆情人才的需求不断高涨。社会需要具备什么样能力的舆情人才、如何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舆情人才?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两个问题。

一、舆情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为了掌握社会对舆情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合格的舆情人才,为设立“舆情调查与分析”本科专业做系统论证,在全国首创“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通过发放“我国舆情信息工作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8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59分。在受访单位中,既包括党政机关,也包括人民日报、江苏省广播电台、MSN中文网、中国网、新京报、零点调查公司、招商银行等企事业单位。被选单位在开展舆情信息工作方面具有很高的代表性,能较好地代表我国当前舆情信息工作的总体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有27.6%的受访者表示,未来五年需要增加对舆情专业应届本科生的需求。受访者希望聘用到本科毕业生来做的具体工作是舆情调查(41.4%)、舆情搜集(34.5%)、舆情上报(25.7%)等基础性工作,而对于综合素质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舆情分析(15.8%)、舆情跟踪(5.1%)、舆情预警(3.2%)、舆情引导(8.9%)等工作,需求则相对较少。数据显示,舆情信息工作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尤其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政治素养、实践经验等,所以应届本科毕业生较适合从事基础性的工作。

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根据上文的调查结果,社会对舆情人才的素质或能力要求,排在第一位的是信息分析能力(83.3%),其次为媒介素养(56.2%),再次为信息收集能力(52.1%),往下依次为政治素质(33.3%)、危机公关能力(25%)、网络技术(14.6%)、写作能力(12.5%)等。鉴于就业市场对于舆情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严密的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创建了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致力于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媒体和各类调查机构培养掌握舆情调查和分析技能,从事舆情监测、调查、分析、和引导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2009年面向专转本的同学,招收了第一批学生,2010年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招收了第一批四年制本科学生。合格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核心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综合素质水平,决定着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专业发展和建设在摸索中前进,经过四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用人需求的舆情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目前我院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设置了八门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对提高该专业核心竞争能力起决定作用的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原理、政治学基础、舆情概论、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危机传播与声誉管理。

三、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1.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原则。(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需求指引和影响着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所以在设立舆情调查与分析之初,我们进行了科学的调查问卷,了解社会对舆情人才的真实需求。(2)以舆情传播活动普遍规律为依据。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在受到社会需求因素影响的同时,又受到舆情传播活动本质属性的规范,课程设置要体现专业性以和其他相关专业形成区分。(3)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动手能力的最好的落脚点在于实践课程的设置。通过实践、实训以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建设。舆情调查与分析专业核心课程共八门,分别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原理、政治学基础、舆情概论、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危机传播与声誉管理。其中前三门属于学科交叉课,新闻传播类的学校多有开设,这里不再介绍,重点介绍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创设的后面五门课程。(1)舆情概论:主要讲授中国舆情思想嬗变和制度沿革,舆情的概念、构成要素、主要特点、主要传播途径,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网络舆情与传播、网络舆情与网络行为、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网络舆情形成模式和变动、网络舆情与谣言等。本课程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对舆情概念和传播有清晰的认识,认识到舆情对于国家、企业、个人的影响和意义,为下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2)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本课程主要内容为网络舆情监测软件的使用、网络舆情选题、网络舆情抽样、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情报告写作。本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并重,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训教学利用南广学院舆情监测实验室平台,进行舆情监测的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广泛的知识和实际运作能力相结合,实训教学也是落实我校应用型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3)网络舆情案例分析:本课程作为《舆情概论》和《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课的后续课程,授课内容为从新近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中,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件作为课堂讨论的案例。授课方式为案例教学法,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些固定的原理和规则。它的价值在于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使得学生获得设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4)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做网络舆情信息分析,面对海量互联网数据,不懂数据挖掘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所谓兵马未动,数据先行,因此数据分析是做好网络舆情工作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数据挖掘概述,数据采集、数据统计分析、集成与预处理技术,多维数据分析与组织,预测模型研究与应用,关联规则模型及应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应用。数据分析会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挖掘对业务发展有价值的、潜在的知识,找出趋势,为决策层提供有力的依据。(5)危机传播与声誉管理:主要内容为危机概述、公关视角下危机类型分析、危机防范、危机应对、危机传播管控、危机中的声誉、声誉的培育与管理。本课程知识新颖,实践性强,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危机传播管理的相关理论、掌握并会应用基本管理工具和方法。

通过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舆情监测与分析工作的基本能力,尤其在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危机公关能力上有显著提升。而信息收集和信息分析能力是我们在前期调查中,社会对舆情人才需求中最关注的两种能力素质。至于媒介素养、政治素质、网络技术、写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在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中都有对应的课程,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刘毅,马缘园.我国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我国舆情信息工作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为例[J].新闻界,2011,(6).

基金项目: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jjts201104);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1SJD860005)

上一篇:孕妇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 下一篇:关于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