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GDP不经济增长原因分析

时间:2022-10-14 10:21:57

我国GDP不经济增长原因分析

摘要:影响我国GDP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四方面:城乡二元制结构、服务行业发展不够和中小、微型企业少,是制约经济高效发展的瓶颈;固定资产投资的质量问题是贫富差距加大的一个潜在因素;低附加值产品规模经营的外贸策略制约了企业员工收入的增加,成为经济发展有效增长的潜在阻力;政府对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投入不够,成为制约国内消费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 经济结构 社会保障

根据2005年12月国家统计局重新核定的数据,2004年我国GDP实际增长16.8%。如果本次核实是准确的,那么在失业率与从业者人均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目前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这两项数据不变),这个数据就更加说明了我国GDP增长的低效性,或者说不经济性。

GDP的不经济增长指的是GDP的增长对居民收入、就业率以及社会分配的拉动呈低效性。通常认为,GDP的不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不合理有关。较流行的说法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偏重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而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发展缓慢,中小、微型企业少,容纳就业人数有限,同时城乡二元制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城乡差距。笔者认为,除上述原因外,对内固定资产投资质量问题和发展低附加值外贸产品的外贸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GDP的有效增长。而国家对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上的投资不足,使居民不敢把钱用在非必需品消费上,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不高,也是造成GDP不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

一、服务业和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缓慢,是影响我国GDP有效增长重要因素

(一)服务行业少,对从业者人数的容纳有限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服务业可以容纳相当多的就业人数。据统计,一般发达国家的比重为60%-75%,即使在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比重也高达53%。而我国的服务行业比重一直非常低。虽然2004年服务行业的比重从原来占GDP的31.9%提高到40.7%(统计局重新修订的数据),但还是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固然,我国经济发展有自己的国情,但是服务行业发展缓慢,没有容纳原本应该容纳的从业者人数,从而不能带动就业率的提升,进而影响了GDP对就业率的拉动,是不争的事实。

(二)中小、微型企业少,就业机会少

从市场经济各国的经验和普遍情况来看,一般有65%―80%的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自由职业领域就业;在发达国家中,每千人中有40―55个微型和中小企业,每个微型和中小企业平均就业人数约为9―15人。而我国目前只有54%的劳动力在自由职业、微型企业、中小企业中就业,城镇每千人中微型和中小企业数量只有13个。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落后,使社会就业机会减少,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国有企业和国家政府机关的“瘦身运动”,越来越多的人面临就业问题。中小、微型企业少也是影响GDP对就业率拉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是阻碍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二元经济结构

1954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首创二元结构分析指出,在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存在“二元经济”,先进但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庞大但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三层含义: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先前的户籍制度和后来的暂住证都是城乡间户籍壁垒的标志)。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城市的公共设施由政府投入,而农村,这部分的投入相当大的一部分由农民负担)。3.在社会保障上的差异。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

(二)改革开放后,二元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体上发展很快,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存在,除少数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以外,农村变化很小。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的拉大。一般认为,城乡收入合理的界限应当在1.5∶1左右,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差距明显加大,到 2004年,已经增加到3.21∶1 。城乡贫富差距加大,影响了GDP对消费的拉动,特别是对广大农民消费的拉动,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三、固定资产投资质量上的问题,更加大了GDP增长的不经济性

2004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GDP贡献51.3%。但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质量问题,这一比例更加大了GDP增长的不经济性。

(一)投资方向上的偏差,加大了城乡、区域间的贫富分化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以来都呈现重城镇、轻农村,重东部、轻中西部的态势。2003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5940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0001亿,2004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同比增加14.5%,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加27.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只占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9.5%。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差距,使本来就不富有的农村更加贫困。而在区域上,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在对中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上有所增加,但是相对中西部人口数量和区域面积,这部分投资无论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相对数量上都较东部地区少。从2000年到2004年的5年间,国家在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投资总额的1/2强。固定资产投资上的偏差,在客观上促成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局面的形成,加大了区域间的贫富差距。

(二)固定资产投资工程过程管理的纰漏,使其对参与工程建设的普通劳动者收入的拉动呈低效性

固定资产投资工程过程管理的纰漏突出表现在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路、桥、三峡建设等工程项目,由于工程的转包,使这部分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在分配上呈现倒金字塔型,同时受益人数呈正金字塔型。也就是说,通过工程转包,少数人获得了大部分的经济利益,而大多数人,特别是工程的一线建设者,处于承包的最底层,获益最少。

(三)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复建设、破坏性建设以及政绩建设,降低了投资的社会效用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由于我国目前缺乏政府投资范围的有效界定及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GDP的增长或改变城市面貌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不经过严密、科学的论证,盲目上马新工程,出现了闲置工程、重复建设工程和对资源带有破坏性的破坏性工程。这些工程不但大量占用了资金和资源,而且社会效用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低附加值产品规模化经营,在恶化国际贸易环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GDP对从业者收入的有效拉动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以发展现阶段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贸易为主。这类产品一般集中在劳动力密集的行业,进入壁垒低,产品的附加值也低。这种类型的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是必须的。但是,随着贸易额的加大,规模经济的出现,竞争对手增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彼此竞相压价。同时,由于资源的需求增加。在全球性经济萎缩的大背景下,原材料及资源的价格不断上涨,利润必然由生产方流向资源、材料供应方,随着国际上“中国”的升温,贸易摩擦不断出现。中国企业的外贸环境的不断恶化,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这正符合萨谬尔森在《李嘉图和穆勒是如何反驳和肯定了主流经济学家支持全球化的观点》一文中谈到的第二个论断:中国在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率提高将导致中国贸易环境的恶化)。外贸企业在利润空间变小的同时,必将压缩劳动成本,其方式也只能是裁员和不增加或降低员工工资(或不增加工资增加工时),企业对员工不加薪或少加薪,成为必然。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有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员工工资水平增长尤为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GDP对从业者收入的有效拉动。

此外,医疗、教育占用了居民绝大部分收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由于政府在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上的投入捉襟见肘,普通居民不得不把收入的大部分放在银行以备医疗、教育所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GDP增长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崔凡.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经济理论与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9,5―9页.

[2]傅允生.资源约束,利润转移与不经济增长.经济理论与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9,14--20页.

[3]王志刚.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性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25―30页.

[4]【日】林直道著,江瑞平译.危机与萧条的经济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周雪飞.解读经济增长中的中国“谜团”南风窗.2005.08.

[6]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管理世界.2004年第7期,22-28页.

[7]李斌.投资、消费与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古典角度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13―23页.

上一篇:企业薪酬与竞争优势获取 下一篇:加快包头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