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上增强学生兴奋点的几种途径

时间:2022-10-14 06:33:10

化学课堂上增强学生兴奋点的几种途径

摘 要: 本文依据教学实践,介绍了化学课堂上以学科知识的融合、以趣味化学实验、以科学史知识、以生产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兴奋点,旨在对营造轻松、愉悦的化学课堂氛围,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做出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兴奋点 课堂效率 渗透式教育

著名的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兴趣动机、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这一教学理念是建立在关注学生校园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的,是建立在培养能力强、心态好、能愉快学习的学生的教学思想前提下的。

一、以趣味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兴奋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老师在教学中设计趣味性强的化学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奋点,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不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爱上化学课,期盼上化学课。在过氧化钠性质的教学中,我用滴水生火和吹气生火实验激发学生的情绪。在Fe3+的检验教学中,我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在滤纸上画一道巫师捉鬼的符,中间用KSCN溶液写上班级某一个调皮男生的名字,晾干待用。上课时展示这道符,告诉学生教室里有鬼,我将用它来捉鬼。学生看不到课前用无色的KSCN溶液写好的名字,当我把喷雾瓶中的FeCl3溶液喷到符上时,事先写好的学生的名字立刻鲜红地显现出来。全班学生先是兴奋地笑起来,包括那个被开玩笑的学生,紧接着进行热烈的讨论,急于弄明白实验现象包含的化学原料。从后来的检测中发现,学生对Fe3+的检验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尤其好。

二、以科学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兴奋点

很多科学发现有偶然的因素,但偶然中有必然。如果不是科学家夜以继日的实验,有些偶然现象就不会发生;如果不是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有些有价值的实验现象就会被忽视;如果不是科学家的深入研究,就找不出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真理就不会见天日。如氯气的发现直至确认的过程;苯的发现直至苯分子结构学说的建立;青霉素的发现和分子结构的测定直至人工合成;稀有气体的发现及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制取等。这样的科学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而且是科学教育的良好素材,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大有好处。又如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学说――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波尔的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这样的演进过程告诉学生,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历尽曲折的,追求真理需要勇气、信心和智慧,甚至需要付出生命,这种渗透式教育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三、以生产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兴奋点

当知识应用于生产,知识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当知识和生活有联系,能摸得着看得见,学生就会感兴趣。所以,和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知识是学生的兴奋点,教学中要多使用相关的素材,并在讲解时尽可能做到生动有趣。在进行合成氨条件选择的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工业生产中既要使原料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物,又要使原料尽可能快地转化为产物,还要注意平衡二者的关系,不能只照顾某一个方面。1吨的原料转化了0.9吨,转化率很高了,但整整反应了一个世纪,能行吗?学生高兴地笑起来。如果反应很快,2小时以内完成,但1吨的原料只转化了2两,能行吗?学生又笑了起来。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选择怎样的条件能使氮气和氢气尽可能快又尽可能多地转化为氨气,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食品的抗氧化、防变质,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食品的抗氧化、防变质有哪些方法?为什么分别采取这些方法?学生回答出诸如冷冻、膨化食品充氮气、肉类食品抽真空、月饼等点心类食品有小包装干燥剂和抗氧化剂等。经过讨论和启发,学生最终总结出采取不同方法的原因,那就是:膨化类食品会压碎,充氮气不仅可以抗氧化,还可以防挤压,一举两得,但成本相对较高;肉类食品不怕压,抽真空成本低;月饼等点心类食品需要美观的外包装盒,所以放入小包装干燥剂和抗氧化剂。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而且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他诸如最新科技成果、化学家的成长故事、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论等都是提高学生兴奋点的好素材。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知识感兴趣,才能孜孜以求、自觉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兴奋点,不但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还可以启发思维,开发智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一方村落,在戴河 下一篇:大学生创新教育与职业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