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回访之探究

时间:2022-01-26 02:46:40

大学新生心理回访之探究

[摘 要]心理回访是心理咨询人员在心理测试基础上进行的有针对性、结构化的访谈,旨在有效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进一步甄别有心理危机和心理困扰的学生,以进行及时处理和干预。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回访的意义、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回访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6-0137-03

一、大学新生心理回访的意义

(一)心理回访有利于更全面、真实地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心理回访,与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交谈后,学校心理教育者能直接了解学生在心理测试结果中反映的状况,补充学生的心理档案。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能收集到相当数量的信息,通过这些资料既能了解个体的特殊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予以评估,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也能在资料的汇总中看到每一届新生具有共性的问题(如大学生活适应问题),为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证的基础。

(二)心理回访对心理危机者防患于未然

心理咨询老师在访谈中除了了解到新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更重要的是访谈对象都是心理测试筛选出来的具有某些特点的个体,他们可能正存在某些心理困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及时处理和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心理回访能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测评及回访的资料对学院和各系部掌握学生的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回访工作本身非常有针对性,做好了这部分同学的干预,就解决了绝大部分具有心理困扰学生的问题。此外,参加回访的学生虽然只占一定比例,但是这部分学生反映的问题在同层次学生中具有很大代表性,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针对这类问题展开教育引导活动,则会增加工作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让广大学生获益。

(四)心理回访能端正大学新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新生在入校后能与心理咨询老师有一次交谈,能感受到对他们的关心;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自己在新环境中的压力和困扰,获取需要的信息,获得前进的动力;能亲身感知心理咨询,真正了解这种服务形式,知道在大学里,咨询是一种可以自助的方式,同时,交谈的过程中也有引导、宣传的作用。通过交谈,提醒同学在新环境中通常会遇到的问题,提高挫折承受力和应对力;通过访谈,能让同学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知道大学里心理咨询是可以倾诉心事、获得帮助的“专业谈心机构”。

二、大学新生心理回访的工作模式

(一)明确筛选指标

各大学的新生入校后基本上都会进行心理普测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普测的某些指标可作为心理回访对象的筛选标准。如,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项目中,符合第一类的学生;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中,抑郁、偏执、人际敏感、精神病等因子的得分为严重程度的学生;在基本情况中反映近期有重大应激事件的学生。指标的选择应将专业测量与学校的需要相结合。

(二)培训回访工作人员

参与回访工作的人员由几部分组成:1.掌握学生信息的专职心理教育工作者。2.参与访谈的咨询师。3.协助回访工作的系部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4.知晓访谈结果的学生管理者。对每一部分的人员,都应依据其工作职责进行事前培训,在细节上进行沟通和商讨,统一流程和用语,使回访工作规范有效。

按相关标准筛选出的回访对象,由心理中心向系部反馈总体情况并统一安排每一位学生的访谈时间和地点,逐条打印成“心理中心抽查访谈”通知条。由各院系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或班级心理委员统一发放给被访同学,统一用语。

(三)规范访谈流程

1.首先对学生表示欢迎并对访谈的目的进行解释,如:“按照心理健康工作的常规要求,我们需要安排一些同学进行面谈,谢谢你的配合。”

2.可以先提问:“进校后同学们都参加了心理测试,你看过自己的测评结果吗?有什么感想?”

3.按回访记录表上的半结构化内容进行询问,具体涉及:来访学生目前的压力;在测试中反映出的特定情况(如轻生倾向、家庭不幸等);针对抑郁、偏执、人际和精神病症倾向等因素进行了解;近期的重大生活事件及其造成的影响;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的支持力量;对心理咨询的态度等方面。

4.对想要咨询的学生或在20分钟内不能完成的访谈,可以告诉他:“看来我们还有一些特别重要的问题要谈,但今天的访谈时间有限,你可以另约时间再来咨询。”

5.访谈结束后,在回访记录表上写下对回访者的评估。

(四)评估访谈结果

每一个访谈结束后,给出评估结果,如危机干预、转介、主动干预、建议咨询和无明显异常。

对需要危机干预的回访对象,一般是访谈中有轻生设想的,按危机干预反应机制流程进行。

对需要转介到专业机构的,即有明显的精神分裂、躁狂、抑郁倾向的学生,通知系部,心理中心备案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安排再次咨询或立即转介。

对情绪、行为上表现有异样的学生,实施主动干预,适时安排咨询并且通知系部。

对当下就有各种问题或咨询师主观观察有可能存在问题的回访者,做“建议咨询”。留下回访者的联系方式,由心理中心统一预约,预约时首选回访咨询师。

对无明显异常的回访者,在访谈中对心理咨询进行宣传,作常规结束。

(五)整理总结报告

回访结束后,由心理中心统一整理咨询师的访谈资料,撰写新生心理回访报告,提交学生管理相关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应针对心理回访情况开展专题工作会议,学习了解、分析讨论,作出对策。

(六)跟踪评估重点学生

心理中心和学生管理部门对回访评估中前三类,即需要主动干预的危机干预对象、转介对象和情绪行为表现异样对象,建立特殊个案心理档案,进行后续跟踪评估工作,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真正做到预防在先,关怀为主。

三、大学新生心理回访的思考

(一)应端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高校心理咨询具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保健功能、治疗功能。心理咨询服务是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但诸多研究揭示,多数学生在产生心理困扰时并不积极主动求助心理咨询。据我院近几年的心理测评数据显示,新生中感到自身健康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在12%以上,但接受过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比例只有2.5%不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选择心理咨询的仅占3.2%,而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列第一位的是心理健康书籍,校内心理咨询机构仅列第八位,很大部分同学认为只有在心理问题严重到成明显病症的程度才有必要去心理咨询,还有部分同学则是因为不了解,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有心理问题。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家庭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危机有增无减。面对这种形势,除了自身需要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之外,能积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促进心理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一旦延误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往往会发展到更严重的程度。所以端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

(二)应加强入学初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回访中我们听到,许多学生正是通过本校的入学教育,参加了心理健康讲座或心理读本的宣讲,或是参加了心理测试,才知道了“心理健康”,知道了自己新入一个环境中处于“不适应”。20世纪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德里克・博克在上世纪70年代就指出:对大学生不要进行简单的说教、灌输,不要向他们说出正确的答案,而应该通过积极地引导使之得出正确的判断。这些最好安排在其大学生活的头几周进行,因为这个时期是形成其(学术)思想和态度的最佳期。实践证明了入学初期的心理教育对学生的健康观念有重要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定基调的效果。我们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如发放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针对心理读本进行导读,开展心理测试,针对心理测试的结果进行释疑性讲座,举办一系列大学生活主题的讨论沙龙等活动,能让新生在大学初期接触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准备去适应新生活。

(三)应采用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大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尤其是心理咨询遵循自愿原则。就心理咨询而言,一般不强行要求学生接受咨询或辅导,只有在自我改变动机强烈的基础上,咨询才能起效。但是针对学生反映出来的心理开放性低、求助意愿低的现实,我们可以采取灵活的工作模式,变被动等待为主动走近,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比如可通过学生工作会议等形式,培训相关的师生,让他们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加强电话和网络等匿名性和隐蔽性咨询,作为面询的有益补充。提供方便的咨询求助机会,为求助者提供初步帮助,缓解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活动也应循此思路扩大宣传,主动提供各类学生都有兴趣有机会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身心的成长。

(四)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特别是咨询者的专业能力、知识水准、个人特质、人生阅历等都会影响到访谈效果。除此之外,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领导的统筹定位,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关心和指导,班级心理委员的双向沟通作用,全体教职人员的心理健康观,在新生心理回访中都有一定的体现。我们要努力营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氛围――输导心理健康观念,提升辅导人员的专业性,培养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让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应在全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氛围

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心态是需要全方位的因素来支持的,“健康的环境孕育健康的心灵”,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发挥自身的能力。无论是学生的教育培养方案、后勤服务的保障,还是针对每个阶段的主题教育,都是保障学生有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应在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渗透,成为大学文化中最主要的观念和力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大氛围。

[ 参 考 文 献 ]

[1] 郑安云.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状况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学版),2006,(6).

[2] 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

[3] 郝志红,梁宝勇,邵秀巧.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预测因素研究的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1).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5] 李艳红,李荣志.当前高校心理咨询的困境与对策.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

上一篇:植物科学类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下一篇:情境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析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