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太谷方言词语“疙瘩”

时间:2022-06-05 08:04:11

摘 要:太谷方言属晋语并州片,在太谷方言中,“疙瘩”可以单独作名词或与其他语素共同构成名词,可以单独作形容词或与其他语素共同构成形容词,还可以作量词。本文分析了太谷方言中“疙瘩”的这些用法。

关键词:太谷方言 “疙瘩” 名词 形容词 量词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据《现代晋语的研究》(侯精一,1999),太谷方言属晋语并州片。太谷方言中“疙瘩”的词义很丰富。在普通话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疙瘩”只能作名词或名词性语素,有3个义项:①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②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面疙瘩;③比喻不易解决的问题:心上的疙瘩早去掉了。在东北方言中,“疙瘩”比较有特色,除了普通话中的义项外,还有4个义项:①指地方,如“这疙瘩”“那疙瘩”分别指“这儿”“那儿”;②指人,如“老疙瘩”指父母称呼自己最小的子女,有疼爱的意思;③指思想上的疑团、别扭,如“他思想上的疙瘩还没解开”;④表示少量的东西,犹“一点点儿”,如“那么疙瘩地方,连张床都放不下”。表示义项④时,有时可以作量词。①太谷方言中,“疙瘩”可以单独作名词或者和其他语素构成名词性词语;可以单独作形容词或者和其他语素共同构成形容词;还可以作量词,与大量的名词搭配,具有比较丰富的量词义。

一、“疙瘩”作名词或构成名词

(一)“疙瘩”单独作名词

在太谷方言中,“疙瘩”单独作名词有以下几个义项:

1.皮肤上凸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1)你眼角的疙瘩是怎么回事啊?养下来(生下来)②就有。

(2)这几天上了火了,脸上起(长)了几块(个)疙瘩。

2.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

(3)线结成疙瘩了。

3.结

(4)往绳绳上栓下个疙瘩。

4.比喻不易解决的问题,如矛盾、仇恨等。一般用“解疙瘩”指“调解”。如:

(5)他们两家多少年不说话了,我爷爷给他们解疙瘩去了。

“疙瘩”还可以重叠为“疙瘩瘩”,为小称,带有亲切、喜爱的感彩。一般为妇女或儿童使用,成年男子一般不用。如:

(6)来我娃给妈把这线栓上个疙瘩瘩,妈给你把衣裳缝嘠。

(二)其他语素+“疙瘩”构成名词性词语

在名词性词语中,“疙瘩”表示事物的形状,非常形象。此时“疙瘩”所表示的事物基本都是小块状的,其中体积最大的就是“榆木疙瘩”了。这些块状事物有平面的,有立体的,其中平面的少,立体的多。从“福疙瘩、布疙瘩”到“揪疙瘩、柿儿疙瘩”再到“油疙瘩、芥疙瘩”,越来越立体。

根据与“疙瘩”结合的语素的类型,这些语词③可以分为以下3类:

1.名词性语素+“疙瘩”

【菜疙瘩】一种面食。把豆角、菠菜、白菜叶、芹菜、苜蓿、山药等蔬菜中的一种跟面和到一起,和得稀一些,用筷子夹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每块儿有菜有面,夹到锅里煮熟。蘸着炒好的西红柿汁儿吃。西红柿汁里要放蒜泥。没有西红柿,也可以用醋代替。

【柿儿疙瘩】柿饼。

【油疙瘩】一种面食。油炸的面疙瘩,和小包子、小花卷差不多大,一般是甜的。

【芥疙瘩】芥菜的肉质根,靠近叶子的部分是绿色的,其他部分是白色的,夏种秋收。可以用来腌咸菜、做辣疙瘩。

【面疙瘩】和面时没有搅拌均匀,揉面时有些部分没有揉到,少量面粉没有和水融合到一起,在面团中形成的小硬块。

【布疙瘩】小块儿的布。

【笤帚疙瘩】扫炕的小笤帚。扫地笤帚用到最后,下面扇形的部分特别小,几乎不能再用的时候,也可以叫笤帚疙瘩。笤帚疙瘩经常充当家长打孩子的工具。

【福疙瘩】福字。因为是方块儿的,所以叫福疙瘩。引申指有福气的人,一般用于长辈称说晚辈。如:我娃可是个福疙瘩。

【炭疙瘩】炭块儿。

【树疙瘩】树木砍伐后留下的根部。

【木头疙瘩】小块儿的木头。

【铁疙瘩】【铜疙瘩】小块儿的铁、铜。

【螺丝疙瘩】螺丝和螺帽。

【金疙瘩】【银疙瘩】旧时称金、银。④

【宝贝疙瘩(子)】⑤: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小孩子的爱称,一般是家里排行最小的孩子。

【榆木疙瘩】本义是榆树根。因为榆树根特别硬,尤其是有树结的地方,很难打开。所以用榆木疙瘩指头脑不灵活,不开窍的人。

【鸡皮疙瘩】同普通话中的“鸡皮疙瘩”。

【土疙瘩】很小的土块儿。如:拉了一车沙,不大(不太)好,合里(里面)尽土疙瘩。

【冰哩(冻哩)疙瘩】冬天下雪后结成的冰块儿。

2.动词性语素+“疙瘩”

【切疙瘩(儿)】⑥也叫煮疙瘩或拍疙瘩。先用玉米面熬稀饭,等稀饭差不多好了,水开了,就用温水和好玉米面,用手从面盆里抓一把,抟成小球儿,在掌心拍成小圆饼,边捏边放到锅里煮。锅里的水要一直保持沸腾,还要拿锅铲来回搅动,否则切疙瘩会黏在一起。做好了以后,疙瘩和汤盛在一起吃。

【揪疙瘩】也叫揪片子。是太谷人常吃的一种面食。做揪疙瘩的面比擀面的软,比剔尖儿的硬,擀好面,切成片,就着锅,揪成大约两厘米见方的小块儿,直接揪到锅里。煮熟,浇上菜就可以吃了。

3.形容词性语素+“疙瘩”

【稀疙瘩儿】⑦糖瓜儿。腊月二十三(小年)晚上祭灶,让灶王爷升天后多多美言。也有说是用稀疙瘩儿糊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祭灶后给小孩儿吃。

【辣疙瘩】把芥疙瘩切成小块儿,煮熟,放入芥末做成的,冬天没什么蔬菜时吃。

【老实疙瘩】憨厚老实的人。

【死疙瘩】死结⑧。

上述三种类型中,名词性语素+“疙瘩”构成的语词数量最多。具体统计见下表。

个数 百分比

名词性 22 78.57%

动词性 2 7.14%

形容词性 4 14.29%

总计 28 100%

在指食物的词语中,“切疙瘩儿”和“稀疙瘩儿”都儿化了。但“切疙瘩”可以儿化,也可以不儿化,两种情况出现的频率基本相当,而“稀疙瘩儿”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儿化。因为“稀疙瘩儿”是祭灶用的,希望灶王爷上天禀报时多多美言,或者是希望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总之,“稀疙瘩儿”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儿化表达了人们对“稀疙瘩儿”的喜爱之情。

二、“疙瘩”作形容词或构成形容词

(一)“疙瘩”单独作形容词

“疙瘩”作形容词,由名词转化而来,指线或绳子乱了,打了结,难以解开;也指面条捞出来时间长了粘到一起,搅不开,没法吃。如:

(7)风太大,草帘子上的绳绳疙瘩了,得赶紧解开。

(8)这毛线疙瘩得可厉害了,快给妈解开,来妈给你结(织)毛衣。

(9)尖尖(面条)搭出来兀的长时分也不吃,疙瘩的(到)一搭了(一起)了。

(二)“疙瘩”和其他语素共同构成形容词

【圪地疙瘩地】揉面时,没有揉到,即没有揉均匀,里边会有小面疙瘩,有时小面疙瘩里面还有干的面粉,就叫圪地疙瘩的。这样的面需要重新揉。如:

(10)你这面怎么搓(揉)得圪地疙瘩地了,兀还能吃了?

【疙瘩泡啦地】形容妇女们做的针线活儿等不细致。毛衣、毛裤等织得不光滑、不平,有线疙瘩,衣服、被子等缝得不平整。如:

(11)看你结下的毛衣,疙瘩泡啦地,兀叫怎么穿呢?

例(10)例(11)中的“地”不能省略。

三、“疙瘩”作量词

(一)“疙瘩”用作量词

在太谷方言中,“疙瘩”是一个常用量词,基本对应于普通话中的量词“块”。在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附录《名词、量词配合表》中,可以与量词“块”搭配的名词一共有37个。除“田”“邮票”“伤”外,普通话中可以与量词“块”搭配的其他34个名词在太谷话中都可以和“疙瘩”搭配。在太谷话中,指土地时只说“地”不说“田”。因为邮票是知识分子使用的,没文化的老百姓很少用到,所以与“邮票”搭配的是“张”,不是“疙瘩”。太谷话中除“受了伤”外,一般不用“伤”,而是说“破”,与名词“破”搭配的是通用量词“槐(音同)”。除了“块”以外,太谷话中的“疙瘩”还具有普通话中“张”的量词义,少数在普通话中与“张”搭配的名词,在太谷话中既可用“张”,也可用“疙瘩”,意义没有区别。和“疙瘩”搭配的名词大都具有小并且成块儿的名词语义特征。具体见下表(所举词语根据太谷方言情况有所补充)。

普通话中的量词 太谷话中的量词 《八百词》中的名词括号中为普通话词语,括号外是太谷话词语) 本文补充的名词(以日常生活常见事物为主)

块 疙瘩 板子(板子)、碑、表、冰哩(冰)、饼干、玻璃、布儿(布)、窗帘、地、点心、豆腐、肥皂、膏药、骨头、姜、镜儿(镜子)、烙饼、墨、木头、泥、皮、柴(劈柴)、肉、痂痂(伤疤)、饼子(烧饼)、石头、手巾、冰糖(糖)、砖、瓦、西瓜、砚台、月饼、云、砖 面、橡皮、塑料、炭、纸纸儿(纸)、馍馍(馒头)、面包、电池、抹布、

疙瘩 被单子⑨(被单)、被面子(被面)、床单子(床单)、毯子

张 疙瘩、张 席子、照相(相片)

“疙瘩”本来指脸上或身上的包或绳子上的结,都是比较小的东西。量词“疙瘩”由名词“疙瘩”虚化而来,所以与“疙瘩”搭配的名词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块状的。

“被单子、被面子、床单子、毯子”等四个词与量词“疙瘩”搭配,是因为这些物品一般会叠成方方正正的小块儿,作为姑娘出嫁时的陪嫁或者是婴儿过满月时的贺礼。当它们不叠成方方正正的小块儿,而是铺在床上或搭在绳子上时,用量词“根”。“被子”虽然和“被单子”属于同一类物品,但只用量词“根”,不用“疙瘩”,因为“被子”不能叠成小块儿。

(二)“疙瘩”和“张”的区别

太谷方言中也有量词“张”,一般与“纸”搭配,“一张纸纸儿(纸)”和“一疙瘩纸纸儿(纸)”的说法也都有,但意思有区别。“张”用于面积大的完整的纸,如报纸、毛头纸(旧时冬天糊窗户用)、大红纸、上坟用的白纸、黄纸等。“疙瘩”用于小块儿的零碎的纸。如上厕所前要“扯上疙瘩纸纸儿”,买笔时“寻下疙瘩纸纸儿试哒噶(找张纸试试)”。人们一般说“买几张纸”,而不说“买几疙瘩纸”,因为买的都是整块的纸,而不是碎纸片。“好好的一张纸都被你扯成一疙瘩一疙瘩的了,你说气人不气人”这句话也能清楚地说明太谷话中“张”和“疙瘩”的区别。

“席子、照相(相片)”等在太谷话中既可以和“张”搭配,又可以和“疙瘩”搭配,是因为这些东西本身就比较小,并且一般不会撕成小块儿的,或者撕成小块儿后就没有用了。所以,“一疙瘩席子”和“一张席子”,“一疙瘩照相(相片)”和“一张照相(相片)”意思没有差别。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疙瘩”在太谷方言中是个生命力很强的词语。本文对“疙瘩”一词只进行了初步探讨,更深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展开。

注 释:

①详见韩梅《谈东北方言词语“疙瘩”“蛋子”“球子”》,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②除非特别说明,括号中是对前面词语的解释。

③本文所列词语,尽量作了穷尽性的收集。

④太谷话中现在一般说“金子”“银子”。

⑤“子”尾可有可无,带不带“子”尾,意义相同。

⑥“切疙瘩”可以儿化,也可以不儿化,两种情况出现的频率基本

相当。

⑦“稀疙瘩儿”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儿化。

⑧太谷方言中不说“活疙瘩”,而是说“这疙瘩栓的是活的,不是

死疙瘩。”

⑨在普通话中,“被单”等词与“条”或“床”搭配,但本文没有

在相应的位置写上“条”“床”。因为在太谷方言中,与“条”对应的是“根”,如“一根被子”“一根鱼”“一根路儿”。没有与“床”对应的量词。太谷话中的“疙瘩”并不和普通话中的“条”或“床”相对应,“一疙瘩被单子”指的是叠成块状的被单。

参考文献:

[1]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罗昕如.湘南土话中的通用型量词[J].语言研究,2003,(4).

[4]韩梅.谈东北方言词语“疙瘩”“蛋子”“球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闫文静 湖南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81)

上一篇:“老+D”结构之功能解读 下一篇:超流行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