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体育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时间:2022-10-14 04:22:57

论学校体育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摘要:终身体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体育成为培养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它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观,使学生学习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并能成功、愉快地从事运动,形成社会接受的体育道德和行为规范,参与体育,终身受益。

关键词: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 体育观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123-02

1 终身体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全民健身》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群众参加体育逐渐经常化、普及化,体育活动的作用已经显示出来,它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随着物质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终身体育的观念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每个个体,无论是何种年龄段、何种职业的人,都有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使自己身体更加健康,体力更加充沛的要求,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未来生活的需要,使自己健康、快乐。尤其近来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体育健身强体的作用日益突显,人们希望通过体育活动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全民健身不仅仅是所有人都在健身,而且是所有人在何时、何地都在健身,因为健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间断的。一个人参加一段时间的健身是容易的,但一辈子都在健身是很难的,上学时有时间、有条件锻炼身体,工作后用健康换事业,退休后再拿钱买健康。因此,我们必须使每个人对体育锻炼具有理性认识,使人们既具有锻炼身体的内在要求,又能随时、随地自觉去锻炼。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终身体育和健身,而学校体育则是培养终身体育的基础,它不仅使学生学会各种运动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思想,使之成为终身体育的实践者。最早的终身体育理论是由法国教育家保尔・郎格郎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第二条规定:“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体育。”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终身体育的必要性。

2 学校体育的作用及观念的转变

2.1 学校体育的作用

学校是培养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诸多因素,体育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人的一生中,体育课从小学到大学,是接受系统体育教学的阶段,学校体育传授各种运动技术、技能及知识,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能力,从而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

2.2 学校体育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体育向发展社会体育、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与竞技运动职业化分轨并进转型,原有的体育教学观念及方法已不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学校体育观念向重视健康教育、终身体育转变。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既着眼于学校体育,使学生在在校其间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并且重视其心理的全面发展,陶冶学生的良好情操,最终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又要关注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更好发挥自身的能量,为社会多做贡献。

3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3.1 学校体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观

体育观形成的过程就是人们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体育,认识体育和自身关系,积极参与体育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从而把体育溶入自我的生命之中,使体育成为自我生命的组成部分,生活的内容。学校体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体育,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健身体育观。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因此,体育教育者在教学和育人的过程中会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健康考虑,将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早在2400年前,医学之父苏格拉底就曾说,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我们只有坚持身体锻炼,就能获得良好的体能,以抵抗疾病的侵袭和应对工作的压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学校,学生可以学习到多种多样运动技术,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还有各种健身及锻炼方法,如步行锻炼、跑步锻炼、游泳锻炼、跳绳锻炼、有氧操锻炼、自行车锻炼等,这些项目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没有合适的场地、器材的条件下也可以坚持锻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对祛病健身、增进健康和生活幸福具有长远的重要影响。

3.2 学生系统学习各种运动技能

3.2.1 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动作的三阶段

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初步学习,学生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动作吃力紧张,不协调。随着改进和提高动作,肌肉感觉逐渐明晰准确,逐步消除了动作的牵强、紧张现象和多余错误动作,动作变得准确、协调、连贯,但不够熟练和巩固。随着形成牢固的动力定型,运动表象更加清晰,能准确、轻快地完成动作,并能灵活自如地运用。

3.2.2 使学生在各种技能过程中得到体验

学生参加各项运动可以对抗因长时间单调动作引起的焦虑,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文化课的学习,思维过度,参加运动可以帮助克服其引起的焦虑反应。具调查表明,无论慢跑、球类、健美操等运动,坚持10分钟左右,就能使肌肉的紧张性降低,减轻焦虑、消除抑郁、调节情绪,还能使人情绪振奋,充满活力与自信,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运动的魅力。

3.2.3 增强学生对自身生理机能的控制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进行身体活动,反复练习,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上升――稳定和保持――下降”,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水平的提高,学生承担大强度和变化强烈的负荷能力也提高,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身体情况,控制运动的强度和难度,避免过度疲劳,适当地引起机能的相对恢复和超量恢复,使人体机能能力提高。

3.3 学生成功、愉快地从事运动,从而热爱体育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使之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

愉是指人们盼望的目标达到和需要得到满足后,随之而来的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它使人有信心,情绪稳定,是运动的心理健康效应达到最大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通过运动产生愉,有显著的积极效应,它使参加运动者更容易坚持运动,从而得到健康,而且使学生更容易获得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

人们对新的运动,首要目的是“健康”,而成功、愉快的运动体验,是长期参加运动的主要原因。学生通过成功的体验提高自我评价,主观良好感,从而增加果断、坚定、信心,使智力水平增强,学业成绩提高,效率增加。

3.4 形成社会接受的体育道德和行为规范,使学生自身锻炼行为与社会群体行为融合

学生从事体育锻炼和学习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的思想品质、意志品质充分体现的过程,教师通过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自尊感等,进行美育,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美的,什么行为是丑的,来发现美、创造美,参加比赛要遵守比赛规则,尊重裁判等,将道德知识上升为道德信念,从而发挥道德知识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由一个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在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具有重大影响,要达到自律必须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体育运动正是在合作的氛围下开展,尤其是球类项目,大家团结合作,集体主义观念突出。其它的项目,如田径等竞技类个人项目,也是在相互尊重、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制定的,学生参加各项运动和比赛,可遵守体育道德,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使自身的锻炼行为与社会群体行为融合。

上一篇:后奥运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下一篇:影响我国传统武术传播的因素分析