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文化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时间:2022-10-14 04:47:25

论地域文化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摘 要]面对当今地方高校学生写作水平较低的现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阐释其对写作教学的影响,地域文化对提升写作兴趣、提供写作材料、学习独特艺术样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写作教学 地域文化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102-02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数量与招生规模都屡创新高,其中地方高校就占到了全国数量的90%以上,从而对地方高校的教学、管理的研究与探索自然也成为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在特定的地域办大学,大学自然也会带上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也是地方高校办学的独特资源优势。“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对于写作教学来说,地域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写作材料。本文就试从写作兴趣、写作材料、独特艺术形式等方面分析地域文化在写作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地域文化可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对于写作教学活动来说,写作兴趣是写作的内动力。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倦写作的情绪,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写作缺乏兴趣,要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愉快教学法、实地教学法等策略,在教学中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实地探查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培养兴趣。对于地方高校中文、秘书专业的写作教学来说,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的丰富资源,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建立在地域文化的特色上,是可以而且应当大有作为的。

以笔者所在的安康学院为例,其位于陕西省南部的安康市,秦岭脚下,汉水之畔,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从文化根源上讲,安康处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这几个大文化圈的相互交汇之中,从而形成了东西融汇、南北兼蓄的多元性、包容性特点。此地也具有较久远的写作传统,据传《诗经》中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的美丽诗篇就产生于此。在近代史上,又产生了以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等三兄弟(号称“三沈”)为代表的文化权威,这些资源都深刻地影响和刺激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首先,我们会定期组织学生走出闭塞的校园,走向宽广的社会,分期分批进行文学采风、参观访问等活动,使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仅激发了写作欲望,同时也增加写作训练的机会,用部分学生的话讲,就是:“当漫步在汉江边,清风徐来,水波荡漾,这时就好像和古人在约会一般,头脑中的思绪马上活泛起来了。”同时在讲述写作理论时就会有选择地穿插一些地域文化的生动材料;在讲授创作技巧和方法时,适当穿插一些当地作家的创作轶事,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可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在讲授一些与实际能力相关的抽象理论时,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也会组织学生到汉江边“写生”、赴安康市汉阴县“三沈”纪念馆参观,让学生在实地的观察中领悟写作与地域、写作与家乡、写作成就与兴趣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尝试了邀请作家进课堂的环节。通过邀请地方的知名作家、记者、学者来学院里与学生座谈,畅谈文学创作,让作家走进写作课堂,指导学生的写作,让学生聆听作家的创作经历与经验,与作家零距离接触,满足学生对作家的好奇,揭开创作的神秘面纱。有效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地域文化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作家莫言曾经说:“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为什么呢?第一,故乡与母亲紧密相连;第二,故乡与童年紧密相连;第三,故乡与大自然紧密相连。”余华甚至更加偏激地谈到:“一个作家的生活,我相信只要从一岁长到八岁就够了……世界最初印在你脑子里的形象将永远决定你的写作,后来所有的写作仅仅是发现和补充。”当代这两位作家的谈话都共同指向一个朴素的道理:乡土文化、地域文化对一个作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地域文化是一个人写作取之不竭的材料源泉。

对于中文、秘书专业的写作教学来说,充分挖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不仅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有话可说”。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引导,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习俗文化等方面的资源着手写作,效果非常显著。对于学生来说,在写到自己家乡时候,往往表现得妙笔生花,情意盎然,文采四溢,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野兽飞禽都在笔下重现。一个人写作时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生命情感方式,都深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针对部分城市学生初高中时候生活单调,缺乏地域文化认知的情况,在教学中,笔者也经常会利用安康本地的一些资源提供给学生写作。安康境内的南宫山、瀛湖、香溪洞都是国家4A级景点,景色秀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笔者就曾尝试适当地组织学生到各景点参观,感受文化氛围,获取写作材料。比如,距离学校较近的香溪洞景点内有大量的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吟诵香溪洞的诗句,这时就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快速写作、赛诗会等形式的活动。这样的处理,不仅能够使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爱国、爱家热情,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在和古人“联诗”、“比写作”的过程中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也不再为“无话可说”感到发愁。

三、地域文化中的独特文学样式为写作提供了借鉴

任何地域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和这一个地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习俗息息相关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某种文化艺术形态之中,其间蕴含的恰恰就是所在地域生态与民风民俗等文化精神。以陕西省为例,陕北、陕南的民歌、关中的秦腔,都是陕特的艺术形式。

在陕西作家的创作中,使用地方文化艺术形式来表达小说的内容,是经常出现的。如路遥在其《人生》、《平凡的世界》中,运用陕北民歌来表达人物感情就多达四十多处;陕南作家李春平小说《郎在对门唱山歌》就是直接套用传统民歌的名字,后来根据其改编的同名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在201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三项金爵大奖,也是与其浓厚的地域风情分不开的。

对于一个地方高校来说,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写作教学中,也就必然要考虑对地方艺术形式的借鉴与吸收,这样既可以彰显地方高校办学特色,也可以使写作具有独特的人文内容。在笔者的教学中,就适当引入了陕南民歌的艺术形式,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作一些反映新文化、新精神的民歌,以及运用民歌的内容来表达其他艺术情思。陕南是民歌的海洋,唱民歌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种民风民俗,劳动时有号子歌,谈恋爱时有爱情歌,出门有行路歌,饮酒有祝酒歌,嫁娶有婚嫁歌,办丧事有丧歌,而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可供写作教学借鉴的。

比如,陕南地区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习俗――哭嫁。在陕南山区早些时候,几乎没有嫁而不哭的女子,一般都是从出嫁前一个月开始哭起,出嫁前一天到达高潮,哭的内容也丰富多彩,大多表达对离开亲人的失落及对未来不确定生活的恐惧,笔者在教学中曾简要介绍这种情况,但后来竟然有学生以此为故事背景创作了一篇小说,令人欣喜异常。在当地一些文化节庆活动中,也有学生创作出新民歌。

四、写作教学对地域文化的反馈作用

地域文化对于地方高校的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充实写作材料,而且可以提供独特的文学样式。反过来,大学文化对地域文化也有一种示范、辐射和导向作用。在大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的他们会成为地方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也易于成为青年模仿和追随的对象。同时,大学生在校期间吸收地域文化养分的同时,也往往会把自己具有前瞻性、先进性的观念输送给地域。

安康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每年都要举办龙舟节、油菜花节等旅游节日活动,在此活动期间也正是展示地域文化的绝佳时期,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创作新时代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独特文学作品。

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地域文化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地域文化毕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从而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曹毓民.试论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的作用[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2] 莫言.小说的气味[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

[3] 余华.我的文学道路――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2,(4).

[4] 蒋传红.诗歌的复兴与诗歌写作教学的创新[J].大学教育,2012,(9).

[5] 任莉枫.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2,(11).

上一篇:篆刻章法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下一篇:论巴洛克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