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科学类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时间:2022-10-05 10:56:34

植物科学类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本科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增强研究型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本专业创新性复合型人才需求。

[关键词]植物科学与技术 实践教学 探索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056-03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新世纪农科类院校新兴专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标准的提高,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为人才培养目标总要求,将传统农学、园艺和植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及实践内容进行实质性融合,在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过程中,将传统农学专业整合提升为现代大农学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人才。植科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既要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是实践技能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即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由于课程改革力度加大,植科类专业课程设置门类增多,实践环节也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了量的增加。但是在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上,缺乏强有力的实践,在培养学生科研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上、团队科研攻关以及综合实践能力上距离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改进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是培养植物科学类人才的重要举措。本文以现阶段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教学效果,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增强研究型实践教学为基本思路与举措,旨在为植科类研究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创新提供有益探索。

一、当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为本,实践教学为辅”在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中形成了固有模式,实践教学一直被认为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处于“配角”和“从属”的地位。受此影响,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单独设置实践课程少,其所占学时和学分数的比重也很小;而且即使设置了实践教学课程,由于气候、试验地、人员配置等原因,实践课程的落实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另外,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过程中,方式简单、考核难度大,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

(二)实践教学基地缺乏实质性实践训练

目前,试验实习基地、师资配备、实习经费、交通等实习资源缺乏,尤其是实习基地不能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而有效的综合性实习,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实习基地一般由与学校有一定联系的科研单位、企业等承担,相关单位的人事变动、企业运行情况等极大影响着实习计划的执行,也影响着实习计划内容的落实。同时,实习单位或企业与学校直接利益的融合性较弱,缺乏相应协作与监督机制,合作兼容性内涵力不强。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浮于参观浏览与企业介绍,缺少实质性实践动手操作,未能达到实习中有效锻炼学生实践操作技术与能力的目的。

(三)先行教育培养机制难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

以往教学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制定是以培养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践技能为主要目的,主要着眼于本专业的几个主要专业课的实践活动,属于专业型精英教育模式。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但实践活动单一,缺乏多方面、多角色、适合多个岗位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随着大学扩招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转换,大学本科教育逐步向社会化、大众化教育发展,用人单位也往往以学生是否能够适应新形势、能否直接进行实践操作并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来衡量大学生能力水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以往的本科生专业性精英人才逐渐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方向转移。因此,专业型精英化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对大学本科生教育要求,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深厚基础理论知识且较强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二、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模式

实践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把理论和实践进行实质性融合锻炼,是保证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更快进入工作领域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植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完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建立“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农学院结合自身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优势,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求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从人才培养、实践活动可行性、学生对实践接受能力等多方面考虑,分别由主管教学院长、教学秘书、学生辅导员、专职实习教师、部分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学生班长组成专业实习指导规划小组,共同负责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按照大纲要求,明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植科专业人才中的作用、基本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农学院长期开展本科实践教学,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从2003年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立以来,沿袭了农学院注重实践教学方面的优良传统,并重点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益的尝试。“实训实习―植物资源调查―教学实习―毕业实习”被分别安排在大学的四年分三个不同阶段进行,使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对于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内容,实训锻炼以参加科研实践为主;植物资源调查以3-5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专题实践;教学实习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毕业实习以学生个人为主,在指导教师指引下进行较为独立的基本科研任务。各实践阶段相辅相成,阶梯递进发展学生实践能力。

上一篇:新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管理模式探讨 下一篇:大学新生心理回访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