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后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2-10-14 12:18:28

对新课改后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思考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我们已经走过了初期的迷茫和困惑,从最初轰轰烈烈追求形式的热潮中清醒过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新的理念带给语文课堂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毋庸置疑,改革后的语文课堂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无论是教与学的方式方法,还是师与生的角色定位,或是讲与练的协调分配,较之课改前,都更科学、更实际、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师生个体角色的转变

1.教师――由主体到主导

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终极体现。学生要发展,教师必须首先发展,以提高自身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快速有效地革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促进了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通过多种渠道,搭建广阔的育人平台,促进教师素质和专业的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业务的迅速成长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知识基础。例如:我校利用暑假进行的“雕塑心灵”教师主体研修班,邀请一大批教育专家及名师到校讲座、上课,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授课方法,伴着课改的清新之风,为我校及伙伴校的教师带来了丰厚的精神食粮,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三个一”名师带动工程充分利用名师资源,快速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授课水平;结合教研中心倡导的读书富脑活动,我校采取好书推荐、读书沙龙、读书论坛等多种形式,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这些都为教师的成长铺设了阶梯。

新课程改革以极大的冲击力革新了教师们新教师角色的理念,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机会和平台。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扮演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

2.学生――由被动到主动

课改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他们习惯在课堂上对学生满堂灌输,生怕自己一放手,学生就会有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思维。于是,学生们的思维被绑上层层绳索,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也是死气沉沉,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根本谈不上有多大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下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控制者,而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合作者、参与者、激励者。由此也形成了新的学生观,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下,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共同探求新的发现,微笑和幽默成为课堂里的调味品;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劲头,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去主动探究、发现、创造……让学生享受课堂,与教师进行无拘无束的、平等的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问。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有着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五个环节、三个步骤等,这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照本宣科,任何脱离教案的问题和回答都是不被允许的,都要被通通消灭。课堂知识是单向传输,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教师的一言堂压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剥夺了学生提问和发言的权利。学生天生好问的意识消失了,只是机械、呆板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课堂上缺少了智慧火花的碰撞,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

在新课改中,我们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进行着义无反顾的探索和改革,使语文课堂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中越来越充满生机和活力。新课改的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具体的落实。可以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各种课型也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具体教材灵活运用;教案中的主要部分多以预设的形式出现,在备课前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答案,并设计出解决的方法;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火花闪现,并抓住生成,加以适时引导。

以阅读教学为例,我们知道,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归纳出应该注意的重点问题是:怎样读才有实效?怎样渗透字词句和语文知识教学?怎样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出初读了解――再读感知――细读品味――总结升华等几个必要的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阅读方法。

1.初读了解阶段:以读通顺为目的,多以学生自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字词的正音和识记。

2.再读感知阶段:以读流利、初步读懂内容为目标,明白文章讲了什么。

3.细读品味阶段:这一阶段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出相应的引导方法,课堂上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文字体会文章内涵,以读带讲、读中感悟,通过朗读、默读、散读等形式,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

4.总结升华阶段:这一阶段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达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对话平台、点拨阅读方法、适时推波助澜、引导深入探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逐步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片面转向全面,从一元发展成为多元。语文课堂也因此充满无限生机,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作为新生事物的新课改,同样如此。我们不可否认,新课改后的语文课堂,仍然存在着需要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

1.重创新,轻继承。过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有的课堂出现了把自主、合作与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如何都用这种学习方式,课堂上该讲的也不讲,该点拨的也不及时点拨,完全放弃了应有的指导,致使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被白白浪费掉;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缺乏对读的有效指导,表面上轰轰烈烈,其实是虚假繁华。

2.重能力,轻双基。新课标要求改变课程内容烦、难、偏、旧和过去只重视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然而一些教师由此忽略了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例如:有的一年级教师片面理解教材中对于拼音的要求,淡化弱化拼音教学,而在二、三年级的拼音教学上又没有做到相应地渐进和衔接,致使学生达不到对汉语拼音的拼读、拼写的掌握水平,不但直接影响了学生查字典和对生字的学习能力,也影响了电脑打字输入法中的拼音输入法的输入速度。像这样“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显然是对新课改理念的误解。

3.重表扬,轻批评。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是新课改后的课堂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之一。然而许多教师廉价地批发“表扬”,对学生的发言缺乏恰如其分的评价,文本的多元解读变成“都对”的解读,造成学生一头“雾水”。像这样滥用鼓励和夸奖,极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概念判断模糊,客观上造成知识误区和科学缺陷,最终削弱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导致是非不明,不良行为习惯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矫正,不利于学生成长。

综上所述,尽管新课改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误区,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新课改的确给我们拓展出一片清新的教育新天地。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继续秉承新课改理念,扬长避短,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感性的浮躁。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登市文峰小学)

上一篇:无法预约的精彩 下一篇:高校公共课心理学教材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