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应把握的交际教学原则

时间:2022-10-14 08:29:37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应把握的交际教学原则

摘 要:本文通过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交际特点的分析,突出强调了交际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即兼具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双重身份。因此,必须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加强交际教学的训练。由此归纳出八条交际教学的原则,用以指导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实践。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交际教学原则

一、引言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关于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的关系,学界早已有所讨论。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语言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第一位的,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补充,是第二位的。这也是本文所讨论的交际教学重要性的前提。

(二)交际教学的特殊地位

交际教学一直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是在任务型教学法(又称交际法)中得以阐释。究其原因,正是在于交际教学的双重身份,即既具有以语言教学为载体的特点,又具有文化因素教学的若干特点。

张占一(1990)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观点。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交际教学是广义上的概念,它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知识、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相关内容。它与传统意义上对外汉语教学法中的交际法有一定区别。

二、课堂教学的交际特点

(一)模拟性

课堂教学中的交际教学,多是从语言功能出发,设置一定交际情境,学生模拟真实场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真实体会交际双方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的言语表达,注重交际原则的把握。由于交际的模拟性,可能会出现与自身交际特点不符的情况,这就加大了学生对所模拟的情境的深刻理解。尤其是与中国文化差异比较大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中国人的交际行为。例如,中国人在得到别人称赞时的委婉表达,欧美学生就会很不理解。

(二)生活性

由于交际教学应服务于语言教学,起到巩固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的作用,加之对外汉语教材(以口语教材尤为明显)的主题设置多以多样化的生活情境为背景进行编排的,因此实践中的交际教学也多以生活性场景为主。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还是基于学生、外国人这一特定社会背景,可能在与当地中国人的接触中会得到与课本不一样的交际回应。生活交际的复杂性,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一定的难题。因为生活情境是复杂多变的,交际对象也是不确定的,而课本只能给出普通的交际示范。

(三)零散性

由于对外汉语的课型设置,交际训练多出现在口语课堂中,当然其他课型也必不可少地有所训练。综观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由于缺乏统一的大纲作指导,很难编排系统的口语教材。就目前的口语课教材而言,大都设置日常问候、购物、商量、建议等语言功能为主线的话题式口语教材。这就决定了口语课堂教学也很难像语法教学那样分类明确。

(四)单一性

课堂教学中的交际训练多是围绕教材展开的,这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交际内容具有话题单一性的特点。一方面,给学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口语训练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给学生融入现实生活的情境设置了障碍,学生在复杂的交际情境中可能会处理不当。因此,锻炼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是交际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课堂教学的交际教学原则

语用学领域关于会话规则研究较多。格赖斯(Grice)提出,出于礼貌,会话中的双方都应该遵守合作原则。这包括以下4个准则:1.质量准则;2.数量准则;3.方式准则;4.合作准则。利奇(Leech)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礼貌原则。这一原则由得体、宽宏、赞誉、谦逊、一致和同情等6个准则构成。

针对上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交际特点,提出以下8项交际教学原则:

(一)语境优先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际局限在特定的角色范围之中。从这一方面说,师生双方的交际行为都是受交际环境严格限制的,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交际模式。然而,课堂教学自身的特点又会使师生、生生的交际情境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由此,师生、生生之间是在不断变换的交际情境中转变各自角色,进而决定采取何种交际策略来完成模拟情境的交际任务,最终达到加强交际能力的目的。据此,我们倡导的语境优先原则,是指先撇开课堂情境这一大环境,优先考虑所模拟的交际情境这一小环境。

(二)角色适用原则

角色适用原则,是指课堂教学中模拟情境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在角色的选择上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当然也要做到公平原则,教师适当协调。例如,课堂教学中的交际训练,可以进行交际双方角色互换。这样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两种不同的言语交际角色,达到多练的目的,也避免了学生由于角色选择失误而造成的交际压力。

(三)双向协同原则

课堂交际教学的顺畅进行,不仅需要师生、生生进行双向合作,还需要交际双方协同合作。表现在生生交际练习时,教师作为旁观者和交际过程的监督者,对生生交际训练进行实时、适时的检测,而学生也会观察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以反省自我交际行为。而师生之间的课堂交际,也给学生以示范作用,学生极有可能发生交际迁移,在课后潜移默化地遵循目的语交际文化的若干规则。

(四)交际仿真原则

交际仿真原则要求学生在进行模拟交际练习时,要按照真实性、逼真性的要求,尽量保证交际过程的连续性。此外,学生进行模拟交际训练时尽量不要看课本,不要做提示纸条。学生可参看教师书写的板书设计,从中提取关键词,以帮助回忆交际内容。回忆际操练,有助于学生脱离课本的束缚,锻炼自主的交际能力。实际情境的复杂性,也要求学生灵活应变,处理得当,不可能有现成书本可供参考。

同时,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不打断模拟交际,适当做些偏误笔记,待交际训练结束后再做相应点评。当交际训练无法继续时,教师尽量不给提示,以避免学生的依赖心理。

(五)语用纠偏原则

语用纠偏是指教师在把握交际练体方向不偏的前提下,待学生交际练习结束后,着重指出其语用偏误,而非只指出其语言知识的偏误。由于交际练习通常是在学习课文之后才进行的交际训练,旨在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功能意念的交际要求,因此,学生通常已经基本掌握语法内容,很少会出现语法偏误,反而会出现更多的语音偏误和语用偏误。尤其是在交际练习要求学生脱稿进行时,语用偏误尤其明显,表现为交际双方只考虑自己的会话内容而忽略灵活应变的原则。

(六)礼貌会话原则

礼貌会话原则与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一致性。课堂教学的交际训练,也是模拟真实情境的仿真交际,因此,对外汉语课堂交际教学也不可避免地遵循这些普遍原则。

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则是以西方价值取向为出发点,而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对文化差异因素考虑不够,我们所提出的礼貌会话原则是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中国交际文化为主要内涵,相对于西方的礼貌原则,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委婉语的使用更加频繁、社会角色的高低有序上。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师生礼仪、遵循模拟情境的特定礼仪。

(七)求同存异原则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本身是针对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因此更多地涉及跨文化交际内容。刘珣指出,交际能力中所包括的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均与文化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操练交际练习时,不可忽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禁忌。尤其是来自穆斯林文化国家的学生,对待多样文化的接受性上有所封闭,不像欧美文化国家开放性较强。

(八)非言语交际原则

周小兵(2009)将非言语交际归纳为8种:(1)手势;(2)姿态;(3)服饰;(4)眼神;(5)表情;(6)体距;(7)触摸;(8)音量。庄继禹(1988)将非言语行为分为4种类型:(1)体态行为,表现为说话时身姿、手势、表情等;(2)时空行为,包括体距行为和时间行为;(3)外表行为,包括容貌、仪表、服饰等;(4)类语言行为,包括声音的音量、音调、重音、语调等因素。

我们综合两家说法,着重讨论与课堂交际教学最为密切相关的手势、姿态、眼神、表情、音量、重音、体距等因素。对于外国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很难深刻体会中国人交际时的眼神、表情、重音等诸因素。课堂教学时,教师则更难讲解清楚。我们的建议是,对于差异较小的非言语行为,教师可以自己表演,让学生来猜测其含义。例如,教师和学生模拟交际时,教师不断地看手表,这一动作就暗含了交际对象的想快点结束谈话。而,对于差异较大的非言语行为,教师可以做动作,直接释义该动作所表达的特殊含义。

四、结语

本文所限定的研究范围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交际教学原则,主要区分了交际教学与任务型教学法(又称交际法)。在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下,突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尤其是口语课上的交际特点,即交际的模拟性、生活性、零散性、单一性等特点,并由此提出了8项交际教学的原则,即语境优先原则、角色适用原则、双向协同原则、交际仿真原则、语用纠偏原则、礼貌会话原则、求同存异原则、非言语交际原则等。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综合运用多种原则,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灵活多变地加以引导和阐释,锻炼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化思维。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英]利奇(Leech),李瑞华译.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汤英莎.跨文化交际的言语得体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6]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庄继禹.动作语言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8]邹明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9]周小兵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第2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10]周宇岚.浅谈礼貌原则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7,(16).

[11]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张传双 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0)

上一篇:“女器”“送女器”等相关语汇小考 下一篇:异体字研究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